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为人师,这是一个大问题

 广院孺子牛 2024-09-09 发布于浙江

学生们在完成即兴评述时,形成了不少的顽疾,其中之一便是学生腔。而在学生腔之中又占有一席之地的,我认为,便是好为人师

如何理解好为人师在这里的意思,我认为并不难。简单来说,就是不管具体的题目情境或表达语境,习惯性地,甚至可以说自我强制性地给出解决建议,其目的更多只是单纯为了所谓的“答题圆满”。

如果追根溯源来看,一般我们会把这一症状的根源定位在对即评模板的滥用和误用上,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代代相传的表达公式。

这个模板,几乎是每位播音艺考生,不,应该说是每位中学生,在学习议论文写作时必会的内容。因为简洁明了、适用范围广,它的好处毋庸置疑。可随着社会生活及应用环境的变化,它的局限性有否展现?从近些年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太多人忽略了这一点。

自测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来检测表达者是否存在好为人师的现象。即,在即兴评述中,是否不自觉地就要给出解决建议,更具体来说——是否在评述中大量使用某某方“应该怎样”“应当去做什么”“需要去怎样”“必须怎样”等词句。是的,不用怀疑,只要出现了任一以上词语,就是好为人师,就是学生腔。

为什么?因为这种指令性的、命令式的、俯视感满满的,充斥着不容置疑语调的评论语言,既不符合答题者多为十六七岁尚未成年的高中生的身份特征,也违反了新闻评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业务规范

改善

那么,同学们可以如何改善这一操作,使之合理化呢?

我觉得办法有二。

首先,是语言上弱化主观,强化客观。比如,在提建议时,把语气强烈的这些词删除,而是用那些有商量口气的词语去替换,像是“可能”像是“不妨”等等,都是极佳的候选。这样的话,给出听者思考和情绪缓和的空间,使你建议的到达率更高。

更为重要的我觉得是第二点。

学生们在学习社会现象类评述时,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变量,即,怎么可能人间事事都有解决办法呢,一来,这是新闻评论考试,又不是公务员遴选;再者,以考生的阅历和成长经验,提出的建议又能有多少可实施性?(嗯,所以,我们的史上最神秘部门——有关部门,就成为了艺考生即评里最为忙碌的部门)

结语

以好为人师为代表的学生腔,带来的伤害不可谓不小。以我为例,在考试中,但凡听到了类似的表述,起评分数档就不会给到优秀等级(80+)。同学们不妨放下这一执念,试试用真实的自我面对问题,突破表达定式,说不定会有全新的发现。(你看,语气柔和下来,是不是更好听了,新闻评论范也更足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