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初编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书中所表现的人物,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冯子曰:非察不神,察非智不精。子思云:“文理密察,必属于至圣。”而孔子亦云:“察其所安。”是以知察之为用,神矣广矣。善于相人者,犹能以鉴貌辨色,察人之富贵寿贫贱孤夭,况乎因其事而察其心?则人之忠倭贤奸,有不灼然乎?分其目曰“得情”,曰“诘奸”,即以此为照人之镜而已。冯子曰:语云:“察见渊鱼者不祥。”是以圣人贵夜行,游乎人之所不知也。虽然,人知实难,己知何害?目中无照乘摩尼,又何以夜行而不踬乎?子舆赞舜,明察并举,盖非明不能察,非察不显明;譬之大照当空,容光自领,岂无覆盆,人不憾焉。如察察予好,渊鱼者避之矣。吏治其最显者,得情而天下无冤民,诘奸而天下无戮民,夫是之谓精察。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就达不到神奇的效果,而观察若非凭借智慧则难以做到精确。子思曾说:“文章的纹理细密周详,必出自至圣之人之手。”孔子也说过:“观察一个人所安于何种事物,可以了解他的为人。”由此可知,观察的作用既神奇又广泛。擅长相面的人,尚且能通过观察人的面貌神色来判断其富贵贫贱、寿命长短、孤独与否或夭折之兆,更何况我们根据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来洞察其内心世界呢?这样一来,一个人的忠诚与奸诈、贤能与邪恶,岂不是一目了然了吗?我将观察之术分为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得情”,即通过观察了解事情的真相;二是“诘奸”,即通过观察揭露奸邪之徒。这两点,就如同用以照见人心的明镜一般。古语说:“能洞察深渊中鱼儿游动的人,会招来不祥。”因此,圣人重视行事低调、不张扬,在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行动。然而,了解真相(即使这可能意味着被人知道)实际上是很困难的,而且如果自己掌握了这些信息,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坏处。如果心中没有像明珠般照亮前路的智慧,又如何在黑暗中行走而不至于跌倒呢?孟子称赞舜帝,正是因为他既明智又善于观察,这两者相辅相成;就好比明亮的阳光普照大地,自然万物都沐浴在光辉之中,即使有被遮蔽的角落,人们也不会因此感到遗憾。但如果过于苛察,连微小的过失也不放过,就如同鱼儿见到清澈的深潭也会避开一样,使人敬而远之。在治理政务上,这种精明的观察尤为重要,它能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使百姓不受冤屈;同时,也能让奸邪之徒无所遁形,确保社会安定无辜者不受惩罚。这,就是精察之道。观察,是认识世界、了解人性的重要手段。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细节,更要有一颗智慧的心去解读这些细节背后的意义。在人际交往中,善于观察能够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品性,避免被表象所迷惑;在治理国家时,精明的观察则是实现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圣人选择在人们不了解的领域活动,是为了避免过度的关注和干扰,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观察需要把握尺度,过度的苛察可能会让人产生畏惧,反而失去人心。如果一个人过于精明,能够洞察一切细微之处,往往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不幸。因为这种过度的洞察力可能会让人陷入无端的猜忌、纷争或者危险之中。因此,我们应当学会在智慧与宽容之间找到平衡,用一颗平和而敏锐的心去感知这个世界。同时,观察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只有当我们自身具备了足够的智慧和德行,才能够真正做到明察秋毫,洞悉人心。 
编撰整理 | 释放能量 (ID: SFNL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