谨以郭函函老师执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浅谈一下我心目中的好语文课是什么样的。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应该文史结合。把历史之旅请进语文课堂,用一段短视频,几个小图片,折谢出写作背景的万丈光芒。让诗人成为语文课堂的特邀嘉宾,这是语文教师的明智之举。所以,我说:“郭老师的语文课年轻有为!” 众所周知,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制作一个好的活广告。而制作一个好的活广告,就不能缺少形象代言人。谁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最美最帅的形象代言人?答案肯定是作者,也就是杜甫。杜甫为何许人也?我们对他们似乎有所了解,但其实却并非真正地理解。你对他的人生到底知晓多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古诗,堪称我们瞭望杜甫的人生长河的一扇窗。纵然是只言片语的一滴海水,教师也极有可能会把学生们带进知识的海洋,去领略那里的大语文的壮阔胸襟,去感受那里的大语文的宽广额头。 古诗词是用来读的,但读的方法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花架子上,应该追求口到擒来的实践演练。有道是“语文是笔尖下的华尔兹”,其实语文也是舌尖下的华尔兹。学生们读出了诗歌的韵律美,教师就能够幸福地看到诗句们摇头晃脑的神姿。如果在这里没有摇头晃脑的神姿,那么下一步在解读古诗词的时候,学生们恐怕就只有抓耳挠腮的败笔。 古诗词是用来品的。诗的味道是品出来的。这次第,怎一个“品”字了得!如果没有“品”字来擂鼓助威,来摇旌呐喊,我们看一首古诗词,看过来,看过去,最终就会看到“鸭子吃蜗牛——不知其味”的笑柄。倘若果真如此,哪里还有什么诗味可言?哪里还有什么韵味可谈?别忘了,诗味不是干巴巴的,韵味总是湿漉漉的。那是潮湿的心肝在言志,那是潮湿的肺腑在抒怀。 大家不妨再来看一看,再去想一想,这个“品”字的写法。三个“口”字组成的一个汉字的王国,其中一“口”字在上面,另外两“口”字在下面。整个“品”字,远远地看去,呈现出“山”字型的模样。而山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呢?伟大、巍峨和威武。就是这个“品”字,它直观地告诉我们:只有整个学堂的知识之子都在充分地用心阅读古诗词,他们才有可能下一步登上诗品的高山之巅。 一堂好的语文课,通常会用课件来呈现。而优秀的课件不止是静态的图文并茂,还应该声情并茂。那声音给人带来的或许是柔美之景的陶醉感,又或许是凄美之情的震撼力。 一堂好的语文课,阅读只是求知的先遣队,写作才是求知的压轴戏。读完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后,你想对杜甫说些什么呢?这个话题,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作者心理距离,消除了读者与作品的精神隔阂。水到渠成,就是美得这般自然;水到渠成,就是帅得如此透彻。以后,教师再顺水推舟,她的学生们又会饱览到怎样的文字的山河呢? 《杜甫,我还想对您说……》,这是郭老师课堂检测中的又一个精准设计。这次的写作,把写话提高到了另一个更高的水准、更新的台阶。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篇小故事,把自我与诗圣的人际交往融入其中。读写衔接,体现了“以文育人”的药理。我相信,这样的写作能够把一些学生培养成为小编剧。我相信,这样的写作,可以让学生们在“追剧”的过程中,真正过上一把玩转穿越的“烟瘾”和“酒瘾”。这里的“烟瘾”有仙云的美感,这里的“酒瘾”有悬泉的醉意。 一堂好的语文课,就这样完美地呈现了出来,而且体现得痛快淋漓,领悟得干净彻底。 品读古诗词,不醉不休!你乐在其教,我醉在其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