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如繁星的书籍中,想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已经变得越来越难。某日从书架中再次抽出了一本《不裁》的书,这是一位网名叫古十九的人写的随手集,书被设计成了一本需要一边裁一边看的书,配了一把硬纸小刀,让阅读增加了“裁书”的体验,最后得到一本朴而雅的毛边书。这书的设计,最终入选了“2006年中国最美图书”。 于是,就到某网上旧书店搜索一下“中国最美图书”,无意间看到一本被评为2014年“中国最美的书”《一个一个人》,作者申赋渔,这本泛黄的封面上,书页破损,书沿还贴着胶带,模糊的字体像是从背后透过来的,极为真实的斑驳与裂痕,颇有年代感,让我还真把它当成了二手图书,好奇之余买了回来。 ![]() 作者在书的第一页用红色圆珠笔写下“1979-2017”,在序中第一句话是:一颗一颗星,就是一个一个人。单单这两个信号,聪明的读者应该很容易就猜到,这应该是一本叙事随笔。 的确,这本书就是作者的一部纪实散文集,记录了作者自1979年小学三年级到2017年旅居法国这30多年的人与事。200多页,1万多字的书,很快,一两天的工作之余,边听音乐边喝茶就被我翻完(散文最大的好处,就是无需顾及全书编辑逻辑和顺序,翻到哪看到哪)。31篇短小的故事,除了他自己,那一个一个人,有奶奶、父亲母亲、蓉儿、筛子、志远、大舅、妙妙、李萍、常州老乡、阿切……以及好些个“他”和“她”。有的如今还在星星闪烁着,有的星星早已划过夜空消失在更遥远的宇宙深处。 作者采用十分朴实的语言,完全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令人难懂的词汇,也没有“哲学”般的形而上,只是娓娓而谈,淡得像一位“老人”在翻看旧久照片时的回忆。记录最多的时间段,集中在上世纪的90年代,彼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一切百废俱兴,一切也蠢蠢欲动;彼时,正值作者青年时期,满怀的希冀,满心的努力。在泛黄的书页上看作者讲述着自己以及身边一个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与故事,做为一个同时代的我,一边阅读一边回想到了那个年代,有同感,也有共鸣。只是,作者的字里行间,总是渗透出一种浓浓的沉重感,一种历尽沧桑后的悲与哀,或许,这背后还有更多他不愿分享的人与事吧。 本书的设计者,以“破损斑驳的旧书”为设计灵感,喻指光阴的流逝,别出心裁的把作者每个年代每个故事中,选取最有时代特色的物件(包括照片、磁带封面、票据、门票、烟纸、叠纸、随手画等等)插入其中,这也是我翻阅这本书的最大动力。例如,当我看到作者1997年记录的BP机号码的时候,也忽然努力回想当年自己的BP机号码(当年也叫BB机),可惜,怎么也想不起来,我甚至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当年自己的一台摩托罗拉“股票BP机”。书中还有一张“边防证”,只是,我当年进入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那些边防证早已不复存在,保留下来的,倒是有一张进入沙头角的特别通行证和一张当年去珠穆朗玛峰区域旅游时申办的边防证。与其说我是在看作者的时代描述,更不如说,我是在寻找自己那个年代的记忆。 正是这样的感触,让这本书的一个一个读者,都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含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