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啸《闲扯儒林》|第三十七回: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稻读公社 2024-09-11 发布于浙江


第三十七回

话说虞博士在家,见一大帮南京的文人过来找他,还不知道啥事。打头的迟衡山话说道,“晚生们今日特来,泰伯祠大祭商议主祭之人,公中说,祭的是大圣人,必要个贤者主祭,方为不愧,所以特来公请老先生。”虞博士回答道:“先生这个议论,我怎么敢当?只是礼乐大事,自然也愿观光。请问定在几时?”我们说吧,最早的儒家,可不像那些不肖后辈们畏畏缩缩的,孔夫子当年就教导过“当仁不让”,遇到正确的事儿,就要去做。虞博士是个老好人,但是遇到礼乐正事,也是愿意慨然担起责任来,可谓有古君子之风了。迟衡山就安排道:“四月初一日。先一日就请老先生到来祠中斋戒一宿,以便行礼。”虞博士也应诺了,众人又来到杜少卿河房里坐下。迟衡山点算了一下人数道:“我们司事的人,只怕还不足。”杜少卿说道,我这正好有个朋友来,结果吧,请出来的这位,就是一天到晚在杜少卿那里骗吃骗喝骗银子的臧茶,于是这位臧先生也在这场祭典里混了个位置。读者可能会奇怪,这么严肃的大事,竟然让臧茶这样一个活宝来参加,其实我们看下去就知道,这场大典里,臧先生这样的人多了去了。

有一种说法,写得好的小说,里面的人物仿佛会产生自己的灵魂,高明的作者,不会去横加干涉,而是让人物顺着作品的逻辑走自己的道路。比如我们看不起高鹗的续作,就是后四十回的人物性格与前面的逻辑对不上。吴敬梓老先生无疑是个好作者。泰伯祠的大典一开始可能是他心中理想的大成,但大半部书下来,吴敬梓似乎已经发现了此路不通,要是换个低劣的作者,说不定天降几个圣贤下来,给这大典强行升个逼格,但吴敬梓可不这么干,他宁肯让心目中的盛典在这可笑的世界中变成一场闹剧,因为那样才是真实。

到了三月二十九,一群人都来到了泰伯祠。迟衡山确实是个实干家,泰伯祠已然装修得十分宏伟。“几十层高坡上去,一座大门,左边是省牲之所。大门过去,一个大天井。又几十层高坡上去,三座门。进去一座丹墀。左右两廊奉着从祀历代先贤神位,中间是五间大殿,殿上泰伯神位,面前供桌、香炉、烛台。殿后又一个丹墀,五间大楼。左右两傍,一边三间书房”。众人一起进了大门,就看到当中高悬着金字一匾“泰伯之祠”。再从二门进东角门走,循着东廊一路走过大殿,抬头看楼上,悬着金字一匾“习礼楼”三个大字。众人在东边书房内休息了一会。迟衡山带着人将乐器搬下楼来,“堂上的摆在堂上,堂下的摆在堂下。堂上安了祝版,香案傍树了麾,堂下树了庭燎,二门傍摆了盥盆、盥悦”。安排好东西,金次福和鲍廷玺也来了,“领了一班司球的、司琴的、司瑟的、司管的、司鼗鼓的、司祝的、司敔的、司笙的、司镛的、司萧的、司编钟的、司编磬的,和六六三十六个俏舞的孩子,进来见了众人”。这硬件设施可以说很完备了。

既然硬件完善了,那就是要完善一下软件了,祭典最要紧的就是“主祭、二献、三献”这三位了,可以说整个祭典的灵魂人物就是这三位,主祭是虞博士,二献是庄征君,这两位也算是众望所归了。那三献该哪位呢,有人就说了,那不是迟先生就是杜先生嘛。按说这两位作为这次大典的主心骨,确实也配得上三献这个荣誉,可迟先生说了,他和杜少卿要做引赞,要主持引导整个仪式,这位置也是蛮要紧的。迟先生说了,三献的人选不难呀,马二先生就很不错。马二先生很惶恐,但众人是齐声赞同,马二先生就光荣地成为了三献。我们说吧,这次推举也是代表了作者的态度,这三位吧,我们说代表了三个境界,虞博士是圣人,庄征君是贤人,马二先生嘛,就是个凡人,而且是个迂腐死板,贪图功名,丢不开物欲的凡人。但那又怎么样呢,他对朋友,甚至对素不相识的路人,都能付出那一片赤诚,身为凡人,心向圣贤,那就可以啦。吴敬梓老爷子在这里也是对马二先生盖棺定论了。

其他人的安排呢,书上也写得详细,请金东崖先生大赞;请武书先生司麾;请臧茶先生司祝;请季萑先生、辛东之先生、余夔先生司尊;请蘧来旬先生、卢德先生、虞感祁先生司玉;请诸葛佑先生、景本意先生、郭铁笔先生司帛;请萧鼎先生、储信先生、伊昭先生司稷;请季恬逸先生、金寓刘先生、宗姬先生司馔。我们说吧,景兰江、诸葛佑这样子的,算是读书读傻了,人品倒算不上怎么差,金东崖、宗姬这样子的,真的就是个笑话,至于季苇萧、季恬逸、臧茶、箫金炫什么的,都可以算做人渣一类。这种人都能在这大典中担任重要角色,这大典就像一座光鲜亮丽的神像,里面已经被蛀虫侵蚀得一塌糊涂了。

接下来一大段文字,按道理来说应该是全书的最高潮了,所谓儒家的礼乐治天下理念的集中体现了。然而这几大段文字也是儒林外史中最味同嚼蜡的文字了。吴敬梓老爷子是很认真地介绍了整个祭典的过程,但是我们读下来,就像是一篇严谨的说明书,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变成了一个个无灵魂的木偶,随着说明书活动。而且三次献祭的过程基本上都是一模一样,你把人物名字换一下就行,要不是我知道吴敬梓老爷子写这本书没稿费,我都要怀疑他是水字数骗钱了。

祭典结束了,那就开饭了,祭品既然摆过了,最终还是要进人的肚子的,“当下厨役开剥了一条牛、四副羊,和祭品的肴馔菜蔬都整治起来,共备了十六席:楼底下摆了八席,二十四位同坐,两边书房摆了八席,款待众人”。吃完了酒,虞博士年纪大了,先回去了。另外一帮子人有走路的,有坐轿的,约了一起回去,回去路上,“见两边百姓,扶老携幼,挨挤着来看,欢声雷动”。马二先生今天是十分开心,笑着问道:“你们这是为甚么事?”路边就有人说了:“我们生长在南京,也有活了七八十岁的,从不曾看见这样的礼体,听见这样的吹打。老年人都说这位主祭的老爷是一位神圣临凡,所以都争着出来看。”这下子可把这帮人乐得忘乎所以了。其实吧,类似的事儿,前文书中就有,当年娄家二位公子,在莺脰湖上带着杨执中、权勿用这些货色也是开了次成功的大会,搞得岸边的人也仿佛看见神仙中人。其实我们也知道,那次参会的都是些什么货色,岸边的百姓们,羡慕的也是娄公子安排的精美宴席。这次泰伯祠的大典何尝不是如此,泰伯他老人家泉下有知,见季恬逸、季苇萧、臧茶这样的货色给自己上供,估计也想学乌鸦哥掀桌子。路边的百姓,也无非是觉得这伙人搞的场面挺热闹的,要能受什么思想教育,那正是扯淡了。

热闹过了,一伙人也要各奔前程了。马二先生和蘧公孙准备回浙江了,就到河房里来辞别杜少卿。刚进去,就看见杜少卿、臧荼和一个人坐在那里。蘧公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揉揉眼睛,没看错,就是当初给娄家公子送猪头的张铁臂,当时也不便说破,彼此作了揖。张铁臂也认出蘧公孙了,一下子也愣住了。说完告辞的话,杜少卿送马二先生和蘧公孙出大门。蘧公孙跟马二先生久了,人品也还行,主动跟杜少卿介绍了一下张铁臂之前的行当,还特意提醒道:“这人是相与不得的,少卿须要留神。”杜少卿也不着恼,回答道:“我知道了。”告别两人,杜少卿就回河房了,所谓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张铁臂是个江湖骗子,杜少卿却是个真君子,也不当面戳穿,只是问道:“俊老,你当初曾叫做张铁臂么?”张铁臂见到蘧公孙,就知道露馅了,红了脸道:“是小时有这个名字。”别的事含糊说不出来。杜少卿也不再问了。张铁臂见这次要不到饭了,过几日,拉着臧茶回天长去了。所以我们看吧,藏茶就是个王八蛋,这次和张铁臂来,就是为了坑杜少卿。再次说明了这次大典的含金量,你看参加的都是些什么货色吧。过了几天,诸葛天申、季恬逸和萧金铉三个人也混不下去了,书不知道卖得怎么样,店账和酒饭钱不知道签了多少,被逼着还债,连家都回不了,只好又来寻杜少卿当冤大头。杜少卿虽然穷了,但性子还是没变,替他三人赔了几两银子,让三个人回家去了。接下来宗先生要回湖广去,又拿个行乐图来求杜少卿题。杜少卿也当面题罢,送别了去。我们说吧,杜少卿性子是豪爽,但的确是太滥好人了,你看他帮的都是什么货色。吴敬梓老爷子对这个自己的影分身毫无遮掩,就直接把他的缺点都暴露出来了。

这时候,武书来找杜少卿聊天了,这位武先生依旧是那么小傲娇,先跟杜少卿说,前阵子学校里六堂合考,他又考了个一等第一,等杜少卿祝贺他时,又来一句“这点小事就不要去说他了”,很有现在一些学霸的可爱劲。然后武书就说起考试当中一件趣事了,原来这一回朝廷考试有点认真,说是奉旨要甄别在监读书的人,看看他们的真实水平,所以不但六堂合考,考试前还要解怀脱脚,认真搜检,就和乡试场一样。这次考的是两篇《四书》,一篇经文。有个学生是专攻《春秋》的,其他的几门可能不是很熟,怕考不好,就想了个作弊的馊主意,带了一篇刻的经文进去。这种带小抄的行为,我们在考场上也是常见的,但这位仁兄大概是第一次作弊,十分紧张。考试时是允许上厕所的,但是上厕所时要把试卷先交给监考老师。这位仁兄直接就把小抄夹在卷子里送上去了。恰好这场考试的监考官是虞博士,虞博士一揭卷子,就看见这文章,赶忙拿了藏在靴桶里。一起监考的人看见了,虞博士也应付了过去。等那人上厕所回来,虞博士还把小抄悄悄递与他,说道:“你拿去写。但是你方才上堂不该夹在卷子里拿上来。幸得是我看见,若是别人看见,怎了?”真的把那人吓了个臭死,要不是刚上厕所回来,这场面就有点难收拾了。不过这位仁兄还是有点实力的,最后还考在二等,过来感谢虞博士时,虞博士还装不认识他:“并没有这句话。你想是昨日错认了,并不是我。”武书正好在旁边,等那人走了,就问虞博士:“这事老师怎的不肯认?难道他还是不该来谢的?”虞博士回答道,“读书人全要养其廉耻,他没奈何来谢我,我若再认这话,他就无容身之地了。”接下来虞博士就再也不肯提这件事了,包括这位仁兄的姓名地址,都守口如瓶。我们说这件事吧,其实以前鲍文卿也干过,放过了一个作弊的考生,但这还是有区别的。鲍文卿基本上还是出于对那些所谓的文曲星的敬畏。而虞博士,却是出于一个老师的立场,希望自己的学生知错能改,毕竟这个学生只是带了课文内容做小抄,文章还是要自己写的,而且这个学生后面的确也考得不错,虞博士也是希望他通过这次教训,学会“廉耻”二字。杜少卿就很理解虞博士,道:“这也是老人家常有的事。”武书又说了一件事,当初虞博士有个姓严的管家跟着,虞博士为人宽厚,当初看严管家一个大小伙子还没女朋友,就把儿子结婚陪嫁来的一个丫鬟撮合给他当老婆。不过这位严管家跟着虞博士这个清官,“看见衙门清淡,没有钱寻”,就想辞职了。搁现在倒也不算什么事,但是在那个时候,也可以算是大逆不道了,而且按规矩来说,那个丫鬟还算是虞博士家的私产,要付一笔赎身费的。当然虞博士是从来不走寻常路的,说道:“你两口子出去也好,只是出去,房钱、饭钱都没有。”不但又给了他十两银子,打发出去,还把他荐在一个知县衙门里做长随。杜少卿依旧认可道:“这些做奴才的有甚么良心!但老人家两次赏他银子,并不是有心要人说好,所以难得。”

两人聊着天,吃过了饭,武书告辞回去,走到利涉桥时遇见一个人,这人“头戴方巾,身穿旧布直裰。腰系丝绦,脚卞芒鞋,身上掮着行李,花白胡须,憔悴枯槁”。那人认识武书,丢下行李,向武书作揖。武书一看也认识,惊道:“郭先生,自江宁镇一别,又是三年,一向在那里奔走?”两人约茶馆里坐下聊天。原来这位先生一直满天下地在找爸爸,光江南就来了三趟,这次又没找到,听说老爸不在江南,已到四川山里削发为僧去了,现在决定到四川去。”武书听他这么说,十分感慨,给他出了个主意:“可怜!可怜!但先生此去万里程途,非同容易。我想西安府里有一个知县,姓尤,是我们国子监虞老先生的同年,如令托虞老师写一封书子去,是先生顺路,倘若盘缠缺少,也可以帮助些须。”那人推却说自己是个平头百姓,怎么见得到国子监的官。武书叫他放心道:“不妨。这里过去几步就是杜少卿家,先生同我到少卿家坐着,我去讨这一封书。”没想到这人也认识杜少卿,立马说道:“杜少卿?可是那天长不应征辟的豪杰么?”得到肯定的回答,这人立马爽气地跟武书一齐来到杜少卿家。

杜少卿见武书刚去又回来了,还带了个客人来,就出来相见作揖,问:“这位先生尊姓?”武书介绍道:“这位先生姓郭,名力,字铁山。二十年走遍天下,寻访父亲,有名的郭孝子。”杜少卿最敬佩这样的人,“听了这话,从新见礼,奉郭孝子上坐”,询问道:“太老先生如何数十年不知消息?”郭孝子有点为难,不好说。武书就对杜少卿附耳低言道:“曾在江西做官,降过宁王,所以逃窜在外。”其实这要是蘧公孙在,大可上演一场故人之子相见的大戏,那位就是当年的王惠王太守了。杜少卿听罢,一开始也有点骇然,不过他这种离经叛道的人,也不是很在乎,“因见这般举动,心里敬他”,说罢,留郭孝子住宿。郭孝子也是个行走江湖的爽快人,答应道:“少卿先生豪杰,天下共闻,我也不做客套,竟住一宵罢。”杜少卿立刻进去和娘子说,替郭孝子浆洗衣服,治办酒肴款待他。虽然没描写杜夫人的回答,但我们也猜得出杜夫人肯定是欣然去办的。武书又说起要问虞博士要书子的话来,杜少卿也立刻答应道:“这个容易。郭先生在我这里坐着,我和正字去要书子去。”要知道郭孝子的寻父之旅是否顺利,我们下回再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