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作动作是人物正在做的举止和姿势,比如,一个人挥舞着拳头,一只小鸟从屋顶飞到了天空,这些都属于动作。只要写人物在做的动作,那你就是在展示人物。 从人物的动作中,我们往往能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所以,作为作者,我们所写的动作一定要是有意义的。只有那个人物是读者关心的,他的动作才重要,你才需要去展示它,否则你就没有必要写它。就像路上有个人在追小偷,如果他与读者无关,他绕过多少障碍,如何躲避人群,有什么关系? 另外,我们常说,不要听别人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说。如果一个人物的言行不一致,那么,他的行为(动作)总是要比话语更能说明问题。 关于动作,我们节选《长安的荔枝》中的一个片段略作分析: 这两段是《长安的荔枝》第16个场景,李善德初次见何履光。第一段聚焦于何履光,读者是从外部观察他的,因为他不是视点人物。第二段聚焦于主角李善德,除了动作之外,还写了他的内心想法和情感,所以他就是我们所说的视点人物。 先来看第一段,看作者写了何履光哪些动作: ➢ 箕坐在堂下。箕坐,就是两腿伸直张开着坐,是一种不太雅观的坐姿,这说明何履光是一个粗人。 ➢ 抱着一根长长的甘蔗在啃。抱和啃这两个动作放在一个朝廷官员的身上,怎么看都不太合适,进一步说明何履光粗俗。 ➢ 上身只披了一件白练汗衫。衣服披着,说明这人不重礼仪,不拘小节。 这几个动作让何履光这个人物形象在读者脑中立刻有了印象:粗俗、无礼。后面两句是外貌描写,不属于动作,这里暂时不做分析。 接着再来看第二段,关于主角李善德,作者写了哪些动作: ➢ 恭敬地把敕牒递过去。递过去,说明李善德注重礼仪,做事稳重谨慎。 除了这一个动作之外,作者还写了李善德的内心独白:“早知道他都穿成这样,自己又何必去破费多买一身官袍。”还有他的内心情感:心疼。关于这两点,后面会详细讲解。 ![]() 对话对话是一种特殊的动作,它是人物说出口的语言——不说出口的语言是内心独白,后面会讲。即使场景中只有一个人物,他说出的语言也算是对话。 对话分为三种:直接对话、间接对话、概括对话。直接对话就是一字不漏、原汁原味地引用人物所说的话,需要用引号;间接对话是叙事者对人物所说的话进行转述,几乎保留说话人的口吻和用词,只是稍作概括,不用引号;概括对话就是将人物所说的话完全进行概括,这里的语言是叙事者的语言,不是说话者的语言,也不用引号。 前面两种对话属于展示,最后一种对话属于讲述。 下面举《长安的荔枝》中的一句话作为例子: “阿僮姑娘国色天香,自有良配,老朽就算了,算了……”李善德擦擦额头上的汗水。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 这句话作者用了引号,属于直接对话,所以这是李善德本人说的话,作者原封不动地展示给了读者。 如果是间接对话,可以是这样:李善德擦擦额头上的汗水,说阿僮姑娘国色天香,自有良配,他就算了。 如果是概括对话,可以这样改写:李善德委婉地表示,阿僮自有良配,他就算了。 关于对话,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避免对人物说的内容进行定义。比如,“他解释说”,或者“他高兴地说”。如果人物需要解释,那他说的话就已经向读者表明了他在解释,所以直接用“他说”就行了。如果读者能很明显区分是谁在说话,那么连“他说”都不需要,直接引号加人物所说的话即可。 也不需要加副词,比如“高兴地说”,如果人物高兴,那就应该通过人物说的话让读者感受到他是高兴的,而不是由作者来告诉读者,人物是高兴的。 第二,写对话时,最好是每个人物的对话独立成段,不要许多人物的话语混在一个段落。分段可以向读者表明,你换了个人物,读者阅读时就不容易混淆。 第三,对话的目的是推进故事发展,所以它最好能展示人物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一定是很激烈的语言碰撞,也可以是隐藏在温和的言辞之下,暗流涌动。只要人物之间的目标不同,就可能拥有冲突。 举例说明: “下官知道,鲜荔枝转运确实艰难。不过圣人和贵妃之所望,咱们做臣子的应该精诚合作,尽力办妥才是。” 赵辛民当即应允:“这个自然!等下节帅给大使签一道通行符牒,只要是岭南管内,广、桂、邕、容、交五州无不可去之者,大使便可以大展拳脚了。” 李善德想让岭南经略府与自己一同办理荔枝转运之事,赵辛民表面客气,表示配合,其实是在推脱责任。两人的目的不同,冲突就有了。言辞之间也没有激烈的碰撞,非常客气,但暗地里却是在较劲。 第四,对话要展示冲突,但如果读者能猜到人物接下来要说什么,那就说明你的冲突不够强烈。所以,对话最好能让读者感到意外。我们可以通过加入新的人物、新的事件、新的发现来实现这一点。比如: “荔枝不离枝,可以放得久一点!” 就在李善德准备放弃荔枝转运之事时,发现“荔枝不离枝,可以放得久一点”,这就是新的发现,作者通过对话来展示。 第五,对话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展示人物的个性。语言是人物个性的一部分,每个人说话时用词习惯都不一样。比如下面这段对话: “这是送阿僮姑娘你的礼物。” “聘礼吗?”阿僮看向李善德,目光灼灼。 “不,不是!”李善德吓得慌忙解释,“这是给姑娘你预支的酬劳。我要买下这附近所有的三月红,你帮我尽早催熟,越早越好。” “唉,买卖啊!”阿僮把粉练披在背上,小嘴微微噘起,“我还以为,总算有个肯干活的城人,能帮我一起侍弄庄子呢。”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 内心独白(理性)内心独白指的是人物内心的思考和想法,也就是人物的思想,它是一种不会说出口的语言。与对话一样,内心独白也分为三种形式:直接、间接和概括,前面两种属于展示,最后一种属于讲述。 读者不仅仅可以从人物的思想活动中获取信息,还能了解人物的价值观、洞察人物的个性。比如下面这段话: 买房的钱就那么多,必须有所取舍。李善德权衡了一阵,一咬牙,算了,还是先顾夫人孩子吧,自己多辛苦点便是,谁让这是在长安城呢。 从这段李善德的内心独白里读者可以感受到,李善德是一个顾家的人,这也为后面李善德想把家人接到岭南的想法做了铺垫。 写内心独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内心独白只能用于视点人物。比如你用第一人称视角,那就只能写“我”的内心的想法,不能写其他人的想法。 第二,不需要在前面加上“他想”之类的字眼,读者一般都能看出来这是人物的内心想法。 第三,内心独白是人物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能通过这种手段欺骗读者。 第四,如果展示的是人物目前的想法,就要用直接内心独白。 下面举例说明: 这份文书上面,并无任何贴黄痕迹,“荔枝鲜十斤”五个字清晰工整,绝无半点涂抹。 “不行,我得去吏部核验另外一份!” 其中引号里面的内容是李善德现时的想法,所以是直接内心独白。而且,作者没有加“他想”,结合前面的内容,读者能明显感觉到,这是李善德的内心想法。 第五,如果展示的是人物过去的想法,就要用间接内心独白。 第六,如果要加入解释性的材料,也要用间接内心独白。 比如下面这段内心独白: 李善德一下子噎住了。是啊,那“煎”字贴黄上,怎么没有押缝印章呢?当时他喝得酒酣耳热,只看到文牒上那“荔枝使”的字样,心思便飞了,没有检查文书细节。话又说回来,自家上司给的文书,谁会像防贼一样查验啊? “当时”说明是人物在回想之前的情节,“自家上司给的……”这句属于解释性材料,所以这段是间接内心独白。 内在情感(感性)内在情感指的是人物的内在心理感受,作者通过展示人物内在生理反应,让读者体验到人物的情感。比如下面这段话: 阿僮家的荔枝个头大如鸡子,他按照她的指点,按住一处凹槽,轻轻剥开红鳞状的薄果皮,露出里面晶莹剔透的果肉,颤巍巍的,直如软玉一般。他放入嘴中,合齿一咬,汁水四溅,一道甘甜醇香的快感霎时流遍百脉,不由得浑身酥麻,泛出一层鸡皮疙瘩。 内在情感和内心独白一样,只能用于视点人物,因为视点人物是读者可以进入到他的身体的人物。通过内在情感,可以给读者制造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 注意,在使用内在情感时,不要直接去告诉读者人物的感受,这是在讲述。而应该将人物的“反应”写出来。就像一个害怕,不要写他“害怕”,而要写他心跳加速、浑身冒汗,这才是展示。之所以叫“内在情感”,就是要深入到人物内部去,去展示他的身体反应。(当然,也可以通过人物外部表情判断人物的情感,但这就属于描写了,而不是内在情感。) 在写人物反应时,应重点写那些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想想自己在同样的情感下,手、脚、胃部、脸上这些部位会是什么感觉。 内在情感虽然可以给读者制造情感体验,但也不要过分使用,记住,只有在重大时刻,需要有一个强烈的情感体验时,才去使用。 描写描写分为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他们可以帮你在读者的脑子里创造出一种图画或图像。比如下面这段,李善德第一次见到何履光时的情形: 一见到岭南五府经略使何履光,李善德登时眼前一黑。这位大帅此时居然箕坐在堂下,抱着一根长长的甘蔗在啃。他上身只披了一件白练汗衫,下面是开裆竹布裤子,两条毛腿时隐时现。 …… 何履光皮肤黝黑,额头鼓鼓的,像个寿星佬…… 何履光啃下一口甘蔗,嚼了几口,“啐”地吐到地上,这才懒洋洋地翻开敕牒:“荔枝使?做什么的?” 描写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如下: 第一,只能描写视点人物能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品尝到和触摸到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才会真实,才能给读者制造一种幻觉:他就是人物。如果你用的全知视角,那么你可以描写任何东西。但你的读者就得从一个人物跳到另一个人物。 《长安的荔枝》作者经常转换人物视角,比如李善德遭到何履光暗杀那一段,作者就把视角从李善德转到了杀手视角。作者这样做可以制造悬念,增强了阅读的乐趣。如果你要转换视角,最好是有充分的理由,否则最好不要随意转换。 第二,要通过视点人物的视角和情感过滤描写。比如上面那一段例子,为什么要描写何履光的穿着,是因为人物关注他的穿着。为什么关注?因为他注重礼节,他自己来见何履光之前就换了一身干净衣服。所以,不能乱描写,得通过人物的情感和视角过滤。 第三,描写非视点人物时,要让读者能感受到他们的内在情感或者想法。比如上面那段何履光的描写,读者就能感受到他是一个粗俗无礼的人,所以后面他才会说出那些话。我们描写时,应该要选择那些能够传递我们想传递的信息。 第四,描写时要多用名词和动词,尽量不要使用形容词和副词。“箕坐”、“抱”、“啃”这些都是动词。(这是人物动作描写,前面把动作单独拿出来,是因为描写不仅仅只有动作描写。) 第五,描写应该突出重要细节,最好能暗示没有展示出来的细节。 叙述叙述和展示是相对的,叙述是将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进行概括,它可以快速推进故事。比如在李善德第一次去岭南,作者不可能展示他在路上的每个细节,这里就需要通过叙述来快速推进故事。直接用一句话来概括:三月十日,在路上奔波了一个多月之后,满脸疲惫的李善德终于进入广州城内。 叙述除了能快速推进故事之外,也是调节故事节奏的有效工具。在经过一段紧张的情节之后,一段叙述可以让读者缓口气。比如下面这段: 赵辛民怎么会跳进这个坑里,他笑眯眯道:“好教大使知。开元十四年圣人颁下过德音,岭南五府路迢山阻,不在朝集之限。所以这土贡之事,岭南是送不及的。” 中间那段解释性的语句就属于叙述。叙述也是一种快捷有效的传递信息的工具。 使用叙述时应注意,要用最少的字提供最多的信息,避免罗嗦;其实是,叙述传递的信息要有用,有趣。因为叙述不像展示那样,读者沉浸到故事中去,所以想抓住读者的眼球,这些信息得有用有趣。有趣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你提供的信息有趣,一种是你的叙述语言有趣。 要注意的是,在写小说的初级阶段,我们往往会不经意地过多地使用叙述。 闪回闪回就是把过去的事情拉到现在,然后通过以上六种写作技法来写你的故事。闪回在开始和结束时会有两个提示点。比如下面这段: 二月五日,李善德跨过灞桥,离开长安,毫不迟疑地向东疾奔而去。 从“那日他决定”开始,故事进入闪回,作者开始写之前的事情。在这中间,作者用到了动作、对话、内心独白和叙述。到“二月五日”,故事又接着闪回开始前的时间线继续讲,闪回结束。 所以,在我们使用闪回时要使用两个提示点:在开始部分,要让读者知道,你要开始倒回去讲另一件事了;在闪回结束时,也要提醒读者,你要接着之前的故事继续讲了。 闪回提示点最简单的就是用时间词,除了使用时间词之外,你还可以借助物品。比如《长安的荔枝》中还有一段闪回,李善德吃荔枝,想起自己和妻子初次相遇时的情形,这里就是借助荔枝这个物品进行闪回。闪回结束时,作者是通过“拍拍脸颊,提醒自己不要乱想”结束闪回的。 闪回可以让你的故事早点进入正题,然后在需要向读者介绍故事背景的时候,再运用闪回向读者展示,而不用从很早之前开始讲起。所以,在故事开头不要向读者介绍你的故事背景,在后面适当的位置运用闪回,你的故事可能会更吸引人。 写在最后最后我们还需要提一点,那就是小说不像影视作品,可以同时展示不同的信息。比如说两个人同时说话,影视作品可以很轻松做到,但是,小说作者只能先展示其中一个,再展示另一个,依次聚焦于不同人物。我们可以按照聚焦人物的不同,把场景再细分为片段。 聚焦人物可能是视点人物,也可能是非视点人物。如果是视点人物,那么这个片段就可以用到动作、对话、内在情感和内心独白。如果是非视点人物,那就只能用到动作、对话和描写了。 既然小说作者不能同时展示所有信息,那么如何确认先展示哪部分,后展示哪部分呢?这里有个规则,那就是:先展示发生时间最快的。比如,我们的感性一般快于理性,所以,应该先展示内在情感,再展示内心独白。光的传播速度快于声音,所以先展示看到的,再展示听到的,等等。 到此为止,故事情节的六个层次今天就全部讲完了。今天所介绍的七种写作技法你可以混着用,也可以只用其中的一两种,只要它适合你的故事就行。 本文内容参考书籍为以下两本,点击链接即可购买。整理不易,如果您觉得有用,欢迎“转发”和“在看”。 |
|
来自: 冬天惠铃 > 《A04小说/编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