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滕王阁序》(11)一句一典故!咱接着讲故事

 健儿哥读书笔记 2024-08-26 发布于河北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这俩成语可不是王勃贡献的,是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说的,原话是“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这里的“宁”读四声,是“岂能”的意思,反问语气,情绪价值满满。这里的“穷”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兜里没钱”。而是和“穷则独善其身”的“穷”一样,穷困潦倒,政治、经济等等各种资源人脉都没有了。我一直在琢磨:“青云之志”的“青云”和“平步青云”、“青云直上”的青云,是不是一个“青云”?“青云之志”本来也是说远大宏伟的志向,后面两个“青云”应该是高官显爵。王勃这篇文章多少有自荐的意思,高官显爵也是实现远大宏伟目标的第一步不是?为官者为民请命,两者并不矛盾。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里又用了两个典故。《贪泉》是有动画片的,讲的晋朝吴隐之的故事,吴隐之去广州上任,路过“贪泉”,听说再清廉的人饮了这贪泉水也会变得贪得无厌,于是他不仅喝了贪泉水,还留诗一首:

人云此水,

一歃(shà)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

终当不易心。

夷齐”就是说的伯夷叔齐,古时候的道德典范。为官做事确实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但只要心智坚定,又何惧歪风邪气?

      “涸辙之鲋”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庄子》,应该也是中学课本内容,我在文末附上原文,这就不详细解释了。

      这两句实际上说的是身处逆境,仍然“觉爽”“犹欢”,我觉得和前面“君子安贫”是相呼应的。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出自《庄子逍遥游》,“赊”字也就在古代诗词中有“遥远”的意思,比如“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现代几乎不用这个意思。“扶摇”就比较常见了,指盘旋而上的风,从字面上看像是龙卷风,但要比龙卷风轻柔得多,而且有时候寓意“(借势)升官升的快”,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就是想尽快当官,好一展抱负。

      “东隅”为东方日出处,意为“早晨”,引申为“人生早年”,“桑榆”为“日落在桑榆树间”,也就是日暮傍晚,有“一天劳作归来,回望家的方向,看见落日的余晖撒在桑榆之间”的即视感。由于是傍晚,所以“桑榆”也经常引申为“人生晚年”,比如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曹植的“年在桑榆间”。

      为啥是“桑榆”不是“杨槐柳松柏梧”?因为古时候房前屋后一般会种桑树和榆树,桑树浑身都是宝,桑叶养蚕、桑椹好吃。榆树的“榆钱”因为长得像铜钱,寓意“富贵有余”。“桑榆”被加上了落日特效后,就特指晚年了。而与它相近的“桑梓”则被用来指代家乡。

      这句是说:北海虽远,乘风可到,青春已逝,现在努力,为时未晚。人家原文是读来唇齿留香,我这个解释就是白开水泡馍。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战国四君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和“孟尝高洁”一!点!关!系!都!没!有!这里的孟尝是东汉时期合浦太守,他在任期间兴利除弊,恢复因官员贪腐而几乎崩溃的珍珠粮食贸易,清廉又能力强,留下了“合浦珠还”的成语,比喻美好的事物(经过努力)失而复得。但是他因病辞官后,又被你举荐了七次也没有被起用,所以说他“空余报国之情”。

      阮籍是魏晋“竹林七贤”之一,他一个天下闻名的大贤,夹在曹氏和司马氏争权的政治漩涡中心,“好酒狷狂”未尝不是装出来的。“穷途之哭”的典故是阮籍让马车漫无目的的走,他在马车中饮酒,走到穷途末路的地方,就嚎啕大哭!这何尝不是对自己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只能放浪形骸的绝望与痛苦?阮籍大才,他的五言组诗《咏怀诗》对后世的陶渊明、李白影响都很大。这里王勃说咱不能“穷途之哭”,还是比较正能量的。

附: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