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有多少存款,内心才有安全感? 100万?500万?2000万...... 答案因人而异,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不同的声音。 可你知道普通人一生能赚多少钱吗? 假设你从25岁开始工作,每年攒5万,那么等到65岁,能攒200万。 中国人素来偏爱存款,储蓄率高居全球第一。 尤其是近些年,面对诸多不确定性,人们变得更爱存钱了。 网上与“存钱”有关的话题层出不穷,比如: 怎样才能存够100万、存钱上瘾是什么体验、专家建议不要存钱……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0.66万亿元。 报复性存钱,成为很多人给自己安全感的捷径,尤其是40岁左右的人群。 面对中年危机,人们普遍希望手有余粮,好在未知风险面前,多一份底气,少一点被动。 中年人的底气,都是钱给的。 心理咨询师王语华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她在哺乳期想考MBA,没想到身边人纷纷反对,泼冷水说她肯定考不上。 家人嘲笑她:“年纪一大把了,还和刚出校门的小朋友竞争。” 听了这些话,她没有放弃,而是清醒地意识到: 别人不支持你时,说的理由未必是真的。 彼时,她工作稳定,收入也还可以。要是花两三年时间脱产读书,不仅要交学费,还损失了工作收入。 得不到支持,她有些沮丧,可并没有沉溺在情绪里,而是去解决问题。 她婚前有一定积蓄,通过做投资也有一定被动收入,这些钱足以满足她的日常开销。 何况,她还在怀孕期间,把自己老家的一处房子卖掉,手里的现金流,哪怕3年不上班也够用。 看到她心意已决,家人也不再多念叨。 后来,她顺利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MBA,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回顾起这段经历,她感慨道: “假如无法打理好自己的财务问题,那么我的想法一定会受他人干涉。” 钱是人的胆,给了我们转弯和试错的力量。 当我们脑海中涌现出存钱的想法时,其实是未来的自己在求救。 人生大部分烦恼,都能用钱来解决。 一旦手里没钱,人就很容易失去选择权,陷入被动局面。 不过,一个人到底能攒下多少钱,取决于自己和金钱之间的关系。 有的人觉得谈钱很俗,于是不好意思赚钱。也有的害怕金钱,但凡涉及到钱就会慌张。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 倘若平时在小钱上耗费了太多意志力,在大钱上反而会踩坑。 普通人想要积累财富,只要不犯大错,也别走极端,就能逐步实现财务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人的赚钱能力不会一直增长。可能在某个年龄达到峰值后,就逐渐放缓,甚至停滞。 因此,不论我们现在的经济状况如何,最好每月存下收入的10%,未雨绸缪。 前段时间,上海有对夫妻火了。 妻子陈女士33岁,曾是一名游戏设计师。丈夫43岁,从事房地产行业。 夫妻双双找工作不顺,干脆提前退休。 陈女士盘点了下,发现工作多年来,两人攒下300万存款。 他们在上海有房有车无贷,以后也不准备养娃,生活压力没那么大。 于是,他们把大部分存款存入了大额存单,剩下一小部分拿去投资,每个月理财收入有10000元左右。 因为不上班,他们花在社交、穿搭、吃饭方面的钱少了很多,每个月家庭开销在6000元左右。 陈女士坦言:“足够我们用到70岁。” 对于他们的选择,网上众说纷纭。 有专家觉得他们太草率,这些存款在意外面前不堪一击。也有年轻人羡慕他们,想要像他们一样享受生活。 可惜,就算真的躺平了,也并不意味着就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同事徐姐有段时间厌倦了工作,于是裸辞休息了一段时间。 年近40的她,体力早已跟不上年轻人。一旦有项目需要加班熬夜,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上了这么多年班,她也攒了不少钱,于是在游山玩水中放空自己。 可她只玩了两个月,就开始抱怨:“在外面久了,感觉做什么都没意思。” “虽然也有存款,但啃老本会让人变得非常焦虑。” 每次看到各种账单,她都会想:“要不重新找个班上吧?” 很多时候,金钱固然可以给我们支撑。 可如果生活只靠金钱撑着,缺乏更深层次的满足和幸福,那也是不堪一击的。 金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外在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笃定与自信。 曾看过一句话:
安全感不是存款到了某个数字,我们就会自动拥有,而是像骑自行车一样,是一种动态平衡,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调整和修正。 毕淑敏说:“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就像一颗悬挂天空的小小恒星,会自动持续发出温煦的光芒,既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让这个世界多一点和暖,多一点光明。” 作为普通人,我们怎样才能给自己更多安全感呢? 一方面,要构建人生支持系统。 每个人在世界上,都不是一座孤岛。 我们能取得一些成绩,靠的绝不仅仅是个人努力,还有很多人的托举。试想一下: 要是合作搭档不支持,工作能顺利推进吗? 要是身边朋友不给力,我们的心情能好吗? 要是孩子成天不听话,家庭氛围能和谐吗? 因此,我们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人生支持系统。 平时可以多想想:谁是我的支持者?我又能去支持谁?尽可能对他们好一点。 当盼着你好的人越多,你的安全感就越足,未来的路也会好走很多。 另一方面,要适当满足内心所需。 今年以来,“没苦硬吃”这个词特别流行。 有的长辈在40度的高温下不舍得开空调,结果中暑进了医院,一下子花了好几千。 当我们想要存钱时,并不意味着要抠抠搜搜,也不是像苦行僧那样生活。 存钱固然重要,但让自己情绪愉悦不内耗更重要。 要是为了存钱牺牲生活质量,过着低配生活,那就本末倒置了。 何况,长期过度压抑,心理难免出问题,还可能会导致后期报复性消费。 每月可以给自己预留一定的“快乐预算”,偶尔满足自己的欲望,才能更有动力实现梦想。 另外在存钱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当“加戏”,比如定个“不花钱主题日”,或“30天存钱挑战”。 这些小游戏的核心,不是为了争输赢,而是把存钱过程变得有趣,这样就能坚持下去。 很喜欢《半山文集》中的一句话:
人到40岁,正是不惑之年。要想告别焦虑和不安,在我们面前只有两条路。 要么往前跑,赚更多钱; 要么向内求,减少欲望。 这个年纪的我们,经过前半生的积累,进入更成熟的生活阶段,不再像年轻时那般迷茫,可压力亦扑面而来,每天两眼一睁,全是责任。 年龄,既是危机,也是转机。 我们可以借由一次次自我追问,想清楚想要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以及过上这样的生活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否则,不论我们存了多少钱,都会被数不清的焦虑裹挟,无法真正安心下来。 愿你我都能在与生活的短兵相接中,变得更坚韧更有智慧,从而获得真正的愉悦和平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