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 1500 字,阅读估计需要 8 分钟 上周日,听了茶话会分享:以生产为导向,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终于有时间整理自己的笔记了,聊聊自己认为重要的点吧。 01 以生产为导向 前几天我听“得到听书”七周年直播,也提到了如何学习,他说学习不是按部就班的,按照固定的知识结构去学习,而是生活中的挑战所驱动的。 这期茶话会就把这个挑战所具象化了,给出了最重要的那个,就是:输出。 脑海中立马浮现一个词:费曼学习法。以教给别人为目的的学习,那么将会事半功倍,甚至可能还不止。 据一个研究说,如果仅仅是自己学了一遍,那么知识的吸收率仅有5%左右,如果能讲述给别人听,让别人理解,那么知识的吸收率将高达95%左右。两者相比已经不是一个量级了。 虽然主题是孩子, 但这不仅是对孩子,对大人也是如此。 我在生活中总有这样的经历:你说的这个我知道。但也仅限于知道,只知道概念,却想不起来缘由与案例。本以为只是自己没记住,实则是自己没吸收没掌握。 现在我也开始输出了,以公众号和读书会两个方面进行知识结构的梳理和分享,相信积累的力量,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出本书吧,哈哈 02 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对于孩子来说,自学是有前提的: 耳濡目染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而用嘴说的教育是最差的教育。 这就是言传身教里面的“身教”吧,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这是有依据的,小时候孩子每天都和父母在一起,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力与价值观,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看父母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 我也一直坚信身教大于言传,对孩子有要求是人之常情,是好事,但是不能太过,明明自己都做不到,那凭什么要让孩子做到呢?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我们自己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我们呵斥孩子玩ipad时,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在玩手机; 不要小看耳濡目染的影响力,出现的多了就能成自然。 其次就是:和孩子共创,让孩子参与决策。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安排孩子的日程,就像是领导主动下发任务给下属,让他按时完成就好,但实际,孩子有自己的节律,他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 我之前就要求孩子做完作业再玩,但实际他的状态已经不适合做作业,硬逼着做,效率低下。后来才发觉,其实是过度控制了,接着让孩子参与进来,一起评估作业时长与先后安排。 有些孩子可能就是玩够了才想做作业,才能做作业的。要尊重他们的节律,只要达成最终目标就好,先后顺序不重要,参与感才是第一位的。 当孩子被强行安排任务时,难免会有逆反心理,有时还不能很好的调整状态,一旦他自己参与决策后,他自然而然就会尊重这个决定,因为这是他自己做出的,他需要为此负责。 在这个基础上,孩子才会培养出自主性,才能慢慢主宰学习,乃至工作与人生。 那如何自学呢?机制简单 * 无限迭代 = 意外精彩 想到能立刻做,这就是核心,日常提供更多的便利,那么就越容易水到渠成。 一起加油吧,无论是自己还是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