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疾病进化的幕后推手——气候

 大科技杂志社 2024-09-02 发布于海南

  突如其来的怪病

  1999年,一场怪病在美国纽约快速蔓延:发病的人忽发高烧,头疼欲裂,呕吐不止,随着病症发展到一定程度,病人会出现类似于脑膜炎的症状,脖颈动弹不得,甚至抽搐、死亡。医生按流感和脑膜炎给病人治疗,但都收效甚微。纽约城陷入了恐慌,这场怪病从何而起,如何治疗?

  经过病毒的提取和比对,科学家很快发现,引发怪病的病毒是西尼罗河病毒,这个病毒并不是新出现的,但纽约人以前并未遭遇过。此前,这种病毒大多流行于非洲、亚洲和欧洲的热温带地区,西尼罗河病毒传播到美洲,这还是第一次。从此以后,美国几乎每年都会有西尼罗河病的流行报告,2002年,美国44个州总共报告了3000多例西尼罗河病病例,一些地方达到了局部流行的程度。

  为什么西尼罗河病毒会出现在美国?恐慌的人们想象出了多个阴谋论版本,但其实答案早在生活中显露蛛丝马迹。1999年,纽约人迎来了一个又闷又热的夏天,艳阳高照,许久落不下一滴雨。傍晚,许多人在广场上散步,不时会发现地上躺着的鸟儿尸体,人们还以为鸟儿也是因为高温缺水死去的,并未在意。可他们不知道,不止这些野生的鸟儿在死去,就连动物园里圈养的鸟儿也纷纷病倒、死去,鸟儿的成片死亡并不是高温造成的。

  在确定了西尼罗河病毒后,动物病理学家对鸟儿进行了尸检,在它们身上也找到了西尼罗河病毒的踪迹。西尼罗河病毒是一种依靠蚊虫传播的病毒,而鸟是它的中间增幅宿主,病毒潜伏在从非洲引进的鸟儿身上,悄无声息地在纽约城的鸟群中传播着。另一方面,纽约城高温干旱的环境特别适宜蚊虫生长,城市下水道中停驻的死水里滋生着大量的蚊虫,这些蚊虫作为“中间宿主”,将鸟群中的西尼罗河病毒带到了人类身上。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建模发现,高温干旱的气候往往预示着某地随后一段时间里西尼罗河病毒将肆虐盛行。

  气候带来各种疾病

  不仅是西尼罗河病,其实,气候是引发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气候紧密相关。

  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研究所曾发表过一份报告,揭示了气候变化带来的10大类疾病,其中许多都是常见病。你可能有这样的印象,每当天气乍暖还寒,感冒发烧的人就忽然多了很多。这不能全怪人们“要风度不要温度”,而是天气助攻病毒。冬春季节更替之时,气温忽高忽下,湿度忽大忽小,使人的鼻腔黏膜更加脆弱,给病毒入侵留下了可乘之机。此外,科学测定,当空气湿度高于65%或低于38%时,病菌繁殖滋生最快,因此,这一时期成为了感冒多发期。

  天冷了,是不是觉得肠胃就不听话了?为了抵御寒冷,大脑会调动许多系统工作起来,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会很快兴奋,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使得胃部血管痉挛、收缩,继而造成胃部缺血缺氧,容易出现胃痛。另外,天冷时,人们会进食更多高热量食物,肠胃工作负担也更大,也就更加“脆弱”了。

  异常高温也会带来许多疾病。气候变暖会改变植物生长周期,花粉、孢子出现的时间和数量增加,而干旱则会使空气中灰尘变多,导致呼吸道疾病增多和加重;高温、热浪、极端天气及空气质量变化都会影响心脑血管的健康。除此之外,科学家还认为神经系统疾病、发育异常甚至癌症的发生都与气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气候推动病毒“进化”

  在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疾病中,关系最密切、影响也最严重的一类当属传染病。气候不仅使传染疾病的病原体更加高效,扩大传染病的传播范围,还可能催生新的病原体。

  蚊虫喜欢高温和潮湿的环境,随着全球趋暖,蚊虫的生存空间大大扩大了,随之而来的,是许多由蚊虫传播的病原体的扩散,比如前文提到的西尼罗河病毒就是其中之一。气温是影响登革热传播的重要因素,当气温升高时,病毒在蚊虫体内的潜伏期缩短,蚊虫叮咬人群的频率加快,再加上蚊虫分布区域扩大,登革热分布范围随之扩大。类似的疾病还有黄热病、疟疾和病毒性脑炎等。

  近年来,许多大型疫病的背后都有着气候变化的影子。2002年11月至2003年6月,我国多地爆发大规模SARS疫情,气象学家发现,SARS传播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在病毒爆发前数日,最高温度相对较低(26℃以下)、昼夜温差较小、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有利于SARS病毒扩散和传播。又比如,2014年2月爆发于非洲的埃博拉疫情,据美国航天局的气象卫星数据分析,埃博拉疫情爆发与极度干旱后的暴雨密切相关。

  气候变化还导致生物栖息地发生变化,动物、人类开始接触此前从未接触但易受感染的病原体,病原体之间的基因交流增多,进而产生更多新的病原体和流行病。

  美国乔治敦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增加了病毒在哺乳动物间的跨物种传播风险,甚至有可能导致出现下一次传染病大流行。科学家们研究了3870种哺乳动物的地理范围在不同的气候变化场景下可能发生的变化,对3139种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机会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全球气温上升2℃的场景下,许多动物会背井离乡,迁徙到更适宜居住的地区,一起迁徙的还有其身上携带的病原体。这些地理迁移可能促进了此前毫无交集的物种间的病毒交换,至少会导致15000次新的跨种族病毒共享事件,并且可能会促进人畜共患病的“溢出”,即病原体从野生动物传播到人类,这大大增加了新型传染病集中爆发的风险。

  有一些病毒能够同时感染人畜,如艾滋病病毒,开始是动物对人类的传播,但后来变异为人类独有的毒株,而人类的免疫系统此前并未接触过这类病毒,至今还拿它们束手无策。还有一些病毒,在不同动物和人类中反复“横跳”,甚至能结合彼此之间的优点,向着更适合生存的方向变异,比如现在还在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试想一下,如果这样的新病毒扎堆出现,该是何等可怕的场景?

  气候变化并不仅仅是气温的简单上升、让我们感觉“热了一点”而已。全球气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气候的每一点变化,会对某个地区、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地球产生什么影响,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对自然保持足够的敬畏,努力保护环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