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申府和张菘年是同一个人。张菘年,字申府,按照过去的习惯,一般称呼他为张申府。 之所以要介绍这个人,是因为他的人生太传奇、个性太鲜明、经历太曲折。似乎世界上难度再大的过山车,与他的一生比起来,都显得相形见绌。 换句话说,他的一生太炸裂了。在他的人生舞台上,一出手就是王炸,一路炸下来,炸着炸着,却把自己炸到沟里了。 张申府,男,河北献县人,生于1893年,卒于1986年,享年93岁。 ![]() 这是他的简介,极简,看不出任何特点,除了能看出是一位长寿老人。但他的一生的经历,却堪称跌宕起伏、叹为观止、惊心动魄。 打过斗地主的都知道,一把牌里面,一轮能抓出4张相同的,就组成了一个炸。一炸在手,就有了所向披靡的底气,吆喝声会格外响亮。 为了更形象地表述,不妨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把斗地主的牌。普通人的一生,别说凑一个炸,能凑个三带一就兴高采烈了。 他这一生,一把牌,妥妥地凑够了5个炸,足以碾压亿万众牌友。但炸多了,也免不了误伤自己。是造化弄人,更是性格使然。 我们看他是怎么用这5个炸,炸出了轰轰烈烈地炸裂人生吧。 第一个炸,是大王炸。没错,一出手就是王炸,还是大王炸,直接开挂。一走上历史舞台,就坐上了高铁。别人还在骑毛驴的时候,人家就坐上了高铁。想想这差距有多大吧,简直是云泥之差、天壤之别。 建党历史上,都知道南陈北李。但除了党史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还有张申府这号大人物。 早在北大任教期间,张申府就与陈独秀、李大钊相熟,早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二人一手参与了党的创建。当陈李二人分别在上海、北京,一南一北创建共产主义小组时,张申府居中联系沟通,并协助李大钊在北京建立小组。 同时,他也是在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者之一,是五四运动的先驱。作为《新青年》的编辑和《每周评论》的重要创办人,对新文化运动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可以说,在建党初期,他是仅次于陈李之后的第三号人物。这够炸裂了吧,如果不出意外,肯定是名垂青史的大人物。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都是用赤裸裸的现实写成的。 第二个炸,是小王炸。仅次于大王炸,但威力巨大,具有加强版的爆炸当量。 他在北大代替李大钊管理北大图书馆,或者负责代理图书馆馆长的时候,遇到了伟人毛泽东。 当然,那时候,伟人还不是伟人,只是一名正在孜孜不倦寻求革命真理的普通热血青年。但热血不能当饭吃啊,馒头才能填饱肚子。无奈,通过关系进入了北大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写写图书登记卡片啥的,每月领8块大洋的薪水。说白了,就是在北大打工。 这时候,张申府是图书馆负责人,不折不扣的大领导,而伟人连初出茅庐也还没出,还是货真价实的打工者。双方在此时的地位,自不可同日而语。这张申府的眼光,可能也不咋地,没看出伟人以后的光明前途。所以,也没搞好关系。这不能说遗憾,只能说眼光没有那么远吧。这个稍后再说。 此后,张申府受陈李所托,又远渡重洋,赴欧洲建立了旅欧支部。期间,考察介绍了周恩来、朱德等入了党。在去欧洲的船上,还顺带发展了党的历史上最早的女党员刘清扬。她是不是第一个女党员,不知道有没有具体考证,但起码是最早的女党员之一。顺理成章,他也顺道把她发展成了他的第三任妻子。 没错,他是伟人毛泽东的顶头上司,是周恩来、朱德的入党介绍人,是旅欧支部的创建人。党内多少大名鼎鼎的领导人,当时都在欧洲勤工俭学?海了去了,并且很多都成了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中国革命的进程!这个,也够炸裂吧。 第三个炸,就是A炸了。他在欧洲的日子,混不下去了。一个是因为欧洲国家的打压,一个是因为没经费。光靠勤工俭学,吃不饱饭,只好打道回府,准备回国了。 回国的路线,选择途径莫斯科。就是这么巧,在莫斯科又邂逅了前去寻求帮助和合作的蒋介石。 正值国共合作的蜜月期,张又是那么有影响的人物,自然引起蒋介石的注意和重视。得,又搭上了这一层关系。 不知道张和蒋的私人关系如何,反正莫斯科答应援助建黄埔军校,蒋介石邀请张申府担任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副主任。一下子,在国民党方面,也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 但这个副主任,他只干了半年,不想干了,就去辞职。人家不愿意,说你辞职了,谁来干,你最起码的推荐一个接替你的人吧。他一想,这样干,确实不太地道,对人家太不负责任,就推荐了周恩来接替他。 但这时,周恩来远在欧洲,一时半会回不来。回不来,不是因为那边太忙,是因为没路费。所谓送佛送到西,从这点来看,张确实够意思。就和学校说,人家没路费,回不来,给人寄点路费吧。 就这样,钱寄到欧洲,周恩来才得以回来。顺利进入黄埔,担任了政治部主任,也正式开始了职业革命者的生涯。这应该是张申府一生,做的最功德无量的一件事了吧。 这一段,也够炸裂吧。至于他为什么从黄埔军校辞职,因为和炸裂没关系,只和性格有关,也放到后面说吧。 ![]() 第四个炸,该轮到K炸了。为什么说是K炸,是他把自己给开了。他自行退党了。 1925年,在党的四大上,因为对党的纲领有意见,他选择了自行退党,撂挑子了。这时候大趋势是国共合作,他一阵驴脾气上来,非不同意搞合作。 会上批他幼稚、不成熟。他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然后,拍拍屁股,自己走人了。 就这样,他退出了他一手参与建立的组织,自此分道扬镳。不顾众多大佬的劝说,连头都不回。 当然,他也没退出政治历史舞台。后期,又参与创建了第三大党派——民盟,领导组织了“一.二九”运动,作为民盟代表参加过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政治协商,一时指点江山、风光无限。但,再也没有走到历史舞台的中央。 这个炸,炸裂的好像很无厘头,又很莫名其妙。一言不合,拔腿就跑!这也太孩子气了,确实不像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所作所为。 第五个炸,也是最后一个炸,只能是2炸了。是的,这个炸很2,直接把自己的前途和政治生命炸没了。 说话到了1948年10月,这时候,解放战争的形势已经很明朗。明朗的就像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了。不要说一个政治家,就是普通的大头兵、小老百姓都能看出人心向背,谁要赢、谁要输。 可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在《观察》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呼吁和平》。堂而皇之地呼吁和平,到不要紧。或者说你呼吁国民党反动派放下武器、放弃挣扎也行。偏偏呼吁双方不要打了,都放下成见、放下武器。 更说出了战争让中国丧失了元气,丢尽了脸这样的话。更过分的是,公然喊出了共匪这两个字!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就让张申府成了众矢之的。国民党说他“扰乱人心”,共产党说他“卖身投靠”,民盟更是直接开除了他的盟籍,妻子刘清扬则登报宣布和他解除一切关系。当然,他们的夫妻关系早已名存实亡,只是又实锤了一下。 好家伙,这一炸,直接把自己炸的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 事后,他的解释是《观察》给了他三千块钱稿费。也就是说,这三千块钱,直接买断了他的政治生命。自此以后,中国政治历史舞台上,再也没有他的一席之地了。 这个炸,把他从曾经光耀无比的政治明星,彻底炸成了政治小白。 而这时,距离建国,只有区区一年时间了。 ![]() 这炸裂的人生,跌宕起伏的经历,恐怕几百上千年,也难出这么一号历史人物了。 按理说,一个人,有前面三个际遇中的任何一个,也能成了大气候。但对他来说,三个际遇,都遇到了,却偏偏风渐渐把距离吹得好远。到底为什么呢?是命运还是性格,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我们不去讨论。 前面还有几件事,没有交代完,那就再说些题外话。这些题外话,或许就是答案所在。 第一个题外话,张申府是数学专业出身,却酷爱哲学,在大学教书也是教哲学为主,是第一个把罗素哲学介绍到中国的学者。而哲学这种东西,善于把矛盾变成不矛盾,把不矛盾变成矛盾。那张申府的矛盾和不矛盾,似乎就是他自身矛盾的完美结合体。 第二个题外话,张申府曾在建国后的检讨书中说,他这一生有三好:好名,好书,好女人。好书,好理解,本身他就是个读书人。好名,也好理解,喜欢出名嘛,也可以理解为喜欢出风头。好女人,从生理上好理解,但他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加以实践,美其名曰自由。无论在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中国,这就有点离经叛道了。他一生结过四次婚,婚外的更丰富多彩。最离奇的是因为受不了社会压力,做主把他的“女秘书”嫁给了他的一个学生。 第三个题外话,在北大图书馆期间,张申府作为图书馆领导,享有绝对权威。有一次对伟人抄录的卡片不满意,大发雷霆,据说还扔到了地上,让重新誊写。伟人是什么个性,写的字肯定是龙飞凤舞,不符合在卡片上写字要循规蹈矩的要求,也应该是有的。惹得张申府火冒三丈,也很有可能。但以伟人的心胸,绝对不至于对这个耿耿于怀。 第四个题外话,建国后,有一份民主人士如何安排工作的名单报到主席案头。主席看到有张申府的名字,可能是想起了故人轶事,哈哈大笑说:这个张老板可是我的顶头上司啊,那时候张老板的面孔很难看啊!这其实只是充满人情味的笑话。但张不这么认为,到处说过去得罪伟人了。这心眼,比针眼也大不了多少。后来,周总理出面,把他安排到北京市图书馆工作,让他干回了他的老本行。不过,不是领导,就是普通的打工者。 第五个题外话,张申府之所以辞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之职,据说是因为怕热,适应不了南方闷热潮湿的气候,想回清爽的北方工作生活。这个可能是坊间传说,也有可能是真事。以他的性格,这种事,也能干的出来。这个,在金一南将军的一个视频里有介绍,想必不会假。 第六个题外话,五七年,他被划为“右派”。六六年,他也没有幸免。或许因为其时,他只是个图书馆普通打工者,地位不显,少有人知,没有被重点照顾,安然度过。只至九十三岁高龄,寿终正寝。 第七个题外话,1986年去世后,7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专门为他刊登了讣告,称他为:著名爱国人士,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这两个称呼,也算是为他的一生盖棺定论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作为主要参与者搭建了一座桥,若干年后,再踏上这座桥,迎面过来一人,郑重地对他说了一句话:欢迎光临! 只是,作为个人,他心里怎么想,无从知晓。因为,他已经永远沉睡在历史中了。 人生苦乐、命运舛顺,只是相对,更是过眼云烟。 最后,拿国学大师陈寅恪有两句诗,放在这里做注脚,可能再合适不过: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