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的广阔天地里,每一次眼神的交汇、每一次话语的流淌,都是情感与感受的微妙碰撞。然而,当我们不得不依赖反复询问“你的感受是什么?”来探寻对方的内心世界时,这不仅仅暴露了我们对他人感受的陌生,更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对自身言行影响他人情感的漠视。感受,这一生命中最细腻、最真实的部分,并非仅仅通过语言就能全然捕捉,它更多地是一种体验、一种共鸣,是“感受”出来的,而非单纯“问”出来的。
一、感受:超越语言的生命体验
感受,是心灵深处最细腻的触动,它超越了语言的界限,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连接。在两人交流的场域中,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情感的重量,它们如同细雨般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对方的心田。然而,这种感受的传递与接收,往往难以用精确的语言来完全表达。正如古人所言:“言不尽意”,语言的局限性在于它无法完全捕捉并传达那些微妙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感受是活的,它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波动,随着心灵的触动而起伏。它不像语言那样可以固定下来、反复咀嚼,而是如同流水般不断流淌、变化无常。因此,我们常说“感受在实在界”,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却又难以被任何外在的符号或体系所完全捕捉。
二、自我认知的盲区:对感受的无知与忽视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自己的表达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谨,却忽略了这些表达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色彩和对他人的潜在影响。我们忘记了,语言只是交流的媒介之一,而真正的交流,是心灵的触碰与共鸣。当我们对自己的话语能够给对方带来何种感受一无所知或毫不关注时,我们就失去了与他人建立深刻联系的可能性。
三、感受的共鸣:从“问”到“感”的跨越
要想真正了解并感受他人的内心世界,我们需要从“问”的层面跨越到“感”的层面。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学会感知他人的情绪变化,学会在交流中建立情感的共鸣。
倾听,是感受他人感受的第一步。当我们放下自己的偏见和预设,全心全意地关注对方的话语和表情时,我们就能更加敏锐地捕捉到对方内心的波动。这种倾听不仅仅是耳朵在工作,更是心灵在交流。它让我们能够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感知自己的情绪变化。情绪是我们感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真实状态。当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自己的情绪时,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这种自我觉察的能力,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在人际交往中,交流与互动是构建关系的基石。然而,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当一个人需要不断地通过询问“你的感受是什么?”来试图理解对方时,这背后所反映的,远不止表面上对他人感受的茫然无知。 首先,这种频繁的询问揭示了此人对他人感受的严重缺乏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本应是自然而然、心领神会的,一个能够敏锐捕捉他人情绪的人,往往无需通过直白的询问便能感知到对方的喜怒哀乐。而反复追问,恰恰暴露了其在这方面感知能力的缺失,无法从对方的言语、表情、姿态等细微之处洞察其内心的波澜。 更进一步地,这也意味着此人对自身话语所产生的影响毫无觉察。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情感传递的载体。当我们开口说话时,每一个字、每一个语调都可能在对方的心中激起不同的涟漪。然而,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语能够给对方带来何种感受毫不关心,那么他在交流中就如同盲人摸象,只关注自己的表达,却忽略了对方的接收与反应。 感受,是一种极其微妙且复杂的存在。它并非简单地能用语言来精确描绘。语言固然强大,但在表达感受时却常常显得苍白无力。感受是鲜活的、灵动的,如同潺潺流水,时刻在内心深处流淌变化;而语言则相对固定、刻板,像是被定格的画面,难以完全捕捉感受的瞬息万变。 拉康所提出的“半说”概念,为我们理解这种困境提供了深刻的视角。感受只能“半说”,意味着无论我们如何努力用语言去描述,都只能触及感受的一部分,总有一些难以言表的、深藏在内心深处的部分无法被完全传达。这并非是语言的无能,而是感受本身的特质使然。 让我们以爱情为例。当我们试图向他人描述爱上一个人的感受时,那些心动的瞬间、思念的煎熬、相伴的甜蜜,即使我们用尽华丽的辞藻,也难以让未曾经历过的人完全领略其中的滋味。又比如失去亲人的悲痛,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再多的语言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无法真正传递内心深处的伤痛。 在心理咨询的领域中,对于有重大创伤的来访者,理解和回应他们的感受更是一项极具挑战但又至关重要的任务。这些来访者常常因为创伤经历而将自己的真实感受深深埋藏,甚至对自己的感受产生了防御和屏蔽。 对于咨询师来说,不能仅仅满足于来访者用语言描述的表面内容,而要敏锐地捕捉那些未被言说的、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情绪。这就需要咨询师全身心地投入,不仅仅是用耳朵倾听,更是用心去感受来访者的每一个细微的情绪变化。 在与这样的来访者交流时,咨询师要避免过度依赖直接的询问,而是通过营造一个安全、包容的环境,让来访者能够逐渐放下防备,自发地展现出内心深处的感受。 例如,一位经历过战争创伤的来访者,可能在一开始只是平淡地叙述战争中的场景,但咨询师通过观察其紧握的拳头、微微颤抖的声音,能够察觉到他内心深处尚未释放的恐惧和痛苦。
四、实践中的感受:从日常小事做起
感受的共鸣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状态,它可以通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实践来逐渐实现。无论是与家人、朋友还是同事的交流中,我们都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感受力:
1. 保持开放的心态:放下成见和预设,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2. 主动倾听:在对方说话时给予全神贯注的关注,不打断、不评判,只是静静地聆听。
3. 表达共情:用简单的话语表达自己对对方情绪的理解和支持,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
4、自我反思:在交流结束后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是否考虑到了对方的感受。
5、持续学习:通过阅读、观察、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情感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五、结语:感受是生命的馈赠
感受,是生命赋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之一。它让我们能够体验到世界的多彩与丰富,让我们与他人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然而,感受的获取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付出努力、保持敏感、勇于探索。当我们能够真正“感受”出来他人的感受时,我们就已经迈出了建立深刻人际关系的重要一步。让我们珍惜这份生命的馈赠,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成长。
您对此有何看法和想法?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分享是一种快乐,转发是一种美德。
作者陈爱国:中国第一位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1989年开设大陆第一家个人心理工作室);北京中法精神分析成员,拉康派分析家(拉康一勾非一陈爱国)。2010年接受《纽约时报》心理学人物专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