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汉时期:汉武帝(下)3.实行新的选官制度汉初,官吏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景帝以前"吏多军功";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议郎等,"掌守门户,出充车骑",就是皇帝的侍从。 汉初,郎的出身主要有两途:(一)任子,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荐子或弟一人为郎;(二)赀选,不是有市籍的商人,拥有财产10万钱(文帝时减为4万),可任郎官或做一般官吏。 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就从郎官中补授。在这种选官制度下,"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难于选拔到真正的人才,不能适应日益加强的封建专制的需要。 汉武帝即位后,除继续沿用上述制度外,又实行了新的选拔官吏制度。 一是察举制。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公元前134年,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荐的对象有吏有民。从此以后,郡国岁举孝廉成为定制。到公元前128年,武帝又针对郡国察举不力的情形,诏令各郡国必须按规定举人。郡守、王国相如果"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以此督责察举制度的实行。岁举孝廉制比任子、赀选制度有所进步,在这种制度下,官僚的选举突破了官僚阶层,可以从较大范围内选择有能力的人来充当官吏。此外,武帝还令公卿、郡国举茂材、贤良方正、文学等,从中擢选了一些人才。这类选举属于特科性质,并不经常举行。 其次是征召制。对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武帝下诏召见,如确有才能,即授予官职。与此相配合的还有"公车上书"的制度,天下吏民上书言事有可取者,也授予官职。 第三是博士弟子制度。秦朝以来的太常博士各有受业弟子,但博士弟子的选择和任用,还没有定制,也没有共同的受业校舍。武帝在长安城外,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学校,名为太学。公元前124年规定:博士弟子名额50人,由"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充当,入学后免除本人赋役。这是正式弟子之外,又增设跟博士"受业如弟子"的旁听生若干人,由郡县官吏选择优秀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都是每年考试一次,合格者按等第录用,一般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优异者可以做郎官。武帝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行,大官僚子嗣和大富豪垄断官位的局面有所改变,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途径较以前宽广,皇帝在较大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史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专制皇权。 4.设置刺史秦朝在每郡置监御史一人,以监察地方。西汉初省废。公元前192年,相国曹参奏请惠帝派御史监察三辅,部分地恢复了秦的御史监郡制度。文帝时,丞相常遣属官到各地考察地方官,并督察监郡御史,任务完成即撤消。 武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于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为六百石官,秩低而权重,代表中央政府出巡,可以监察二千石和王国相,乃至诸侯王。刺史于每年秋冬到所属郡国巡察,按诏书规定的六条问事。六条中的第一条是督察豪强田宅逾制和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余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横征暴敛、滥用刑罚、选举舞弊和勾结豪强等。刺史受御史丞统辖,职在司察,除"断治冤狱"外,不能干预地方具体行政事务。刺史年终回京师奏事,其考查结果是地方官升降的重要依据。 公元前89年,武帝为加强京师的治安而置司隶校尉。因率领1200名中都官徒隶组成的武装队伍"捕巫蛊,督大奸猾"而得名。初置时能持节,表示受君命之托,有权奏劾公卿贵戚。除监察朝中百官外,司隶校尉还负责督察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和弘农七郡,作用和刺史相同,但地位比刺史高。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立,加强了皇帝对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使地方官吏不敢违反中央政令,限制了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收到了"大小相制,内外相维"的效果,具有强干弱枝的显著作用。 5.张骞通西域西域一词是我国古代对西部疆域的惯用名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广义则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 西汉初年,西域的概念主要是指今新疆地方。公元前2世纪左右,西域分为36国,绝大多数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的绿洲上。绿洲大则国大,绿洲小则国小,大国二三万人,最大的龟兹(qiú cí)有8万人,小国几千人,最小的依耐仅670人。各国语言不一,互不统属,有的城居,有的游牧,多以城郭为中心,兼营农牧,发展水平不一。在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南缘,有莎车、于阗、且末、楼兰等南道诸国;在塔里木河以北有疏勒、龟兹、焉耆、车师、姑墨等北道诸国。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有乌孙、且弥、蒲类等,这里水草丰美,人们多半从事游牧业。 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在北道的焉耆、危须、尉犁之间设立了僮仆都尉,掠夺人口,索取贡税,把西域作为匈奴向西汉进攻的军事据点和经济基地。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从投降的匈奴人口中了解到,原来居住在今甘肃敦煌一带的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攻击,被迫西迁于妫水(今阿姆河),时刻想回来报仇。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是募人出使大月氏,想联络他们夹攻匈奴。 汉中人张骞应募出使,在西行途中被匈奴人抓住扣留。匈奴人为他娶了妻子,迫使他变节投降。张骞坚贞不屈,始终保存着出使的凭证——"节"。在匈奴十余年,后来乘机率众西逃,经大宛、康居,到达大月氏。这时大月氏已占有大夏故地,土地肥沃,户口殷盛,生活安定,又与汉相距太远,不愿共击匈奴,再回旧地。一年后,张骞沿南山(昆仑山)东归,至羌中又为匈奴扣留。第二年(前126年),张骞乘匈奴争位内乱逃回长安。张骞出使西域13年,历尽千辛万苦,出使时同行100多人,回来时,只剩下他和匈奴侍从堂邑父两人,匈奴妻也跟着到了长安。 张骞此次西行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却传播了汉朝的情况,把西方诸国的地形、物产和风俗等介绍到国内,使汉人闻所未闻,开阔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眼界,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以击匈奴,并与西域各国联系。乌孙原居于敦煌、祁连之间,与大月氏为邻。西汉初,乌孙为大月氏击败,西迁至伊列水(今伊犁河)流域建国,人口约63万。 张骞率领300多人的庞大使团,携带大量金币丝绸牛马,并有许多副使随行。张骞至乌孙,乌孙王因其地近匈奴,受匈奴的威胁严重,不敢和汉朝联合。张骞没有达到目的,乌孙派使者数十人陪他回长安,这是中亚使者第一次到达汉朝都城。 张骞派出的副使分别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地,后来也由各国使臣陪同,相继返回长安。 从此以后,中西交通贸易频繁起来,天山南北成为中西交通的桥梁,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