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起书法之时,总会说到书圣王羲之,而他的兰亭序则更是留传了千年的天下第一行书。而天下第一楷书则是欧阳询所作的九成宫,现在人学书也是多以唐楷为主。 欧阳询楷书人尽皆知,但其实,欧阳询五体皆能,且行、草水准还在楷体之上。其《张翰帖》是 “天下第七行书”,而草书更是影响了张旭怀素,水平甚至比 “草圣” 更高一筹。 可惜的是,大众能见到他的楷书、行书,但对他的草书极为陌生,只因传世作品太少。而上个世纪在河北丰润发现的一块石碑,让世人得以领略 “欧草” 风姿。据学者考证,此碑残存 600 余字,内容为《千字文》,是欧阳询晚年草书之作。 这部《千字文》残卷从 “犹子比儿” 一句起至全文结束,共计 650 字,单字大小约 2 厘米。欧阳询的草书取法于张芝、钟繇、二王、智永诸家。相比于二王和张旭、怀素,所以学欧者不仅可以从他的楷书转到行书,也能在行书之上转学草书。 欧阳询的草书既有魏晋小草书的中正平和之气,又削弱了篆书、隶书对草书用笔的影响,笔法丰富且严谨,用笔精准且细腻。比之张旭、怀素的狂草癫狂,欧阳询此作较为 “规矩”,便于上手。 观看此篇《千字文》,全篇多以回锋起笔,以中锋行进,笔画遒劲圆转、灵活自然,转折处圆笔为主,使转顺畅。结字紧凑欹侧,字迹大小错落,险绝奇宕。 纵观此作,节奏起伏平和中正,气度娴雅,不狂不怪,却字里行间暗藏诸般变化,真正体现了 “绚烂之极复归平正” 的境界。对于草书练习者而言,从风格平和的作品学起,《欧阳询草书千字文》无疑是绝佳选择。熟知这些 “草法” 之后,草书当有大成。 “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 这是张怀瓘在《书断》中称赞欧阳询草书不逊二王。这足以证明,欧阳询除了楷书写得好,行草书也是一流的水平,只是楷书为最优而得到广大流传学习。 欧阳询出身显赫,祖上世代为官,荣耀非凡。然而,命运在他十三岁时急转直下,父亲反叛失败,全家惨遭灭门,他成为唯一的幸存者。这般巨大的不幸,却并未将欧阳询击垮,反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年少的他聪敏勤学,对书法的痴迷令人惊叹。道旁索靖所写的石碑,竟能让他一连坐卧三天,这份执着与热爱,为他日后在书法领域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整体布局上,字距紧密却字字断开,笔意相连;行距舒朗,对比鲜明,效果突出。甚至有的字迹还带有章草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欧阳询最初仿效王羲之,后又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欧阳询学王羲之不足为怪,纵观整个书法史,唐朝书风以王羲之为盛行,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学王羲之。 他在隋朝官至太常博士,唐朝时因与李渊交好,仕途顺遂,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欧阳率更” 之名由此而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