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悟、开悟、证悟

 镜子。 2024-08-24 发布于江西

  •    《开悟》
  1. 解悟属于语言般若,是名、相、分别的结果;
  2. 开悟属于观照般若,是正智的体现;
  3. 证悟属于实相般若,是对如如的直接见证。 

“开悟” 是生起了观照智,或看到了语言般若,或看到了实相般若,又或是两者同时看到。  

“解悟”不是开悟的基础,开悟基本上和解悟没什么关系。因为解悟无法抵达实相,语言或思维无法触及真实存在,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修行重视解悟,是一个严重的误导——那是往虚里来,往不实处去,走着和觉悟实相相反的路,只是头脑在自己迷茫的世界里玩。

《少林悬记》云:“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达理者少”,正是指后世学人滞于解悟、向文字中寻道理,所谓“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的现象。

解悟、开悟和证悟——语言智、观照智和实相智。修行重要的是观照智, “欲言修行,先行观照”,升起观照智,才能往真正正确方向修行,而后知行合一。


~~~~~~~~~~~~~~~~~~~~


  • 解悟——理解事物的表象;
  • 开悟——智慧增长,不单是以限于在表像上的常识、理论去辨别,开始会以查看事物本相的态度去判断。
  • 证悟——看见宇宙事物的真相。

开悟和气脉是两个平衡点,开悟了气脉一定通,气脉通了身体一定有变化,肉眼能看见的就是皱纹.颈纹.雀斑减少。。。开悟后,人的陋习会渐渐消除掉;慈悲心起,不忍杀害小动物,飞虫蚂蚁都不忍,觉得它们和人一样是拥有同等生命。


《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静,为思想不杂乱。

禅宗参禅(参话头),有些大师参某一个话头后开悟。我的理解是:前期禅定功夫到了,只差临门一脚,参禅时思想不杂乱,凝神,等身体能量储备够了,水到渠成,气脉一通智慧开,开悟了。。

不管哪种开悟的方法,唯一要点就是清静,凝神。 修道,主旨为知、行,就是王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   但事实上,如《少林悬记》云: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达理者少。字字珠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