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冯笑 责编丨杨阳 特约编辑丨张逸君 近年来,视频平台微短剧已成为我国网络影视行业中市场主体最活跃、内容产品最丰富、生态链路最复杂的领域之一。如何推动视频微短剧走向精品化发展成为亟待学界与业界共同探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以抖音、快手、优酷等视频平台的头部微短剧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视频平台微短剧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创作困境,并剖析现象背后的现实成因,进而从创新融合、情感传递和贴近现实三个维度探究视频平台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的可行路径。 01 视频平台微短剧的创作现状与困境 视频平台微短剧通过压缩叙述时间、省略叙事来提高视频单位时间的信息密度,又通过标签化的人物塑造和符号化的空间呈现来适应快节奏的影像审美需求。这种模式虽能在有限时间内容纳大体量的叙事信息并呈现出强烈的戏剧冲突,但也容易破坏叙事的连续性,造成情节断裂、内容同质、人物悬浮、脱离现实等叙事困境。 (一)时间压缩下的叙事省略 虽然传统影视作品也会涉及对叙事时间的加工,如对时序的安排、对部分文本内容的省略或重复等。但整体而言,其叙事仍会因循经典情节设计,采取从开端到转折再到故事高潮的逐步铺陈。视频平台微短剧受自身时长篇幅的影响,更倾向于大刀阔斧地省略掉世界设定、故事背景、人物前史等铺垫信息,开门见山地切入“激励事件”并将各个情节要点直接连缀。 这种叙事省略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压缩故事讲述的时长、加快叙事节奏,让剧集呈现密集的戏剧冲突,使观众在单位时间内体验最大限度的情绪快感。例如《悬崖下的妻子》开篇便通过女主角关欣的回忆,在仅仅1分钟的时间内呈现了夫妻情感破裂、丈夫出轨闺蜜、豪门争产谋杀等多个激烈场面,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叙事刺激。然而,就像简·福伊尔所说,“影视文本与观众在观影仪式中进行意义与快乐交换的前提是双方必须共享一些规则”,①时间压缩下的叙事省略可能使剧集与观众之间无法建立起应有的共享规则。观众在冲突来临时尚未从剧中获得必要的信息铺垫,无法对故事产生充分的理解和反应。为解决这一弊端,视频平台微短剧常会套用观众所熟知的“故事模板”来触发观众的完形心理,引导他们“将自身的体验与想象填补入文本(Text)的空白处”,②自发地补全文本所省略的内容。如在2022年第三届“快手金剧奖”中获得“年度最佳改编剧本”的《万渣朝凤》,通过套用网络文学中流行的“系统文”和“无限流穿越”模板,在开篇仅用寥寥数语便交代完女主角绑定“女配系统”需要“穿梭于不同小说、影视剧时空,扭转其中女配命运”的故事主线。基于目标受众对故事模板的熟悉,该剧可以在省略故事世界设定、人物行为动机等重要叙事信息的同时,与观众建立共享的叙事规则。然而这种对故事模板的套用也存在着同质化的风险,尤其是当套用某一模板的“爆款”作品出现时,极易引发盲目的跟风模仿,产生千篇一律的故事和人物。据调查,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50.9%)认为“故事和人物设定雷同”是当前微短剧“精品少”的主要原因。③对既有模式的借鉴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叙事的有效性,使包含大量叙事省略的文本内容更易被传达和理解,但对故事模板的过度依赖则不仅会使微短剧创作陷入同质化,还可能导致行业创新精神的丧失,严重阻碍视频平台微短剧走向精品化的发展道路。 (二)标签化的人物塑造 在竖屏微短剧中,纵向的构图通常只能容纳较为有限的人物数量,绝对的主人公聚焦成为竖屏微短剧创作的常态。横屏微短剧的视界虽然比竖屏微短剧稍广一些,但为在小屏创作中凸显人物角色,“提升观众的视觉专注力,使观众产生'我即中心’的凝视快感”,④画面同样常常聚焦在主人公身上。如横屏微短剧《牌局》为强化悬疑氛围,镜头通常锁定在四位主要人物身上,刻意放大他们的表情神态和动作细节。观众在近距离观看手机时常会出现与剧中人物“面对面”的感受,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与紧张感。 聚焦人物并不等同于塑造人物。当前部分视频平台微短剧虽然镜头聚焦于人物,但叙事集中在冲突渲染上,忽略了对人物的刻画。为了提高主人公的辨识度,部分视频平台微短剧通常选择给主人公设计“高反差”的人物特征,却很少通过叙事设计揭示其深层的人物性格,使得剧中的人物形象缺乏立体感并流于标签化。以《超级保安》为例,该剧主人公杨有三在出场时便被赋予了保安和暗夜集团掌门人这两重高反差的身份设定。故事中,通过“扮猪吃老虎”式的“逆袭打脸”,杨有三套路化地解决各类事件冲突,但从未经历触及内心的两难考验。因此在第一季到第六季的两百多集里,无论故事框架、时代背景如何变幻,杨有三的人物形象都只是在唯诺嬉笑和霸道冷酷两个极端间来回切换,呈现明显的标签化特征。 另外,部分视频平台微短剧还会将主人公工具化,当作串联不同情节的“引子”,而情节设计本身却刻意强调冲突,忽略其服务于人物塑造的功能。因此,当人物被频繁推入单元化的夸张戏剧情境中时,人物塑造缺乏必要的时间与舞台。碎片化的故事情节也易导致人物成长弧线的不连贯,失去人格魅力的主人公沦为单纯串联情节的工具。例如在《大妈的世界》中,两位大妈作为主人公频繁参与到基金追星、鸡蛋盲盒、教育内卷等多个冲突事件中,一会儿要学烘焙甜点,一会儿又竞考老年藤校,怒怼公司老板还因此当上产品经理。两位大妈的人物形象既前后跳脱又悬浮失真。究其原因,创作者只是将两位大妈作为启动叙事的楔子,不是通过人物性格观念与戏剧情境的深入互动来展现人物的变化与选择,而是将人物强行嵌入叙事情境并借此呈现情节的猎奇和有趣。剧中人物悬浮在故事世界中,只剩下创作者强行添加的人设标签。 (三)符号化的叙事空间 优秀的影视作品中,精心构建的空间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深度参与叙事。如《乔家大院》中见证乔家起落的乔家大院、《茶馆》中折射北京几十年生活变迁的茶馆、《情满四合院》中承载几代人情感的四合院等。这些作品中,空间的精妙呈现为故事营造独特的氛围和情绪体验,细腻地传达着人物心理状态和人物关系。 反观之,视频平台微短剧囿于自身叙事时长和镜头表现力的桎梏,以及制作资金和拍摄周期的有限,常会选择将空间环境虚化为一种符号化的存在。符号化的空间成为提示性的故事背景板,却很少真正参与到叙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符号化的环境作为背景的提示信息。如在都市题材的《美颜成真》《非常律师》中,空间环境多框定在高楼大厦前的广场、马路边或大厦内;而在乡村题材的《返乡的青年们》《撑抖先生》中,镜头又常习惯性地朝向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另一方面,符号化的环境作为猎奇景观。如《重回1987》《重回末日前》《不好啦!王妃又发飙了》等部分视频平台微短剧虽向观众展现了形态各异的古代、现代和未来空间,但丰富多彩的场景只作为一种猎奇式的景观展现。这种空间的运用仅仅作为“重生逆袭”的发生地为观众提供视觉刺激,而非用来支撑故事情节或深化人物表现。 02 ![]() 现实成因:速度与商业的逻辑 视频平台微短剧创作现状的背后存在着速度和商业的双重逻辑,加速时代的观众需要通过微短剧的“媒介按摩”来纾解焦虑情绪,也需要借助对微短剧的观看来填补快节奏生活中的时间缝隙。与此同时,腾讯视频、优酷、抖音等长、短视频平台在商业逻辑驱动下,对流量变现和投资回报率的需求同样影响着视频平台微短剧的创作实践。 ![]() (一)加速时代中的媒介按摩 哈特穆特·罗萨将社会加速视作现代性的核心,并提出“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以及生活步调的加速,已经形成一种环环相扣、不断自我驱动的反馈系统”。⑤在这样的加速时代中,大众常处于一种“去稳定化”(Destabilized)和“去地域化”(Deterritorialized)的快节奏流动状态,生活步调的日益加快、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和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持续增长都不断冲击着当下大众的“本体安全感”(Ontological security),⑥使失衡、共时、交织以及与之相伴的身份焦虑、时间焦虑“不再只是个体层面的偶然心理,而成为一种持续的、弥散的社会心态,一种浮动于社会或群体中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基调性的生活体验”。⑦ 题材形式多样的视频平台微短剧通过形塑一处虚拟的“新型乌托邦”,使观众通过观看微短剧来暂时脱离现实世界中的诸多限制,在想象和联想的作用下代入绚丽多彩的微短剧空间,并在其间实现不同角色、身份和场景之间的自由转换。通过游戏性地应对加速时代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观众获得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按摩”⑧体验。加速社会的快节奏步调和现实中的重重压力,推动着观众在碎片化的时间内将微短剧当作娱乐的景观万花筒,也更热衷于在不同题材类型的影像接力间寻求持续的“按摩”。 此外,视频平台微短剧简洁、明快的叙述形态和移动、便捷的观看方式能够高度契合加速时代大众的媒介消费习惯。在匆忙的加速时代中,大众原本整块的时间被各类繁杂的事物所切碎,但大众捕捉生活模式的“故事欲”⑨不会因此而缩减。视频平台微短剧叙事省略、单集时长短、手机观看等特征恰可使其实现对观众通勤、休憩、等候等碎片化时段的插入,帮助观众从纷繁复杂的物理环境和社会关系中暂时抽离。艾媒咨询的调研显示,34.64%的受访者偏好将剧集播放时长控制在“3—5分钟”,21.04%的受访者偏好将剧集播放时长控制在“5—8分钟”,同时“周末”“下班时间”“工作空档”“上班途中”是受访者观看微短剧最集中的时间。⑩可见微短剧凭借简短、轻松和便捷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观众在当代社会生活中难得的时间缝隙。 ![]() (二)商业逻辑下的竞合博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综合各个热门短视频应用的用户规模达5.94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74.1%;合并短视频应用的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高达88.7%,用户规模达7.11亿”。⑪新兴媒介技术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使短视频应用迅速崛起,几乎在数年间便拥有了长视频平台经年累积的用户规模。为了应对短视频带来的市场冲击,长视频平台依仗自身在内容制作方面的优势,开始进军微短剧市场。2018年11月26日,爱奇艺独家上线了自制的竖屏微短剧《生活对我下手了》,该剧连续4周总播放量排到爱奇艺总榜前5名。2019年3月,爱奇艺正式发布了《剧情短视频付费分账合作说明》,成为最早一批尝试搭建专业微短剧商业模式的长视频平台。腾讯视频于2019年12月开始打造微剧品牌“火星小剧”,并发布了全网播放量破10亿的爆款微短剧作品《通灵妃》;⑫快手于2019年先后推出“光合计划”和“快手小剧场”。在商业逻辑的驱动下,长、短视频平台打破行业壁垒,致力于将手中的用户资源变为源源不断的利润增值场。 当前视频平台微短剧创作背后主要存在流量变现和对高投资回报率的追求两大商业逻辑。一方面,播放量、点赞量、评论量是评判视频平台微短剧市场价值的重要指标。长视频平台的微短剧制作方主要依靠与平台分账来获取收益,包括广告分账、会员付费分账等多种途径;短视频平台通过“孵化”网红、直播带货、品牌定制等方式来进行流量变现。如《一束阳光一束爱》《心动不止一刻》《以成长来装束》等微短剧作品便都是抖音网红在品牌方的冠名投资下制作的微短剧作品。因此,剧中时常出现直接销售或宣发投资方商品的情节,在竖屏界面的下方也常设有跳转商品直播间的链接。 微短剧的经济价值需要通过对流量资本的积累来实现。在丰富刺激的短视频海洋中,为了捕捉观众的眼球,视频平台微短剧选用夸张或高反差的叙事设定吸引目标群体的关注。部分视频平台微短剧为了先声夺人,甚至将这一策略直接运用到剧名中。如《养老院的叛逆少女》《月入三千当首富》《捡来的少女是大佬》。与此同时,为了使观众在当前视频留驻,视频平台微短剧用情节冲突高密度地“轰炸”目标观众,试图让观众持续沉浸在应接不暇的叙事刺激中。 另一方面,在商业逻辑的驱使下,部分视频平台微短剧的制作一味追求高投资回报率。有限的资金投资和较短的生产周期使视频平台微短剧创作者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深思故事构架、精心打磨作品,而投资方为降低商业风险、强化作品的“预卖特性”还常会以较为保守的投资策略要求微短剧创作“向后看”,这也致使微短剧创作出现十分明显的跟风抄袭现象。例如在《重回1988》爆火后,微短剧市场上便迅速出现了《重活1987》《重生1998》《重回1990》和《1987今夜无眠》等大批同质化作品。剧中主人公均先以赌徒、酗酒者等负面形象出现,在经历丧失妻儿的惨痛教训后幡然醒悟、重生改过,最终逆转人生。对成功模式的简单套用不仅限制了微短剧的创新发展,复制之下的乏味无趣更造成资源浪费。 ![]() ![]() 03 ![]() 视频平台微短剧的精品化创作路径 针对当前部分视频平台微短剧呈现出的创作困境,创作者应在发挥融合创新、传递真实情感、贴近生活现实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完善自身创作规律,通过精品化创作给观众提供审美愉悦和现实思考。 ![]() (一)强化差异的融合创新 在当前的视频平台微短剧创作中,大规模的“重复”已经构成一种生产与消费实践的“常态”。当每日有数以亿计的相关者参与到这种“重复性”影像的编创和观看中时,我们需要从更辩证的角度审视这种“重复”。正如吉尔·德勒兹所主张,“重复不是与新事物的涌现相对立,反而只有通过重复,真正的新事物才能涌现出来”。⑬模式化的叙事是微短剧在短时间内快速铺陈故事背景,并与观众确认理解共识的重要工具。但高频率的重复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使作品失去欣赏价值。因此,视频平台微短剧的精品化创作既要恪守类型常规,又要避免陈词滥调坚持融合创新,在“重组过去的同时呈现不同的未来”。⑭ 一方面,这种创新可以体现为不同类型的深度混编。不仅仅是通过简单的类型杂糅为作品增加“看点”,而是通过深度混编,让类型元素的拼贴组合本身产生戏剧价值,从而通过对既有模式的“反讽”和“解构”来迎合年轻观众群体的后现代审美取向。如被评为“2023综艺报年度微短剧”的《全资进组》中,创作者以戏中戏的模式展现了微短剧的制作过程,让宫廷、仙侠、穿越等多种类型模式汇聚一堂。通过暴露类型拼贴的创作机制,将其作为一种趣味性奇观展示在观众面前,完成对创作乱象的讽刺。《重生之我在霸总短剧里当保姆》《重生之我在短剧里当演员》让主人公穿越到“无脑”短剧中,从旁观者的立场对原模板中俗套或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调侃和吐槽,以戏谑的口吻反思了微短剧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融合创新也可体现为多种文化内容的融合呈现。较之于其他更需要叙事沉浸的影视剧而言,观众天然地接受微短剧的杂糅交融。因此,微短剧可以更加大胆和创新地吸纳不同媒介的内容资源进行改编。例如《消除吧!烦恼》改编自游戏IP《天天爱消除》,《盗门八将》改编自同名“剧本杀”剧本,《少爷和我》改编自综艺节目《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中的同名作品。 与此同时,较之于传统影视剧,视频平台微短剧更能发挥网络传播的交互特色。因此“交互/游戏+”的视频模式开发成为视频平台微短剧独属的创作优势。如《摩玉玄奇》的交互模式中,观众跟随主人公若琪的视角从皇宫底层宫女开始,在一步步的闯关探案中帮助她在关键剧情节点做出选择。《娜娜的一天》中加入了更多感官参与,观众以男主角的身份跟随剧情的引导与娜娜进行互动,做出点击按键、在手机屏幕上画图和在不同场景念出相应台词等多种回应。 ![]() (二)回归初心的情感传递 部分视频平台微短剧用夸张的表演和悬浮的冲突来制造气味浓烈的“劣质香水”,试图掩盖故事情感的空虚与伪劣。随着剧集结束,观众得到的往往不是获得与满足等正面情感,而是被过度刺激涤荡后的空芜。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让视频平台微短剧生产回归艺术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和初心,传递高级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用符合生活逻辑的理性叙事承载情感的真挚,使真实饱满的情感引导观众的感知、理解和想象,这是视频平台微短剧走向精品化发展的必由路径。 这种情感的传递要求微短剧从生活出发刻画可以令观众移情的人物角色。通过角色的双眼带领观众观察世界和时代,感受生存状态的不同深度,让观众自心底自然生发出一种真实的情感。此种情感(Emotion)一旦产生,感情(Affect)也就随之出现。就像罗伯特·麦基所言,“情感是一种短期的体验,达到高峰之后便迅速燃烧殆尽;感情却是一种长期的、具有渗透性、弥漫性和知觉性的背景情绪,可以为我们人生的整天、整月或整年增添色彩”。⑮以《我的归途有风》为例,女主角许有风本是在一线城市打拼的高级白领,但能摒弃世俗的枷锁毅然选择回归家乡乐山。在熟悉的山村土地上,女主角追寻心中真实的自我,立体多维的人物设计引发观众的共鸣和移情。跟随许有风的脚步,逐渐展现出跷脚牛肉、金钱蛋、灯影牛肉和军屯锅魁等传统非遗美食,让观众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新了解与新感悟。美食烹饪的烟火香气与乐山秀美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一起,唤起观众对传统文化和乡村故土的共同情感和集体记忆。 ![]() (三)贴近现实的创作取向 贴近现实是网络文艺走向精品化发展的必然需求,这里的“现实”并不是指现实题材,而是指“应当始终如一的现实主义精神内核”。⑯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曾提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⑰ 首先,从典型环境方面来看,一方面创作者可从时间维度着眼,将剧集故事嵌入真实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如《河姆渡的骨哨声》便是借用穿越元素,将观众和考古队员小季一起带回八千三百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体验了一段河姆渡的生活。拍摄团队不仅远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实地取景,对剧中出现的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单耳木碗等物品予以细致考究,还以“纪实复原+想象”的创作手法细腻演绎了彼时的狩猎采集、祭祀祈福等多项社会活动。故事讲述了小季与新石器时期河姆渡姑娘柳之间的梦幻故事,通过对历史时期典型环境的描绘,历史与当代的情感碰撞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创作者可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将剧集故事融入真实的人文地理环境,实现故事与现实环境的有机连接。如《我等海风拥抱你》便将纨绔富二代刘凡与炅岛居民后代陈佳琪之间相知相恋的爱情故事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丰泽等多个地区的民俗文化与绝美风景紧密勾连,宣扬了共同保护炅岛海洋生态的环保理念。通过与真实人文地理的互融,故事实现了微短剧与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机联结,成功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3年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 ![]() 其次,视频平台微短剧的创作应以生活逻辑塑造典型人物,通过让主人公面对不同层面的冲突,立体揭示人物的成长变化,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物性格的立体度。如《7.9公里/秒》将角色置于复杂的社会场域中。故事从多个层面的冲突着眼,既在内心层面呈现了主角李东阳的航天梦想与自身现实条件之间矛盾,又在个体层面讲述了他和母亲、夏老师等人因沟通不畅而产生的冲突,更是在社会环境层面,借范校长、杨老师等人之口讲述乡镇教育发展滞后的问题。多层面冲突的逐步升维,不仅令剧中人物的性格越发清晰可感,而且使剧情波折迭起具有现实意味的丰富感。 结语 “在一个开放成熟的市场中,资本的流动很难考虑边界,但在一个讲求公序良俗的社会中,逾界的行为又难免会有负面的影响。”⑱因此,视频平台微短剧的精品化发展既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社会政策来管理调控,也需相关文艺工作者和评论家的品位自觉、格调自觉与责任自觉。可以说,当前的视频平台微短剧更像是一个交错杂糅的复合体,在碰撞与融合中孕育着令人瞩目的生机与变革。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项目“想象力消费视域下影游联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YCX22_14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美]简·福伊尔、桑重:《类型研究与电视》,《世界电影》1990年第5期。 ②[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第224页。 ③王志伟、吴欣宇、孙山、包鋆丽:《过半受访青年直指网络微短剧“硬伤”:制作粗糙、设定雷同》,《中国青年报》2023年12月25日第3版。 ④张骋:《从“横屏”到“竖屏”:论影像符号表意机制的变革》,《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 ⑤[德]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郑作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18页。 ⑥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0), p.78. ⑦王小章:《论焦虑——不确定性时代的一种基本社会心态》,《浙江学刊》2015年第1期。 ⑧[加]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按摩:麦克卢汉媒介效应一览》,何道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第8页。 ⑨[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 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方尔平译,译林出版社,2012,第9页。 ⑩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https://mp.weixin.qq.com/s/60rhhGxqBMjPnt1wTvZkIA,2023年11月22日。 ⑪《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s://www./NMediaFile/old_attach/P020180820630889299840.pdf,2018年8月20日。 ⑫王飞宇:《解码网络微短剧:从何处来,去往何方?》,https://mp.weixin.qq.com/s/auYjujdB52vZ0zOlD34leA,2023年7月2日。 ⑬Zizek Slavoj, Organs without Bodies(London: Routledge, 2004), p.12. ⑭Patricia Pisters, The Neuro-Image: A Deleuzian Film-Philosophy of Digital Screen Culture(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p.157. ⑮[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第255页。 ⑯李跃森:《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怎样坚守现实主义精神》,《光明日报》2019年5月15日第15版。 ⑰[德]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1888年4月初),载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83页。 ⑱刘永昶:《电视剧跨界平台的构建——媒介融合语境中的视频网站角色考察》,《中国电视》2015年第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