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伟志:回忆母校邵东十二中

 乡土天下 2024-09-09 发布于广东

在母校校址上建立的水东江镇中心中学

文/ 曾伟志

大青山下,蒸水河畔,一座幽静的校园掩隐在翠绿的山坡上,这就是我读高中的母校——原邵东十二中。

光阴似箭,离开母校转眼已四十年了。

我是1983年从母校考入大学的。记得放寒暑假时去过两次母校,但放假时留在学校里的老师没几个,且原来教过我的老师有的调走了,有的退休了,没几年还听说有退休老教师已永远离开了我们……

参加工作后就很难得有时间回母校看看了。尽管母校离老家不远,但由于医生职业的缘故,平时工作忙碌,每次回老家都较匆忙,一般只住一晚上,自己开车后则基本上是当天来回。

工作期间仅有的一次回到母校是十几年前的一次春节。那次回老家返程时经过水东江镇上,遇上了一位家住母校的家门老师(是房亲),因为上一年给她年近九旬的母亲做了个髋关节置换术,顺便做了个随访。她为表示感谢,坐上我的车硬要我去她家拿一些鸡蛋,于是随她来到了母校。那次看到的母校环境依然是那样的清幽,校门口道路旁边的梧桐树虽已落叶,但那高大多枝的树干仍能使你想象到夏日的浓荫。教学楼前那一排笔直的柏树仍然是那样苍翠挺拔,只是那两排两层高的教学楼已变得更加老旧了。

我的高中生涯主要就在这两栋教学楼里度过的。前后两栋分别是高二和高一,一楼是教室,二楼是宿舍(地铺)。

这里原本是一座小山,1958年在此创办了邵东县第十二中学。房屋沿南面的山坡次第而建,中间有廊道阶梯相通,山顶修成了操场,在七十年代还在操场下面挖了防空洞。八十年代初在操场的北面又建了一栋教学宿舍楼。

母校十二中校园一角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是比较贫穷落后的。由于学校离家里较近(约5里路),我只在最后一学期寄宿,其余都走通学。早上上学前和下午放学后,一般要帮家里干些农活,如扯猪草、放牛、耙狗屎、打柴火等。寄宿的同学都是自己挑着被褥、大米等去学校,离校较远的,一个星期基本上就靠吃自己带的一壶咸菜,加一点附近农民挑来卖的小菜。

夏天,教室宿舍没有风扇,更谈不上空调,甚至没有纱窗,大家便用书本扇风和驱赶蚊子。

冬天,由于穿的旧衣服不保暖,不少同学手脚生冻疮,还容易感冒。坐教室里久了脚实在冷,老师就叫我们原地跺脚,这时只听见教室里一片跺脚声。

生活虽然艰苦,但那时候我们读书大多很用功,老师教学也很认真负责。因为恢复高考后,能考出去基本上就是农村孩子唯一的出路。幸运的是,那时候的农村学校,有一批教学水平很高的老师。这些老师中有毕业于正规高校甚至名校的下放的所谓“右派”。“右派”摘帽焕发了这些老师的教学热情。

记得教物理的贺老师,据说毕业于同济大学,学识渊博。年过半百,总是微勾着脖子,仿佛承载着命运不公的重压;深吸着烟,微锁着眉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他不苟言笑,平时对我们学生要求严格。但谁有不懂的去问他,他总是详尽地给予解答。

我们读高中时很少有可买的参考书与试题,老师也知道我们舍不得花钱去买,就晚上刻蜡板油印资料。记得高考前每个人做完的油印资料有一大坨。而这些资料我们学生基本上没花钱,老师也没有什么加班费。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能考上。

老师们知道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家境贫寒,高考前的心里负担较重,对我们既严格要求,也很体贴爱护。平时学习要求大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不懂的地方老师会不厌其烦地讲解。成绩名列前茅的会有奖励,奖一两个作业本我们都会很高兴。

当年大家种下的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

虽说是苦读,但也有难忘的快乐时光。

一次课余,英语老师提着一部立体声收录机(那是我们平生第一次看到的)放到讲台上,播放了一曲当时流行的电影《知音》主题曲,听得我们如痴如醉!

有段时间每天晚餐后,二楼东头新来的申老师的房间都会传出悠扬动听的笛声,一曲《扬鞭催马运粮忙》让人陶醉其中!

平时学习紧张,但晨跑、体育课及课余活动时间是有保障的。有些不守规矩的还会偷偷下河游泳甚至晚自习时翻围墙出去玩。

记得曾孟勋校长曾在一次出操列会上说:“你们有几个喜欢爬围墙的要小心,我以后会拿根棒棒躲在围墙下面,看到跳下来一个就敲一棒”。有次晚自习,一个同学想邀人去爬围墙出校玩,我说,曾校长拿根棒棒躲在围墙下面,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记得学校曾明星书记做高考前的动员讲话,讲到要一颗红心、两种打算时,不无幽默地说:“有的同学还自我安慰:莫怕莫怕,门角庵有个锄头把”。

由于有这样苦干的老师和苦读的学生,我们那时的高考升学率的确不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我们这所普通中学都达到了百分之十几(那时全国大中专升学率好像只有百分之二、三),四个毕业班近两百人,每年考上的有约30人,且有考上北大、南大、华工(现华科)、湖大、中南工大等名校的。

后来,随着那批老教师陆续离开(退休及调动)和生源的变化,高考升学率逐渐下降了。在1996年高中被撤并到了四中而成了初级中学,2019年因生源减少搞撤并,初中也停办了。如今这所学校已经荒废,不免让人一声叹息!

岁月流逝,大青山屹立如故,蒸水河东流不息,而其附近的母校却寂静得让人黯然神伤……

难忘母校,那是一段青春的回忆,那是知识的海洋,也是梦想起航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度过了无数个日夜,留下了汗水与欢笑。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我们的故事和情感。老师的教诲,同学的陪伴,成为我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那份对母校的深情和怀念,永远铭刻在心。

附加说明:文中照片引用于公众号“悠悠水东人”,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曾伟志,湖南邵东人,主任医师,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现供职于衡阳市中心医院。暇时喜摄影与文学。近年收集整理家乡的历史人文故事,作品散见网络媒体。

推荐阅读:

邵东水东江“走日本”的故事

曾伟志:清明时节忆母亲
八十里蒸水,串起邵东东南部的锦绣江山

三访富厚堂:百战归来再读书

清朝邵东“高考”状元曾丙熙:做官做到二品,对邵东教育有大功

曾国藩考中进士后,历时50天遍访邵东、隆回、洞口等地的宗亲,留下诸多佳话

林则徐视察邵阳七天:多次借宿民宅、庙宇,令人感慨

.清末邵阳武林高手刘兆鹏生平记事

.晚清邵阳进士张家钰:一生喜怒不形于色,做过曾国藩的“粮台”

.蒋廷黻造福桑梓的善举:“邵阳乡村工业示范处”及其背后的故事

.袁国平的家世和青少年时代

.洪荒天地一伟男 | 蔡锷将军的功绩及六个子女后人的现状

.邵阳历史上考上进士,做官做得最大的人
.邵东仙槎桥得名的传说
.邵阳魏氏成为名门望族的根本原因
.正在消失的高桥甯氏祠堂

附:【乡土天下】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乡土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大家留言并转.发,以鼓励作者继续写作。欢迎加编辑微信20734404交流(验证请写真实姓名,哪里人),拒绝广告推销。谢谢!

主编:陈胜乔 编校:文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