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目南亚次大陆简史主要包括当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三个国家的共有历史,因为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三国在历史上曾经是同一个文明,同一个国家。 南亚次大陆简史将会写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结束,之后分为巴基斯坦简史与印度简史。1971年从巴基斯坦简史中再分出孟加拉国简史。而南亚次大陆剩余的尼泊尔、不丹会以单独的历史篇目来写。 南亚次大陆史前时期
距今200万年:出现了南亚次大陆最早的人工制品,该石器遗址发现于巴基斯坦北部的希瓦利克山。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称为讷尔默达人,这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 讷尔默达河谷在旧石器时代南亚有两个主要的文化,一个是位于巴基斯坦印度河支流梭安河的梭安文化,一个是位于印度中部,南部的马德拉斯文化。梭安文化首次出现了用勒瓦娄哇技术处理的工具。主要特征是单面的砾石工具,以砍砸器为代表性器物,以后逐渐出现刮削器和石片工具等。马德拉斯文化前期的石器主要用石核加工,后期开始利用石片,原料也从石英石转为玄武岩。马德拉斯文化代表性器物是双面手斧和砍劈器。距今3万年:南亚次大陆进入了中石器时代,在西孟加拉和印度南部等地,出现了小型石器和燧石,产生了制造工具的场所,出现粗制陶器、人类骨骸和兽骨。中石器时代的居民仍然以渔猎和采集为生,此时已有人从事驯养动物和小规模农业活动的证据。还可能出现了早期的宗教活动。公元前6000年:南亚次大陆多数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他们耕种土地,饲养动物并掌握了取火方法。还学会制造陶器还能造船和织布。公元前4000年:南亚次大陆的一些地区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这一时代的人们所用工具仍以石器和骨器为主,但金属也已经进入人类生活。最早作为实用工具的金属也许是红铜,遗迹中常有发现红铜器的形式有斧子、凿子、铜环和铜条等。这一时期的文化大抵建立在畜牧和种植业基础上,人们饲养牛羊,种植大麦、小麦和豆类。公元前3800年左右: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文明开始产生,也称之为“哈拉帕文化”。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个大城市以及100多个较小的城镇和村庄。印度河文明达到鼎盛,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两个城市人口都在4万以上。两个城市的中心都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土墩,用作卫城。在这个土墩上建有大谷仓。此时象可能也被驯养,象牙的使用颇为普遍。生活在中亚的雅利安人来到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印度河文明逐渐衰亡。 印度河文明古印度西北部雅利安游牧部落的信仰逐渐演化吠陀教,吠陀教属多神教。 由于雅利安人的入侵以及印度河的干枯,印度河文明大部分城市都被遗弃,摩亨佐·达罗慢慢变成了一座死城。印度河文明至此崩溃。 雅利安人的入侵 印度河文明消亡后,雅利安人的氏族部落生活开始瓦解,雅利安人的村落由父权制的大家族组成。部落和氏族有着公民大会,全体成员参加,负责军事、祭祀、战利品分配等问题。雅利安人建立了军事民主制时期。南亚次大陆的历史进入了吠陀时代。氏族部落中还有“萨巴”和“萨米提”,是部落长老会议和部落的民众大会,由全体成年男子参加,负责军事的军事首领“罗阇”则是主要的权力机构之一。《梨俱吠陀》正式成书于这一时期,它是《吠陀》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它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与解释,以及与祭祀有关的内容,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也最有文学价值。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将这一时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以及两部史诗中,故称作吠陀时代。 随着战争不断的增多,“罗阇”的权力增大,僧侣贵族的权力也增大,社会开始发生分裂,氏族部落正式解体,私有制开始产生,大量穷人开始变为债务奴隶,瓦尔那制度开始出现,雅利安人开始步入晚期吠陀时代。种姓制度是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当今印度的残余最为严重。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种姓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雅利安人势力扩张到恒河流域,与当地的土著居民不断的融合。此时铁器在南亚次大陆广泛使用。大面积的森林和沼泽被开垦,农业开始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雅利安人此时已经开始使用重犁,并按节令来种植作物。除了麦、豆外,水稻、棉花也开始被种植。手工业在此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大批专业的工作部门和职业。随着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商业也开始兴盛起来,牛车、马车和象驮开始成为运输的主要承担者。黄金成为了主要的支付货币,另外高利贷也开始出现。婆罗门教产生。婆罗门教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以梵天为主神,此外有毁灭之神和舞蹈之神湿婆,以及光明之神毗湿奴。婆罗门教还宣扬善恶轮回的观念,主张梵我一致的观念。除此之外,婆罗门教还主张人祭,极其野蛮。随着经济的发展,雅利安人内部也开始发生分化,一些部落开始过渡为国家,“罗阇”变为世袭君主。敌对的部落集团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最终形成了南亚次大陆为数众多的早期的国家。吠陀时代后期雅利安人从早期主要居住的印度河流域移入恒河流域地区,种姓制度出现。崇拜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的婆罗门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灵的早期吠陀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