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 是生起了观照智,或看到了语言般若,或看到了实相般若,又或是两者同时看到。 “解悟”不是开悟的基础,开悟基本上和解悟没什么关系。因为解悟无法抵达实相,语言或思维无法触及真实存在,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修行重视解悟,是一个严重的误导——那是往虚里来,往不实处去,走着和觉悟实相相反的路,只是头脑在自己迷茫的世界里玩。 《少林悬记》云:“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达理者少”,正是指后世学人滞于解悟、向文字中寻道理,所谓“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的现象。 解悟、开悟和证悟——语言智、观照智和实相智。修行重要的是观照智, “欲言修行,先行观照”,升起观照智,才能往真正正确方向修行,而后知行合一。 ~~~~~~~~~~~~~~~~~~~~
开悟和气脉是两个平衡点,开悟了气脉一定通,气脉通了身体一定有变化,肉眼能看见的就是皱纹.颈纹.雀斑减少。。。开悟后,人的陋习会渐渐消除掉;慈悲心起,不忍杀害小动物,飞虫蚂蚁都不忍,觉得它们和人一样是拥有同等生命。 《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静,为思想不杂乱。 禅宗参禅(参话头),有些大师参某一个话头后开悟。我的理解是:前期禅定功夫到了,只差临门一脚,参禅时思想不杂乱,凝神,等身体能量储备够了,水到渠成,气脉一通智慧开,开悟了。。 不管哪种开悟的方法,唯一要点就是清静,凝神。 修道,主旨为知、行,就是王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 但事实上,如《少林悬记》云: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达理者少。字字珠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