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2024年第4期要目

 行者无疆8c3m05 2024-09-06 发布于福建
图片
图片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期刊,期刊编辑部设在中国科大知识产权研究院。国内统一刊号:CN10-1731/N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9783。杂志的办刊宗旨为开拓、严谨、争鸣、求实,并立足于科技创新与法律实务的交融发展,意在解读政府政策信息、探讨学术研究热点、展示最新学术成果、分享司法实务经验、展示创新发展成就,是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领域开展学术交流、实务沟通、绩效展示和形象推介的重要媒体和信息平台。


图片

目录

图片

【理论探讨】

现代化中医药专利保护的制度困境与出路——基于对中医药特点与专利保护适应性的反思

马一德,汪 婷

金融科技平台垄断的公私协同治理

孙 晋,马姗姗

【数字法治】

论数字化时代的社会公权力及数字立法范式转变

马忠法,赵鹤翔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我国数据安全的主体权责研究

梅 傲,谢冰姿

比较听证:公共数据运营权分配的制度重塑

陈振其

从救济到防控:数据泄露通知制度的理论逻辑与本土建构

冯明昱

【专题研究】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版权性和版权人问题

寿 步

论复杂人工智能生成物在著作权法的定性——兼评“AI文生图著作权案”

郭 鹏,李展鹏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弱激励的制度补足研究

李玲玲,陈伟奇

【青年论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外空治理中的法律化及落实——以“外空资源开采国际规则”的制定为视角

杨 宽,卢 玉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间接识别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朱荣荣

算法渗透执法的算法问责制

王雪璠

【英文版】

Empirical Study on Balancing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and Public Interest

Yu Xiaolan

Copyright Infringement Risks Arising from Abuse of Deep Synthesis Technology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ers

Sun Na, Zhao Jiangqi

图片

文章摘要

图片

【理论探讨】

1.现代化中医药专利保护的制度困境与出路——基于对中医药特点与专利保护适应性的反思

作者:马一德,汪 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摘要:符合西医药特点的专利保护制度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难以适应。尽管现行专利制度已对涉及中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审查的特殊情形作出了具体规定,但在本土语境下据此保护主要根植于我国传统知识领域的中医药发明创造时,中医药的复杂性、整体性、道地性和时节性、差异性等特点仍未得到充分体现,并由此产生中医相关发明创造不具有专利适格性、专利审查缺乏一般性指导规则、申请文件难以通过合规性审查、申请主题的可专利性要求过高、关键性概念缺乏细化指导规则等问题。为此,可从专门审查标准的制定和商业秘密的补充保护两方面出发,寻求前述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以应对中医药专利保护的适应性需求,从而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关键词:中医药;专利;适应性;专门制度;商业秘密;补充保护

图片
2.金融科技平台垄断的公私协同治理
作者:孙 晋,马姗姗(武汉大学法学院)

摘要:金融科技平台垄断涉及数据互操作限制、扼杀式收购以及算法合谋等多种实践样态,其垄断行为既能在杠杆效应下提高竞争壁垒,也因其混业经营特性而容易诱发系统性风险。传统反垄断法公共规制路径依赖具有压制性与滞后性,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金融科技平台垄断问题,需要为垄断治理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方案,公私协同治理模式应运而生。在理论维度,协同治理所强调的灵活性、回应性能够满足风险社会下金融科技平台垄断的治理结构需求;在实践层面,金融科技平台内生的公私融合性以及根植于金融市场的合规传统,则为公私协同治理提供了现实基础。金融科技平台垄断问题在公私协同治理的具体实现上,需深化公私治理主体间的互信、促进治理规范的软硬协同,以及强化监管科技工具的共治目标嵌入。

关键词:金融科技平台;垄断;风险防范;公共规制;公私协同治理

【数字法治】

1.论数字化时代的社会公权力及数字立法范式转变

作者:马忠法,赵鹤翔(复旦大学 法学院)

摘要:自创生系统论指出,社会公权力具有主体的社会性、内容的公共性、来源的事实性,并为数字立法范式转变提供了理论基础。数字化时代社会公权力具有利维坦式权力风险,数据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数字化时代社会公权力的本质在于数据成为形构数字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通过风险探究与本质考察发现,除具备工业化时代社会公权力的一般特质外,数字化时代社会公权力还具有权力产生上的数据化,权力表现形式上的场域化、多元化、去中心化,权力运行方式上的监视性与规训性之特点。对数字化时代社会公权力的规制还是要回到自创生系统论的思路,根据其上述特点,推动数字立法范式的转变。

关键词:数字权力;社会公权力;数据;立法范式;自创生系统论

图片
2.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我国数据安全的主体权责研究
作者:梅 傲,谢冰姿(西南政法大学争端解决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

摘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维护和塑造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最新行动指南,推动建设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又为数据安全治理指引了新方向。数据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数据治理的基本价值遵循。近年来,各种数据法律接连颁布,为我国数据安全治理工作夯实了法律基础,同时也在立法层面确定了有公有私、由内而外、权责统一的数据安全治理主体体系。目前我国正处于数据安全治理迭代更新的关键时期,面临数据治理主体不清、相关权责模糊等挑战。我国应当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思想,主体层面强化数据安全治理的顶层设计,合理谋划数据治理战略布局,调整并细化数据安全的主体框架及其权责分配,建立因应时代要求的“政府—企业”双边协同的数据安全治理模式。内容层面,一方面应补白、补全、补强我国个人数据权利规则体系,提升公众个人数据安全意识和保护水平;另一方面应建立标准化、严格化、类型化的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制度,优化数据行业安全保障能力,为数据安全治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数据安全;数据治理;主体权责;数字守门人
图片
3.比较听证:公共数据运营权分配的制度重塑
作者:陈振其(东南大学法学院;江苏省地方立法研究基地)

摘要:公共数据运营权分配的地方实践呈现行政指定、申请评估、竞价拍卖及招投标等模式的多元并进格局,但存在数据垄断风险和程序封闭的困境。实践路径分歧缘于公共数据市场化开发应用与安全风险的内在张力、公共数据权属不清等制度因素。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应当超越数据界权,以公共数据资源分配的程序正义构建公共数据的开放利用秩序。比较听证制度是基于交往行为的理性建构过程,能够为利益相关方提供“理想的沟通情境”,实现程序正义,缓解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内在张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特许经营属性也能实现与比较听证制度的耦合。比较听证嵌入公共数据运营权分配的体系化建构,需要确立竞争性授权原则,保障竞争的公平公正;完善比较听证的制度构造,科学设置市场准入资格、听证程序、比较标准及效率补偿机制;以监管沙盒制度和可信数据治理技术消解比较听证引入公共数据运营权分配的制度困境。

关键词: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比较听证;数据安全;分配正义
图片
4.从救济到防控:数据泄露通知制度的理论逻辑与本土建构
作者:冯明昱(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数据利用同数据安全间的张力催生了数据泄露通知制度的出现,该制度设计不仅可保障数据相关个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在数据安全事件发生后及时介入,亦会反向促使义务主体不断更新数字密码技术手段,完善数据加密等安全保障技术。但目前数据泄露通知制度的本土建构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需以数据泄露通知制度的底层法理为逻辑原点,立足于反身法理论对该制度加以革新,构建数据控制/处理者—监管机构—个人的介入路径以形成数据安全的半自主社会系统,最终提供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

关键词:数据泄露;价值平衡;反身法;风险分担

【专题研究】

1.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版权性和版权人问题

作者:寿 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属于连接主义,具有不可解释性。版权理论中的可版权性和创意/表达两分法本来适用于自然人作者。自然人从创意到表达有可预测性、在创意与表达之间有确定性、从表达到创意有可解释性。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得到的结果。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从人类给出创意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出表达的过程无法体现创意/表达两分法的可预测性、确定性、可解释性,即创意/表达两分法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情况下并不成立。因此,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并不具有可版权性;人类就不能成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人。行为体的概念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人工智能旨在构建智能行为体。在人类不能享有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的情况下,在将可版权性从自然人创作作品拓展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情形之后,人工智能行为体在至少具备行为体弱概念的四项特性的条件下就是所生成内容的潜在的版权人。一旦法律主体延伸到人工智能行为体,人工智能行为体就可以确定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人。

关键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可版权性;版权人;行为体

图片
2.论复杂人工智能生成物在著作权法的定性——兼评“AI文生图著作权案”
作者:郭 鹏 ,李展鹏(暨南大学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摘要:对于AI生成物的可版性认定,我国司法实践采取了“简单—复杂”场景二分的裁判思路。然而,囿于对独创性概念的有限阐释,司法机关并未对该问题形成逻辑融贯的论证,进而引发争议。对此,有必要以复杂生成场景为定位,并沿袭独创性概念的规范阐释脉络,从客观、主观和行为三个维度来回应争议:第一,著作权法并仅不限于保护“大师”作品,生成式AI “排列组合式”的创作也能满足客观面向的“一定美感”;第二,复杂AI生成物具有高度定制化的特征,因此具备主观面向的“个性因素”,“人机二分说”将工具误认为主体,“算法唯一说”缺乏对创作流程的完整考量;第三,《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三条第一款的“直接”应解释为“主要贡献”而非“直接决定”,后者既与域内外的一贯实践不符,也有悖于社会化创作的现代艺术发展规律。

关键词:生成式AI;人工智能;著作权法;可版性;独创性;ChatGPT

【英文版】

1.Empirical Study on Balancing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and Public Interest

Author: Yu Xiaolan(Law School,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nhui Wuhu)

Abstract: On a global scale,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data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public interest have become significant legal issues drawing considerable attention. This paper,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conducts indepth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es of legislation regarding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and the respective positions on public interest in data legislation across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both in the formulation of regulations and their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regarding the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and public interest. To address this gap, the paper introduces a novel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reinterprets the concept of public interest, and this framework's feasibility is empirically tested. The overarching goal of the framework is to provide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achieving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data and the promotion of public interest. By thoroughly examining current practi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scrutinizing disparities in the consideration of public interest in regulatory frameworks, this theoretical model seeks to facilitate more effective, fair, and comprehensive data governance while respecting individual privacy.

Keywords: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public interest; empirical study; privacy protection; data utilization

图片
2.Copyright Infringement Risks Arising from Abuse of Deep Synthesis Technology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Author:Sun Na(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 Zhao Jiangqi(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s, Hohhot)

Abstract:Deep Synthesis Technology is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roach that uses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 to automatically generate fake audio, video, and image content. Due to its ease of operation, this technology is rapidly gaining popularity among relevant users. The abuse of Deep Synthesis Technology can threaten the legal rights of individuals and enterprises, create a crisis of public trust, and caus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copyrigh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risks of the abuse of deep synthesis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copyright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and clarify that the distribution platforms of deeply synthetic audio and video should prudently regulate and supervise the utilization of deep synthesis technology under the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latform's technical countermeasures and enhance the platform's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apability, the platform should seek regulatory resources within the platform to promptly obtain the commercial use rights of video materials and promptly amend the user agreements closely related to copyright.

Keywords:deep synthesis technology; abuse of rights; copyright infringement

友情提示:有需要订阅《科技与法律(中英文)》期刊的,图书馆征订可与北京人天书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人天书店集团”)联系,具体联系方式可上网查阅;个人订户订购《科技与法律(中英文)》杂志,可联系韩老师(海天华教),电话:010-51798620。本刊没有邮发服务。特此告之!

图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杂志编辑部 -

编辑 | 周剑

审核 | 傅晨

来源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