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衢州城南二十里有座烂柯山,那是神仙下棋的地方。山的西南麓有座忠壮陵园,陵园牌坊上刻着“忠规义慨,武穆望尘;壮怀激烈,亭侯逊色”的对联,意思是说“要讲忠义事迹,连南宋岳飞都望尘莫及;若论壮烈情怀,使三国关羽也黯然逊色。” 这位气冲霄汉、忠贯日月者,姓徐,名徽言、字彦猷、谥号忠壮,公元1093—1129年,衢州府西安县(今衢州市)人士。他文武双全,八岁考取进士,十六岁夺得武举绝伦及第的桂冠,是一位比岳飞大十岁,早十八年从军卫国的英雄。 烂柯山忠壮陵园牌坊 第一章 徐夫人教子报国 小徽言豪志承父 北宋徽宗年间,衢州府西安县东乡有个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村庄,名叫“官堂”。村庄的东头坐落着一座皇封敕建的将军宅第徐府,朱漆大门上方悬挂一块“敕建将军府”五个御笔亲书大字匾额。大门两侧立着两只威风凛凛的汉白玉雕大狮子。 徐府是座三进三幢的殿式大堂,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块不大的演武场,两边摆了刀枪斧戟等兵器和石锁石礅。 演武场的后面是一处池塘,将将军府分成了两个分明的区域。北面的园林庭院便是后府,红墙碧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恢弘。庭园内古木参天,怪石林立,环山衔水,亭台楼榭,廊回路转。一座木制拱桥跨于池塘之上,成为连接前庭与后院的唯一通道。 阳光之下,池塘的水面反射着碎金般的光芒,紫色的睡莲正在水中绽放,在绿树倒影的映衬下更显得细致柔和,清爽别致。闭目聆听,有流水之声缓缓入耳,更令人心旷神怡。 这是为表彰在太原抗金保国壮烈牺牲的老英雄徐量,皇上敕封“昭州团练使”而建造的将军府。 徐量有四个儿子:长子徐慎言、次子徐潜言均为进士出身,徐慎言官居散议大夫,徐潜言位列光禄大夫;三子徐昌言更是文武兼修,任淮州刺史,执掌兵权。此三子都是当朝重臣,本书着重讲述四子徐徽言的故事。 徐徽言是个遗腹子,父亲徐量牺牲后三个多月即宋元祐八年(1093年)八月初十日才出娘胎。自幼伶俐,立志要修个文武全才,做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光阴似箭,转眼间过了新年,小徽言就五岁了。他资质聪明,一教便会,一读便熟,过目不忘。早就念完《千字文》《百家姓》,还写得一手好字,尤其喜欢听一些英雄故事。 一日,徽言来到母亲的内室,一双小手抱着母亲的颈项说:“母亲,我功课做完了,给我讲故事吧!” 母亲抚摸着怀中徽言的小脑袋,神情凝重地讲起新故事:那是五年前的事。金国挑起战争,侵犯我大宋的边境重镇太原。朝廷接报,下旨淮州刺史挂二路帅印,发兵五万去救。宋军长途跋涉,日夜兼程,赶到太原,不料城已失守。 宋军只好在城外三十里扎下大营。次日开始,二路元帅身先士卒,勇猛攻城。一直打到第六日的拂晓,太原城墙上又插上了大宋旗号。 小徽言拍手大叫:“噢!我们胜利了,宋军打赢了!” 母亲说:“你别急,还有呢。” “还有,讲呀,母亲快讲!” 宋军五万军马,虽然牺牲了一万多,还有三万多军马拥入城中,没有粮草怎么办?还亏得敌人败走时没来得及带走的粮草尚能支撑得十来天。 一日傍晚,敌人又卷土重来,一夜之间将太原城围得风雨不透。围而不攻,妄图困死宋军。二路元帅三次组织突围筹粮,都以失败告终。 第四次总算从附近州府筹得几千石粮草,但被敌兵挡在城外,运粮军冲不进来。在这紧要关头,元帅亲自率一支骑队,连蹿四座敌营,硬是杀开一条血路,令督粮官率粮队先行入城,自己则断后护送。 元帅不幸身中三箭,血流如注。眼看粮队都被接入城去,消除了后顾,他猛地勒马回身冲着围攻上来的敌人,大吼一声:“拿命来!” 只见枪花闪起,围追他的六员敌将纷纷落马,死于非命。敌兵一见吓得只恨爹娘少生两条腿,“哗”地一下抱头鼠窜,退潮似地散后一里之遥。元帅见敌人败退,也从容不迫地回到太原城内…… 小徽言听得入神,见母亲突然不讲了,忙说:“那元帅真神勇呀!他后来怎么样了?” 母亲见问才回过神来,两眼一热,声音哽咽地说:“那元帅回城后终因伤势过重,流血过多而壮烈牺牲。城中有了这批粮草,将士们同仇敌忾顽强地坚守,保住了太原。” 母亲悲愤地讲完这个故事,泪水湿透了衣襟。小徽言见母亲泣不成声,小眼珠骨碌碌转动,疑惑不解地问:“母亲,你怎么哭了?那位元帅英雄是谁?你怎么这么疼他呀!” 母亲见问才从悲痛中回过神来,擦干泪水,捧着小徽言的脸蛋说:“他叫徐量,你的父亲。” 小徽言好像一下子懂事了许多,他从母亲怀中挣脱,小拳头举得高高,“母亲,你不要哭!等我长大了,一定为父亲报仇,为抗金死难的将士报仇!” 母亲柔声问道:“你怎么去杀敌保边关,为父亲报仇呀?” 小徽言歪着小脑袋,认真地想了想,答道:“发奋读书,练好武艺,文武双全,当将军,当元帅,率兵打敌人。对吗?” 母亲听得心里甜甜的,小小年纪,口气不小。鼓励道:“好孩子说话要算数。说到做到,才是为娘的好儿子,你父帅的好后代。” 从此之后,小徽言鸡鸣即起,夜读深更,六岁时就读完四书五经。吟诗作赋,思路敏捷,出口成章。 一日清晨,大哥慎言见庭院里的青松在雪中挺拔屹立,触景生情,吟 出一句“青松傲雪昂首笑”,一时想不出合适的下句。小徽言却一蹦三跳地嚷道“腊梅经霜满树开”。 慎言心想是偶然巧合,还是小弟胸有奇才,于是笑呵呵地拍拍弟弟的小脑袋,试探性地问:“四弟,你且说说句子的寓意好吗?” 小徽言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青松与腊梅是物,物与物相称;傲雪和经霜是景,景和景相照。结尾三字乃指借景物观致而动,静中有动,动中见人。大哥,你说对吗?” 一席解词说得大家“哗”地一声,抢着抱起小徽言,擎得高高,“神童呀,神童。” 小徽言很喜欢和一些小朋友讲前朝三关大帅杨廷昭的英雄故事,还经常和学童们以竹竿当马,竹片作刀枪,扮成敌我双方驰骋追杀打闹。有一次,小徽言扮杨元帅被敌人打倒了,输了,他很气愤,他恨自己没有本领,给杨元帅丢人了。 从此,小徽言的心灵中萌发了要习武的念头。他认为能文不武非全才,所以暗暗地立下誓言:“要学个文武双全,像父亲一样当大元帅。红鬃烈马,驰骋疆场,哪怕是马革裹尸也心甘。” 宋元符三年(1100年),八岁的徐徽言与十八岁的堂哥徐敷言一道参加科举考试,堂兄弟二人都考中李釜榜进士。 不久,徽言就向大哥要求兼学武艺,大哥对此并不感意外。他想了解小弟弃文习武的真正动机,故意一本正经地反问一句:“这是为何呀?” 徐徽言见大哥神情严肃,语词强硬,似乎有不赞成之意。可是自己誓言早立,决心已定,于是慷慨陈词,“我们徐家是官宦世家,高祖泌公、曾祖庸公、祖父迈公均为进士出身的朝廷高官。我们的父亲武举及第,抗金保国,战死在太原沙场。我只有练好武艺,文武双全,当将军,当元帅,率兵打仗,才能保家卫国,告慰家父在天之灵。” 大哥听得深为感动,遂答应小弟的要求。从此,开始兼习武艺,文武并进。原本出身在武将之家的徐徽言,血统上就有习武的先天性基因,苦学勤练,进展神速。不到两年的时间,一般的武师教头已无法教他了。 大哥见小弟有如此成就,也就不惜代价为四弟请教头,访名师,让他结交江湖侠士和有名望的剑客。 到了十五岁,徐徽言长成一个丰姿俊逸的大小伙子。他想:“自己含辛茹苦学得这些花拳绣腿是否管用?何不趁这血气方刚之时,外出闯荡一番。” 一日夜晚,徽言悄悄地来到大哥的书房门口,见大哥正在聚精会神地秉烛夜读,拉了拉衣襟,壮着胆子跨进房门槛,腼腆地深施一礼,轻轻地叫一声“大哥”。 大哥抬头一瞧,见四弟低首立于门口,连忙放下手中书卷,和蔼地问:“小弟,深夜来此有何为难之事呀?来,来,进来吧,坐下慢慢说。” 徽言轻轻地走到大哥身旁,挨着大哥侧身坐下,说:“小弟想去外头世界闯一闯,学一点做人的学问,所以前来启禀,万望大哥成全。” 事出突然,大哥听罢一时回不过神来,愣愣地沉思起来:小弟提出的问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呀!闯荡江湖谈何容易,一旦出了事怎么办?不让他去,又怕辜负了母亲临终嘱托,怎样才能更好地将小弟抚育成才? 徽言见大哥沉默不语,有点急躁起来,“大哥!你在想什么呀? 准还是不准? 你说吧!小弟我定会万事小心的。” 大哥被他一催促才回过神来,笑笑说:“噢,没什么。不过你年纪还小,又从未出过远门,大哥我实放心不下。再说哥也知你此行是想与人切磋武艺,看看自己所学到的本事是否管用,再去求访名师,是不?” “是的,大哥。当今天下,金国和西夏国虎视眈眈,亡我大宋之心不死。只文不武难以保国安民,但是只武不文又难以顺民治政,所以要文武兼修才能安邦定国,为君分忧,为国效力。” 大哥听了这番慷慨陈词,觉得小弟成熟了,满意地点头说:“说得好!我的小弟长大了。不过,大哥还得提醒你,出去试试可以,但不可硬闯,招惹是非。切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强中自有强中手。谦虚走遍天下,傲慢寸步难行!” “谨遵大哥教诲,小弟铭刻在心。”徽言高兴地回答。 “别急!大哥给你选个黄道吉日,拜拜祖先,然后让家将徐幌陪你同去。他的武艺与你差不了多少,路上也好有个照应。有了落脚点,让徐幌回来报个信,以免家中牵挂。多带点盘缠,一年为限,好吗?” 大哥料事如神而又善解人意,使得徽言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一连声地说道:“行,行!多谢大哥了。” 第八十二期 图文编辑:郑淑琴 吴建芳 主编:徐为全 审核:金秀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