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生素D是一种微量营养素,可代谢为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多功能类固醇激素,除了是维持钙平衡和骨骼健康的重要部分,也通过与遍部全身的受体结合(如大脑,血管,前列腺,乳房和免疫细胞),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2千组以上的基因,但也有非基因组的快速作用,包括对内皮的直接稳定作用 维生素D经证实的生理活性还包括: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抑制血管生成,刺激胰岛素分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肾素的产生,刺激巨噬细胞的生产。 目前研究也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许多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包括代谢异常、骨软化、骨质疏松、肌肉无力、髋部骨折、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尚无一种营养素、药物、荷尔蒙能像维生素D一样,能得到如此多且对人体有益的科学验证。 ![]() 维生素D,是维持健康的一种基本营养素,也是类固醇荷尔蒙家族成员之一,在20世纪初被发现可以预防儿童佝偻病,被称为D,因为它是被发现的维生素序列中的第四种 在全球范围内,它的缺乏是影响所有年龄和种族群体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已经超过了缺铁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 其主要的两种亚型是维生素D3(胆钙化醇)和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它们具有相似作用,内文中不会区分这些亚型,除非另有说明 ![]() 1.有益大肠激躁症 大肠激躁症,又称肠易激综合症,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之一,是以腹痛为特征并伴有排便习惯或粪便特征改变的非器质性疾病,约影响5%-10%的人口。 发病机制包括内脏超敏反应、胃肠运动改变、脑和肠轴调节异常、肠道菌群紊乱、精神和心理因素,以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网路的调节机制。 一则系统性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6则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共616位成人大肠激躁症患者)指出,与安慰剂相比,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IBS生活品质和血清25(OH)D,但大肠激躁症评分系统指标没有差异。 *结论:针对大肠激躁症(肠易激综合症),使用维生素D或许能带来正面帮助,但受限于小样本数及纳入的试验之间存在高度异质性,仍需更多研究进一步验证 。 2.降低中风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中风已成为全球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和致残的第三大原因。目前公认的中风前五大危险因素为:高收缩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环境颗粒物污染和吸烟。 除了这些常规的危险因素外,与过量产生活性氧相关的氧化压力也参与了发病机制。高浓度的活性氧通过细胞和血管机制导致脑血管损伤,包括: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聚集、动脉粥样硬化等。 一则系统性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24则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86,202名参与者)指出,额外补充维生素D未能降低中风的风险。 *结论:补充维生素D对降低中风风险未有实质上的帮助。 3.有益COVID-19状病毒病感染 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该病毒于2019年12月首次被发现,截至2022年10月19日,这种疾病在各国迅速蔓延,并造成全球大流行,报告病例总数超过6.21亿例,死亡650万人。 Covid-19的表现多种多样,从无症状或轻微症状(如发烧和咳嗽)到更严重的情况(如败血症、意识改变和休克),临床表现差异明显受患者共病因素的影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能有较严重的病况 一则系统性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9项随机对照试验,共有1586名COVID-19 患者)指出,与对照组相比,维生素D补充剂降低了入住加护病房/重症监护室的风险,并且提升维生素D水平。 背后机制可能与维生素D调节免疫反应、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相互作用、保护内皮功能和产生抗血栓等作用有关,这些机制降低细胞因子风暴风险,增强免疫反应,并产生抗炎、抗病毒和抗菌活性。 *结论:维生素D补充剂或许能通过减少加护病房/重症监护室入院率使COVID-19 患者受益,但受限于纳入的研究之间存在高度异质性,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4.有益囊性纤维化 囊性纤维化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囊性纤维化穿膜传导调节蛋白基因突变引起,导致氯离子在上皮表面的转运紊乱,造成肺、胰腺、肠道和其他器官表面的粘液异常增厚。 此病影响多个器官系统,包括肺、外分泌和内分泌胰腺以及胃肠道,全世界每3000名活产婴儿中约有1名患有此病 胰腺功能不全,发生在90%的囊性纤维化患者,以及许多其他囊性纤维化相关的因素,导致这些患者增加脂肪吸收不良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的风险。 一则系统性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8则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290名被诊断患有囊性纤维化患者)指出,执行维生素D补充的干预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 25OH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临床结果的定量综合,包括:腰椎Z评分、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钙、甲状旁腺素、抗菌肽LL-37和白蛋白水平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针对囊性纤维化,维生素D补充仅能提升血清25OHD数值,对临床结果无显著影响(如:骨骼疾病、呼吸道状态和免疫状态相关结果),且受限于小样本数,仍需进一步验证。 5.降低骨折和跌倒风险 在年长者中,特别是女性,跌倒是健康状况不佳和功能下降的标志。骨折发生在大约10% 的跌倒中,具体取决于跌倒冲击和骨骼强度的风险因素。 因此,在预防骨折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预防跌倒是必要的。预防跌倒的策略包括改变环境危害、训练路径、臀部保护装置以及适当使用支撑工具和平衡练习。美国50岁以上非机构人群中骨质疏松症和低骨量的总体患病率分别估计为10.3% 和43.9% 一则系统性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32则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104,363 名参与者)指出,补充维生素D3(中位日剂量为800 IU/天,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与降低跌倒风险有关,但与骨折无关。 然而,亚组分析显示,补充维生素D(胆钙化醇,即维生素D3,日剂量800 至1,000 IU)与骨折和跌倒风险分别降低13% 和19% 相关。此外,每日服用维生素D3可降低跌倒风险,而间歇服用则没有。在缺乏维生素D的患者中,补充维生素D3可显著降低跌倒的风险。 *结论:补充日剂量800 至1,000 IU的维生素D3或许可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和跌倒的风险 6.有益偏头痛 偏头痛是第二常见的头痛形式,常被描述为周期性搏动或搏动,中度至重度,通常是单侧疼痛,持续4至72小时,可能伴随恶心、呕吐或对光、声音或气味敏感 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有先兆,描述为持续5至60分钟的进行性局部神经症状,以锯齿状线或弥漫性闪烁暗点(视力减退)形式出现的视觉先兆是目前最常见的。 一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6则随机对照试验,共301位偏头痛患者)指出,与对照组相比,补充维生素D可显著降低每月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天数和偏头痛残疾评估问卷评分,但对发作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无明显影响。 *结论:补充维生素D或许对偏头痛能带来正面帮助,但受限于小样本数及样本异质性,仍需更多研究进一步验证 7.有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代谢综合征(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肥胖和血脂异常)的肝脏表现(定义是基于存在≥5%的肝脂肪变性) ,是一种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临床病理情况,并且在没有过度饮酒证据的个体中观察到,约影响20%至35%的成年人 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潜在变异,发生在10%至2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中,可使他们易患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一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16则随机对照试验)指出,与对照组相比,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下列人体测量和生化指标,包括: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腰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氨酸转氨酶、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 *结论: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补充维生素D或许能带来正面帮助,但受限于小样本数,仍需更多研究确认最佳剂量和使用时间 8.有益肌少症 肌肉品质和力量的减少是人类衰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这种退化被概括为“肌少症”,这是一种被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的综合征,是一种肌肉骨骼疾病 相关退化估计40岁开始,并在大约50岁时可检测到,分别以每年1%至3%的速度发生。其进展与骨折、代谢功能障碍、心脏和呼吸系统疾病发展、死亡率和整体生活品质密切相关。 一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9则随机对照试验,共1420位肌肉减少症参与者)指出,结合补充维生素D、蛋白质和运动可以显著增加握力,也显示出增加肌肉品质的趋势。 *结论:在肌肉减少症的标准治疗方案中加入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功能恢复 9.有益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以暗红色、凸起、发痒的肿块为特征的皮疹,约影响15%-20%的人口,它被分为急性荨麻疹(6周以下)或慢性荨麻疹(每周至少发作两次,持续6周以上),女性与男性的比例约为2:1 慢性荨麻疹可进一步分为两种不同的亚型,即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病变是自发发生)和慢性诱导性荨麻疹(需要特定的诱因,可以是药物、物理刺激或压力导致荨麻疹的发生)。 一则系统性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17项观察性研究和5项介入研究)指出,针对荨麻疹群体,特别是成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与血清25(OH)D浓度较低有关,而藉由补充维生素D可减轻严重程度并改善生活品质。 *结论:针对成人慢性荨麻疹,补充维生素D或许能带来正面帮助,但受限于小样本数和异质性,仍需更多研究进一步验证 10.有益良性阵发性位姿势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外周前庭末端器官疾病,以一种突然的、短暂的旋转感觉为典型,并伴有特征性的眼球震颤(终生患病率为2.4 %,发病高峰约为50至60岁,女性为多,比例约为2比1或3比1) 症状是由头部位置的变化引起的,其严重程度从轻微的头晕到可能引起恶心或呕吐的衰弱发作,并严重妨碍日常功能 一则系统性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7则对照试验,共1133名良性阵发性位姿势性眩晕患者)指出,补充维生素D可显著降低良性阵发性姿势性眩晕复发和改善维生素D缺乏。 *结论:针对良性阵发性位姿势性眩晕,补充维生素D或许能带来正面帮助,但受限于小样本数和异质性,仍需更多研究进一步验证 11.有益睡眠障碍 失眠是对睡眠时间和睡眠品质不满意的一种疾病,代表难以启动和维持睡眠,而且容易在清醒来后就无法再入睡 失眠增加了许多健康问题的风险,例如心血管疾病、动脉高血压、心肌梗死和慢性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认知障碍、抑郁症等,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全世界约有30%的人口患有失眠症,只有大约10%的患者得到了适当的治疗。 一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25则研究)指出,睡眠障碍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常低于正常人,而补充维生素D能改善睡眠质量(以匹兹堡睡眠品质指数)。 *结论:针对睡眠障碍,补充维生素D或许能带来正面帮助,但受限于现有证据的低质量,仍需更多研究加以佐证 12.有益膝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是关节炎最常见的形式(常见于手部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足部、脊柱等负重关节),特征是关节软骨的渐进解体,在软骨病变的底部和关节边缘(骨赘)形成新骨,并导致慢性残疾 大多数65岁以上的人都有骨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证据,而年龄、性别、体重、重复性创伤、职业活动、基因、性别、下肢发育不良和遗传是影响骨关节炎表现的重要危险因素。 一则系统性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6则随机对照试验,共1599名骨关节炎患者)指出,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退化性膝关节炎量表(WOMAC)评分,包括疼痛评分、功能评分和僵硬评分。 在亚组分析中发现,降低僵硬评分效果以维生素D剂量少于2000 IU最为显著 另外,补充维生素D能减少关节滑膜液量的进展,但对于改善胫骨软骨体积、关节间隙宽度及骨髓病变,无统计学上的意义。 *结论:针对骨关节炎,补充维生素D或许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功能状态,但对于防止结构性进展没有临床意义,需要更多大型长期试验进一步验证。 13.有益肺炎防治 肺炎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这些综合征会导致不同的表现和后遗症,特别是在年长者和免疫抑制人群中 未治疗或治疗不足的肺炎并发症包括呼吸衰竭、败血症、转移性感染、脓胸、肺脓肿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一则系统性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13则随机对照试验,共4786位参与者)指出,补充维生素D显著提高血清25(OH)D水平,并降低肺炎重复发作机率。 亚组分析显示,在人口为儿童、病程小于3个月、维生素D剂量大于300000 IU的试验参与者中,维生素D补充对肺炎重复发作的降低作用更大 另外,在随访时间小于3个月的分层随访中, 重症监护室/住院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高剂量维生素D干预或许可通过增强免疫效果降低肺炎重复发作的机率 14.降低子痫前症发生率 子痫前症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影响5%至8%的妊娠。它增加了胎儿和孕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其典型特征是妊娠期新发的高血压和蛋白尿。 全球每年约有72000名孕妇死于子痫和严重子痫前症。是仅次于出血的孕产妇死亡的直接原因 相关疾病风险因子有:慢性高血压/肾脏疾病、孕前的糖尿病(10%至35 %)、结缔组织疾病(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血栓形成倾向、肥胖和胰岛素抵抗、40岁以上、子痫前症/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母体为小于胎龄儿、先前生产曾发生宫内生长迟缓、胎盘早剥、宫内胎儿死亡 一则系统性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27则随机对照试验,共4777位孕妇)指出,孕期服用维生素D可以降低子痫前症的风险(幅度约63%),而补充到妊娠20周,相关风险更进一步降低。 另外,子群分析显示,风险值的降低与补充时间(直到分娩与否)、干预类型(单独服用维生素D或与钙联合服用)、孕妇年龄和研究设计无关 *结论:孕期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降低子痫前症发生风险,但仍需更多设计精确的研究确认最佳剂量 15.有益自闭症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可能有以下特色:难以表达和理解某些情绪、理解他人情绪有困难、表达性语言障碍、非正常的眼神接触、喜欢尽量少的改变、使用玩具的方式受到限制、喜欢孤立地玩(每1万人中约有90至250人患病) 据儿童的主要症状,自闭症谱系障碍由不同的亚群组成,包括自闭症,亚斯伯格症候群和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3则随机对照试验,共203位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指出,补充维生素D可以改善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典型症状(以社会反应能力量表和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得分衡量)。 *结论:补充维生素D对于改善儿童自闭症或许有正面帮助,但受限于小样本数,仍需更多大型试验加以佐证 16.有益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呼吸系统阻塞性疾病, 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慢性咳嗽、低运动能力、耳鸣、支气管感染,晚期的另一种表现是体重减轻 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30至60岁、肺功能正常、持续吸烟的人群中,有至少20.7%发展为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病,而不吸烟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为3.6% 非吸烟者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哮喘、高龄、低教育水平、职业性毒素暴露和儿童期气道感染史 一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25则随机对照试验,共2,670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指出,维生素D治疗可改善肺功能评估指标(FEV1、FEV1 / FVC)、六分钟走路测试、急性恶化、咳痰及慢性阻塞肺病评估量表分数。 *结论:补充维生素D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带来正面帮助,但仍需更多研究进一步验证 17.有益癌症事件 癌症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仅次于心脏病。相关罹癌风险因子如吸烟、饮酒、紫外线照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慢性疾病如肥胖和2型糖尿病 据估计,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他们的一生中患上癌症,这个数字在世纪之交是三分之一,幸运的是,一些癌症类型,特别是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可以通过常规筛查发现,从而早期发现恶性病变 一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2则群组研究,对象为2,304位55岁以上女性)指出,相较于血液中25(OH)D浓度小于20 ng/ml(属维生素D缺乏)的对象,若25(OH)D大于40 ng/ml能减少67%的癌症罹患风险。 另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64则观察型研究,共44165位癌症案例)指出,较高的血液维生素D数值(25OHD)与较低的癌症死亡率与疾病恶化速度有关,而维生素D受体基因变异也让癌症事件预后变差。 一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10则随机对照试验,共81362名参与者)指出,补充维生素D可以降低癌症死亡率(但对于癌症发生率无帮助),且相关效果尤以下对象最显著,如:无癌症病史,额外服用维生素D或钙补充剂。 *结论:维生素D缺乏与较高的癌症发生率及不良预后有关,而经由补充或许可降低癌症相关死亡率 18.有益结核病 过去的200年里,估计有10亿人死于结核病,它感染了三分之一的人类,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传染性死亡原因,可比拟爱滋病毒的影响。 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是结核病最主要的感染源,因为他们咳嗽或打喷嚏时,会排出携带传染性杆菌的小滴核,一名未经治疗的传染性结核病患者每年可感染10至15人 一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5则随机对照试验,共1126名肺结核参与者)指出,补充维生素D并没有缩短痰培养和涂片转化的时间,也没有增加痰培养阴性者的比例。 然而,在TaqI tt基因型的参与者亚组中,它缩短了痰培养转换的时间,并提高耐多药结核病痰培养转化率 *结论:整体来说,补充维生素D对抗结核治疗没有明显益处。 19.有益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螺旋形的细菌,主要在人的胃中分布,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全球50%以上的人口的胃粘膜中都有幽门螺杆菌的存在。 幽门螺杆菌定植可导致所有感染者的慢性胃炎,大多数感染是无症状的,然而长期感染增加了发生位点特异性疾病的风险。10%至15%的感染会导致消化性溃疡,95%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有关 一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10则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呈阳性反应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较低。 此外,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具有较高的维生素D水平,而缺乏维生素D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失败率较高 *结论:维生素D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保护因子,但相关结果仍需更多研究进一步验证。 20.有益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定义为妊娠期间首次发现任何程度的葡萄糖耐受不良,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据估计,全球每7个活产婴儿中就有1个受到该病的影响 发病相关危险因数有:孕妇年龄增加、肥胖、种族背景、巨大胎儿病史、既往不良妊娠结局、羊水过多2型糖尿病家族史和妊娠期糖尿病史。 一则系统性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6则随机对照试验,共454位妊娠中期或晚期被诊断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指出,相较于安慰剂或未治疗对象,补充维生素D可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如高胆红素血症、羊水过多以及母婴住院治疗的需要(但受限于小样本数,证据力偏低)。 *结论:截至目前,未有高品质证据能证明妊娠期糖尿病补充维生素D能改善葡萄糖代谢及母婴相关并发症。 21.有益血脂调节 血脂水平是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的重要指标,目前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检测手段 测试包括四个基本参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常见异常可分为血浆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血浆三酸甘油酯升高和血浆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一则系统性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41则随机对照试验,共3434名参与者)指出,补充维生素D有助改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三酸甘油酯(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改善)。 另外,总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改善在维生素D缺乏的参与者中更为明显。 *结论:针对维生素D缺乏的高血脂对象,额外补充对于血脂调节或许有正面帮助。 22.提升男性荷尔蒙(雄激素) 男性荷尔蒙,又称雄激素,或男性性激素,被定义为一种能够在生殖组织(特别是生殖道、第二性征和生育能力)中发展和保持男性特征的物质,并有助于身体组织的合成代谢状态。 睪固酮是成熟雄性哺乳动物循环中的主要雄激素之一,与睪丸下降、精子发生、阴茎和睾丸增大、性欲增强、毛发类型、声音变化、声音变低沉有关 睪固酮水平会随着老化而下降,并出现睾丸尺寸减小、性欲下降、骨密度降低、肌肉品质下降、脂肪产量增加和红血球生成减少 一则系统性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8则,共1061名成年男性参与者)指出,补充维生素D(日剂量从600 IU到4000 IU到每周60000 IU不等,干预期6到144周)对总睪固酮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没有显著影响。 *结论:截至目前,无证据能支持补充维生素D能提升男性荷尔蒙,但受限于研究数量有限及可能干扰因子,仍需更多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加以佐证。 23.减少低出生体重和小胎龄出生事件 低出生体重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出生低于2.5公斤。据估计,全球每年有15%至20%的新生儿出生时体重较轻 此外,低出生体重和小胎龄由于多种器官系统的不成熟,可能提升颅内出血、呼吸窘迫、败血症、失明、胃肠道疾病、长期神经功能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学习成绩受损、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风险 一则系统性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13则随机对照试验)指出,母体于孕期补充维生素D(单独补充,不与其它微量营养素结合)除了对新生儿出生体重、长度和头围有积极的影响,还能降低低出生体重和小于胎龄儿的风险。 *结论:维生素D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必要营养素,对新生儿的大小有正向的影响,而由于研究数量有限,仍需更多研究进一步评估遗传、环境、社会人口和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 24.帮助减重(减肥) 超重和肥胖是日常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失衡的结果,导致体重过度增加,是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可预防死亡原因。 超重和肥胖是根据体重指数(BMI)来定义,即体重(kg)除以身高平方(m),健康的BMI范围是18.5至24.9 kg/m2。超重定义为BMI在25至29.9 kg/m2之间,肥胖定义为BMI≥30 kg/m2 一则系统性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11则随机对照试验,共947位超重及肥胖成人参与者)指出,补充维生素D能降低身体质量指数(-0.32 kg/m2)和腰围( -1.42 cm),但对于体重指标未有显著影响。 背后机制可能与维生素D抑制甲状旁腺素激素、支持肠道钙吸收、刺激胰岛素受体有关 *结论:补充维生素D对于减重或许能带来正面帮助,但受限于所包含研究的异质性,能需更多研究确认其临床效益 25.预防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指与心脏和循环系统有关的所有疾病。 这些疾病可由可改变或不可改变因素引起,可改变因素如:吸烟、身体活动、饮食健康、血压、体重、葡萄糖和胆固醇水平 不可改变的因素引起如:年龄、性别、家族史,尤其是一级亲属在55岁(男性)或65岁(女性)之前发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遗传危险因素。 一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21则随机对照试验,共83291位参与者)指出,与安慰剂相比,补充维生素D与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无关,也与心肌梗死、中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或全因死亡率的次要指标无关。 *结论:截至目前,未有证据能证明补充维生素D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26.有益多发性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炎症性脱髓鞘疾病,常见于高纬度地区居民,且女性的罹病风险高于男性(性别比2.5:1) 此病导致继发性巨噬细胞聚集和随后的髓鞘破坏,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所有的神经功能(运动、小脑、脑干、感觉、括约肌、视觉、心理状态)都可能在攻击中受损 一则考科蓝文献回顾(包含12则随机对照试验,共933位多发性硬化症患症)指出,补充维生素D对于年复发率、扩展残疾状况量表、釓增强T1病变指标改善无明显效果。 *结论:截至目前,口服维生素D对于多发性硬化症改善无明显帮助,但受限于所包含研究的高偏倚风险,仍需更多研究确认其临床效益。 27.有益气喘改善 气喘又称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和咳嗽,通常是在晚上或清晨发作。 其特点是支气管高反应性和可变的气流阻塞,这往往是可逆的,无论是自发或经由治疗。 大约10%的儿童和5%的成年人患有支气管气喘。最大危险因子是异位性体质,例如,针对花粉、尘螨、真菌或动物源性蛋白产生IgE抗体的遗传倾向有关。 一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14则随机对照试验,共1421位气喘患者)指出,充维生素D可显著降低气喘恶化率(幅度达27% )。 在亚组分析中发现,气喘恶化率的改善以维生素D不足(vitamin D < 30 ng/ml)对象最为显著 而用力呼气一秒量的改善则以维生素D不足及气流限制对象(air limitation定义为FEV1% < 80%)较显著 *结论:维生素D对于改善气喘或许有正面帮助,特别是维生素D不足的族群,但受限于小样本数、临床异质性等潜在干扰因子,仍需更多研究加以佐证 28.有益重度忧郁症 重度忧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也被称为临床忧郁症。 在美国,大约7%至9%的成年人每年经历一次重度抑郁症发作,估计有800万人符合重度抑郁症的标准 虽然引发重度抑郁症发展、进展的生理因素尚不清楚,但床研究表明,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血清素)有效性的改变以及受体调节差异与该病有关 其它像是心理社会因素,如社会孤立、压力巨大的生活环境、缺乏支持/信任的关系也会增加罹患抑郁症的风险 一则系统文献分析(包含4则随机对照试验,共948位重度忧郁症患者)指出,补充维生素D对抑郁评分有良好的影响,合并平均效应为0.58,代表影响程度中等。 *结论:针对重度忧郁症患者,补充维生素D能带来正面帮助,但受限于小样本数及方法学异质性,仍需更多研究加以佐证 29.有益2型糖尿病 糖尿病是世界各地导致严重并发症和残疾的主要健康问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代谢紊乱,其特点是高血糖,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激素绝对(1型糖尿病)或相对(2型糖尿病)缺乏所引发 一般认为,热量高的西式饮食加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造成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一则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71则观察型研究)指出,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受试者中发现,维生素D状态与血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若维生素D缺乏会增加高血糖与2型糖尿病的风险。 一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28则随机对照试验)指出,针对糖尿病前期患者或糖尿病高危人群,补充维生素D(平均日剂量3500 IU,持续6个月)可以改善血糖控制( HbA1c及空腹血糖),并降低胰岛素抵抗,但效果可能依年龄、钙摄取、维生素D缺乏、血清25(OH)D水平状态有所差异。 一则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20则随机对照试验)指出,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补充维生素D可显著改善血清25(OH)D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且改善幅度尤以:非肥胖对象、中东族群、缺乏维生素D、基线血糖控制较佳、短时间内、大剂量服用(日剂量2000 IU)的患者最显著。 *结论:维生素D缺乏会提升2型糖尿病发生率,而在部分条件下,经由额外补充能改善既有患者的血糖控制,并降低高危人群的罹病率。 30.降低早产率 早产通常被定义为37周完成妊娠前的任何分娩。目前全球早产率为11.1%,但随地域和种族的不同而有差异,非洲部分地区早产率为15%以上,一些欧洲国家早产率为5-6%,东亚部分地区早产率可能更低 早产的原因是复杂的,然而,部分诱发因素已经被确定,包括:产前出血、胎盘早剥、子宫过胀、宫颈功能不全、荷尔蒙变化、细菌感染和炎症 一则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6则随机对照试验及18则观察性研究)指出,母体血液中25-OHD缺乏(25-OHD值小于50)与早产风险增加有关连,而孕期单独补充维生素D可以降低43%的早产发生风险。 背后机制与维生素D改善早产相关促发因素,如感染、炎症及氧化压力有关 *结论:孕妇缺乏维生素D会增加早产风险,而藉由单独补充维生素D能降低相关风险值 31.有益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女性内分泌紊乱,育龄妇女患病率接近5%至10% 此病特点是卵巢分泌的肾上腺雄激素升高,常见症状包括多毛症、月经不规则、痤疮、无排卵不孕症、脱发以及多囊卵巢,并伴随其它代谢异常,包括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高血压等。 一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17则研究)指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血液25OHD浓度及胰岛素敏感性明显较低。另外,额外补充维生素D则缺乏治疗反应(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浓度、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度皆未改变)。 另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9则随机对照试验,共502位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指出,补充维生素D可能有利于卵泡发育(具有较多的显性卵泡)和月经周期调节。 而近期的文献统合分析(包含7则随机对照试验)指出,多囊性卵巢综合征妇女补充维生素D可显著降低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丙二醛,并增加总抗氧化能力水平(但一氧化氮总谷胱甘肽含量未有明显改变)。 *结论:相较一般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血液25OHD浓度较低,经由额外补充对于病况或许有正面帮助 32.有益年长者运动能力(行走速度)? 步行速度是一个简单的、客观的和总体的下肢神经肌肉功能和物理性能指标,能反映出受试者的健康、疾病、适应度和情绪状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走路速度会下降,而走路速度变慢则会增加摔倒、住院以及随后身体和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也能用于预测存活率 步态速度超过1.0 m/s是社区生活和参与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 相比之下,步态速度小于0.6米/秒被认为是异常缓慢的,与独立功能的下降有关 一则系统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24则观察性研究,参与者介于51至4100位年长者)指出,血液中维生素D测定数值25OHD浓度明显与年长者步行速度有关,相较于数值正常者,维生素D严重缺乏、缺乏与不足的对象步行速度显著较慢。 结论:25OHD浓度与年长者的步行速度成正相关,缺乏或不足的对象其步行速度明显较慢,但仍需更多研究确认补充是否能带来改善效果 33.改善下背痛? 下背痛又称腰背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高达84%的成年人会在一生中经历,是导致工作力丧失的第二大原因,而在美国,每年约有500亿美元花费与之相关 引发腰背疼痛的可能于许多潜在因素有关,如神经、肌肉、筋膜结构、骨骼、关节、椎间盘以及腹腔内的器官。 而急性发作通常指持续时间少于2至4周,亚急性为12周,而慢性指超过12周。 一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8则临床试验,参与者3,534人)指出,相较于任何干预手段(安慰剂、不干预或其它药理干预),服用维生素D对于下背痛症状改善未有显著效果,即使在分层分析(背痛类型、补剂形式)后结果也未改变。 *结果:补充维生素D对于下背痛未能带来明显效益,且由于包含研究的小样本数及异质性,仍需进一步确认 34.有益异位性皮肤炎 异位性皮肤炎是一种慢性或复发性炎症皮肤病,特征为瘙痒性丘疹(伴随浆液性渗出物),有时表皮会剥落并呈苔藓状,而且通常有弯曲的分布。 虽然异位性皮肤炎的病理生理因素未完全阐明,但目前认为它是由于表皮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失调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见的触发因素包括食物过敏、热、出汗、焦虑、沮丧和感染。 一则观察型研究发现(对象为60位异位性皮肤炎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异位性皮肤炎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一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4则随机对照试验)指出,相较于安慰剂,补充维生素D对改善异位性皮肤炎症状有潜在的重要作用,可被认为是一种安全且可接受的治疗方案。 背后机制可能与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作用,对于皮肤屏障的形成和恢复,减少经皮的水分流失,促进角质细胞、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抗菌肽的产生有关 *结论:针对维生素D不足的异位性皮肤炎对象,额外补充有助缓解症状,然而,由于遗传、环境和其它混杂因素,仍需更多设计精确的实验进一步验证 35.有益血压调节 高血压是中壮年族群首要好发的心血管疾病,而早期发现及做好自我管理是影响疾病预后的关键 与高血压有关的血管及器官并发症包括:脑中风、视网膜病变、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蛋白尿和肾衰竭,以及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变化等 一则文献统合分析(包含30则随机对照试验,参与者4744人)指出,补充维生素D3对于血压的影响会依据剂量,治疗方案,试验时间和人口组成有所不同,其中以日剂量在800 IU以上,且年龄在50岁以上族群使用最具降压效益(不论是健康者或高血压患者)。 *结论:补充维生素D3对于中壮年以上族群可能有降血压的效果,但仍需更多实验进一步验证 36.有益女性型态掉发 女性型态掉发通常指弥漫型的非疤痕性掉发,以头顶部位的发量稀疏为主要症状,较少影响到前额发际线,好发年龄为20至30岁(占12%)与70岁以上女性(占55%) 女性型态掉发发生原因主要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缺铁和荷尔蒙失衡有关,常被称为女生型态的雄性秃 一则病例对照研究(对象为45位女性型态掉发患者)发现,相较于健康族群,血液中维生素D3浓度较低者有较高的女性型态掉发发生率。 *评论:维生素D3缺乏与女性型态掉发有关联,有待更多研究确认补充是否能带来效益 37.降低认知功能障碍机率 认知功能是少数物种独有,能与外界产生互动的能力,例如记忆、语言、辨识物体、制定计画等,而任一种功能如消失或逐渐退化,则称为认知障碍 如出现两种以上认知障碍,且严重影响到生活及工作能力,就可定义为失智症 一则文献统合分析指出(包含7则研究,参与者6068位)指出,血液中维生素D浓度不足(25OHD ≤20 ng),会明显提升年长者认知障碍机率,特别是在语意记忆及时间方向方面(若25OHD大于20 ng mL能减少14.1%的认知受损风险)。 背后机制可能与维生素D具有保护神经网路、调节神经营养因子、调节发炎反应、促进神经元的活力和功能、减少淀粉样斑块堆积有关 *结论:针对亚洲人口调查发现,血液中维生素D浓度不足与认知功能障碍有正向关联。 38.降低感冒事件:急性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呼吸道(鼻子、喉咙和肺部)造成,由于具有易于传播及高发病率等特点,因此是公共卫生问题中最被重视的项目 症状从较轻微的普通感冒、喉炎、咽炎、扁桃体炎、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急性中耳炎,到可能致命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气管炎都可能出现 一则系统性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25则对照研究,参与者共11321人)研究指出,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风险。 而在次群组分析更发现,保护效果对于有规律补充习惯者更是明显(且特别是25-hydroxyvitamin D小于25 nmol/L的对象) *总结:日常规律补充适当剂量的维生素D有助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感冒)的发生率 39.改善乳癌预后及死亡率 乳癌是女性癌症中排行首位的侵袭性恶性肿瘤,主要风险因子包括:一级亲属遗传、乳腺组织密度、之前良性乳房活检结果、口服避孕药使用、生育年龄等,而拥有个别因子约会提升1到2倍的罹癌风险。 而维生素D缺乏与癌症间的关系早被多则研究证实注1,近期一则病例观察对照研究也指出,血液中维生素D浓度位于前面三分之一的乳癌患者,会比后面三分之一的族群,提升约30%的总存活率。 而相关提升存活率效应在绝经前期女性身上更是明显,显示出维生素D在癌症预防及预后扮演重要角色。 40.有益疲劳现象 疲劳对忙碌的现代人而言,似乎早已司空见惯,但若放任不管,未彻底找出潜在原因,长期将导致各种身心症出现 而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常用的消除疲劳疗法,像是泡澡、听音乐、吃美食、按摩等,不过可惜的是,这些大多无科学根据 一则双盲对照研究发现(为期4周,对象为120位健康情况良好,但缺乏维生素D患者/25(OH)D < 20 μg/L),相较于安慰剂,维生素D疗法能显著改善受试对象的疲劳评估量表分数(fatigue assessment scale)。注18 亦即疲劳的改善程度较大。而这些改变也与血液中的25(OH)D浓度上升有相互关系。 41.降低精神分裂症发生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与认知、情感、思维等心智障碍相关的脑部疾病,患者常出现超乎现实的想法及行为,进而影响到人际关系、工作及自我照顾能力,由于好发于年轻族群,因此又称青少年思觉失调症 研究指出,维生素D缺乏者有较高的精神分裂症发病率(背后机制可能与维生素D能调节PRODH/ proline dehydrogenase,降低脯氨酸浓度有关)注7 *脯氨酸是一种神经调节物质,浓度过高与智商下降、认知受损及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与住院期有正相关 另外一则针对女性的研究也发现,饮食中摄取较多的维生素D明显能降低37% 的精神失调相关症状。 42.影响住院患者死亡率 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生病之后才了解什么叫疾病,及病症的相关知识。而医院的照护虽然可救你一命,但平常没遇到紧急事件,是否要去医院,通常不容易决定,尤其年长者对于医院通常有既定印象,觉得进了医院,就很难出来了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曾刊载一篇论文,探讨体内维生素D浓度与加护病房患者死亡率关联 结果发现,维生素D缺乏者有高达45%的死亡率(正常值者只有16% ),这显示出vitamin D 缺乏竟会提升3倍的急症住院患者总死亡率。 另外,近期也不断有研究证实这个论点。在一则针对135名加护病房患者的研究发现,若vitamin D浓度低于12 ng/mL ,则有32.2%的死亡风险,而高于此数值者仅有13.2%,两者之间有近2.5倍的差距。 尽管如此,仍有研究指出住院期间大剂量补充维生素D并无法带来立即保护效果,这说明要达到上述降低死亡率效果,必须是建立在连续的基础上,也就是平时就要维持体内vitamin D的水平 43.降低后代喘鸣及气喘机率 喘鸣是一种高音调的呼啸声,是五岁及以下儿童气喘最常见的症状,当小气道因支气管痉挛、粘膜内壁肿胀、分泌物过多或吸入异物而变窄时发生,由于严重的气道阻塞,通常在呼气时才会听到。 幼童喘鸣也可能是由发炎或解剖异常引起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喘鸣性支气管炎是都会发展为成为气喘。 一则文献回顾及统合分析(包含7则研究,共6068位参与者)指出,孕妇于怀孕期间的维生素D摄入量与后代喘鸣及气喘事件及发生呈现非线性U型曲线关系,日剂量在800 IU左右最具保护效果。 *结论:怀孕期间摄取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降低后代喘鸣及气喘的发生机率。 ![]() 虽然大多数人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服用过量也是有可能的。 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的资料,4000 IU是成年人每日维生素D摄取量的安全上限。然而,日剂量高达10,000 IU并没有被证明会对健康的个体造成毒性。 但每天摄入40,000至100,000 IU (1000-2500微克),持续1个月以上,已被证实会对人体产生毒性 这是推荐剂量上限的10-25倍。一般产生维生素D毒性的25(OH)D血液水平通常高于150 ng/ml (375 nmol/L)。 也就是服用维生素D引发毒性,通常发生在每天服用40,000 IU几个月或更长时间,或者一次服用很大剂量的时候。 当25(OH)D水平过高时,这会导致血液中钙的含量升高,产生一种叫做高钙血症的疾病。 高钙血症的早期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和疲劳,其它症状尚包括:肌肉无力或疼痛、过度口渴、意识改变、高血压、肾管钙化、肾功能衰竭或听力丧失也可能发生 维生素D的毒性通常是可逆的,只要避免阳光暴晒和停止所有饮食和补充剂摄取便可回复,但严重的情况为肾功能衰竭和动脉钙化(通常不可逆) 服用维生素D的安全注意事项(5大使用禁忌) 1.在一些罕见的疾病中,即使你体内维生素D含量很低,而且没有摄入过多的维生素D,也有可能患上高钙血症。若为以下疾病患者,在补充维生素D前最好先与医生确认再使用 这些疾病包括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肉芽肿性病变结节病、肺结核、淋巴瘤 2.孕妇或哺乳女性勿服用过量维生素D(日剂量勿超过4000 IU),可能导致高血钙症,出现幼儿癫痫、发育迟缓等问题 3.勿与降胆固醇Statin 类药物(如立普妥)、高血压用药钙离子阻断剂合并使用(可能影响药物吸收) 4. 勿与牛皮癣用药、心律不整用药合并使用(可能导致高血钙症) 5. 长期服用类固醇药物可能导致骨质疏松,患者应特别留意,或与医生讨论补充钙质或维生素D的可能 可能降低维生素D吸收的药物(若服用以下这些药物,请和医生讨论如何额外补充) 抗癫痫药、制酸剂、抗生素、减肥药、降血脂胆酸螯合剂 可能提升维生素D吸收的药物 利尿剂、雌激素、结核病药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