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后的封禅(1)黄袍加身“5.0终版”,陈桥兵变

 蓝森林aaa 2024-09-11 发布于湖北

公元960年的大年初一,周廷接到军情奏报,说镇、定二州上言契丹入侵,北汉兵自土门关东下与契丹合兵。(显德七年春正月辛丑朔,文武百僚进名奉贺。镇、定二州驰奏,契丹入寇,河东贼军自土门东下与蕃寇合势)

大年初二,殿前司副都点检慕容延钊率前军先出发了。

这个慕容延钊比赵匡胤大14岁,少以武勇干练闻名,刘知远建汉时慕容延钊就跟着郭威混了,郭荣即位后任殿前散指挥使都校,高平之战后任虎捷左厢都指挥使,不久升殿前都虞侯,淮南平后任殿前副都指挥使,属于赵匡胤一直尊着兄事之的殿前司老哥哥。(初,延钊与太祖友善,显德末,太祖任殿前都点检,延钊为副,常兄事延钊;及即位,每遣使劳问,犹以兄呼之)

算是自己人,慕容延钊也服赵匡胤这个小老弟,但毕竟是军界老哥哥,担心后面事不方便,于是被派作先锋先北上了。

赵匡胤当时的篡位行情已经没有悬念了,都城过了一个最恐怖的年,百姓们拜年时就已经传开了,出军之日赵匡胤就会成为天子,随后那按照老惯例就是禁军大乐透,三天零元购,当时士民恐怖到已经开始收拾铺盖卷准备逃活命了,但据说宰相和枢密使这几位不知道。(壬寅,殿前司副都点检、镇寧军节度使太原慕容延釗将前军先发。时都下讙言,將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爭为逃匿之计,惟內庭晏然不知)

这就比较呵呵了,你还真觉得他们傻啊?

百姓眼里,他们是宰相,在赵匡胤眼里,他们就是跪着要饭的,赚钱嘛,生意,不寒碜,关键这时候站起来也没有意义。

正月初三,赵匡胤带着大军出了城,没出现称帝的戏码,纪律严甚,京城上下才稍微踏实了些。

当晚,大军走到了陈桥驿,将士们开始按剧本走了,嚷嚷道:主上幼弱,不能亲政。如今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流这血汗谁知道,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也不晚。

还是五代老思路,充满了实用主义思潮。

来看下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拥戴六功臣,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殿前都虞候王审琦、虎捷右厢都虞候张光翰、龙捷右厢部指挥使赵彦徽。

侍卫亲军的主力都让他带出来了。

虽然郭荣死后这半年的故事基本都是空白,但从这能看出来,赵匡胤这位“后周严选”的禁军设计师已经完成了对侍卫亲军司的实质性掌控。

由于当年后汉的宰相和枢密使权重太过,所以郭威郭荣一直对这帮执政防范很深,目前这宰臣范质、王溥都是文人,俩枢密使魏仁浦和吴廷祚也都很多年远离军旅了,这也间接让赵匡胤拿到了石虎的剧本。

哪怕石勒死前步步为营的一步步收了石虎的权,把皇位给了世子石弘,把管杂胡的大单于和都督中外军事的军权给了次子,石虎一度都门可罗雀了,但只要石勒一死,石虎重剑无锋的一出现,证明了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所有的布置与套路都白给。

在一系列利益勾兑和排练后,陈桥兵变大戏上演,都押衙李处耘把同志们的呼声跟赵匡义说了,赵匡义随后和李处耘一同去找了赵匡胤的秘书赵普。

还没等汇报完呢,诸將已经冲进来嚷嚷上了,赵普和赵匡义好说歹说不好使,诸將很快拔出刀嗷嗷叫道:我们已经犯了灭族大罪,如今我们主意已定,太尉若不从,我们怎能退而受祸!

赵普看到势不可遏,与赵匡义同声骂道:策立大事!得仔细商量!你们怎能如此放肆狂悖!

赵普又商量道:外寇压境,咱先打完仗再唠这事行不行?

诸將不同意道:如今政出多门,事久则变,当亟入京城,策立太尉,徐引而北,破贼不难。太尉如不受策,六军亦难向前。

赵普随后又对诸將道:兴王易姓,虽说是天命,但实际系人心。前军昨日已过黄河,节度使各据方面,京城若乱,不光外寇越来越深,四方也必转生变。你们若能严敕军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摇,则四方自然安宁,诸將亦可长保富贵!

诸将皆许诺随后去各自开会了,当夜赵普遣衙队军使郭延贇驰告赵匡胤的两个盟兄弟,留守都城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审琦做好准备。

一切都运作好后,將士们列队等待天明。

等啥呢?

据说赵匡胤先生这晚上喝多了,这堆事他啥都不知道,正月初四是被山呼海啸的全军咆哮给喊起来了,随后赵普和赵匡义进去跟赵匡胤说了昨晚的事,然后诸将披甲执兵的直扣寢门道:诸將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赵匡胤惊起披衣还没来得及回话,就被同志们扶出来披上黄袍了,跟村里摁脑袋配牲口一样粗暴,然后底下跪倒一片,山呼万岁。被强迫的赵匡胤不同意,同志们不答应,随后被扶上马往回走了。(太祖醉臥,初不省。甲辰黎明,四面叫呼而起,声震原野。普与匡义入白太祖,诸將已擐甲执兵,直扣寢门曰:诸將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太祖惊起披衣,未及酬应,则相与扶出听事,或以黄袍加太祖身,且罗拜庭下称万岁。太祖固拒之,觽不可,遂相与扶太祖上马,拥逼南行)

赵匡胤一看自己不答应不行了,随后对诸将道:你们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我就配合,不然我不能当你们的皇帝。

诸将皆下马表示我们听,咱快别演了,这段掐了别播了,咱快点吧,你咋那么多戏呢,郭威当年还是扯旗子临时裹的黄袍,你这直接道具组早早就准备好了,咱就别整啥公证专业第三方的活儿了。

赵匡胤道: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汝等毋得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纵兵大掠,擅劫府库,你们不能干这事,事定后当厚赏你们,不然当族诛!

诸将同意,随后大军返回,赵匡胤一方面先遣客省使潘美见几位执政,告诉下将士们的呼声,一方面遣楚昭辅去安抚老娘去了。(陈桥师还,昭宪太后在城中,太祖忧之,遣昭辅问起居,昭辅具言士众推戴之状,太后乃安)

呵呵,知道为啥这次在距离大梁城20公里的陈桥就兵变了吧,赵匡胤主要得防着点家里别跟郭威爷俩一样让人屠了,这回早早就派小弟去护家去了。

大军回来一路如归,石守信开门,诸将拥赵匡胤登明德门,赵匡胤令军士解甲还营,自己也回了公署,脱了黄袍,很快將士们带着范质等执政到了,赵匡胤哭道:吾受世宗厚恩,今日被六军所迫,事已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

范质等没说话,随后散指挥都虞侯罗彦瓌拔剑怒吼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赵匡胤骂,小罗不搭理,王溥赶紧就磕了,随后范质也喊了万岁,然后就是跟那孤儿寡母走程序了。

整个兵变过程极其丝滑,由于这都黄袍加身的“5.0版本”了,前面的一大堆漏洞和损失也都早早预料到了,早早就被赵匡胤都防出去了,唯一的受害者是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据说他听说事变后自内廷惶遽而归,结果被赵匡胤先派回来打前站的散员都指挥使王彦升在路上遇到觉得这是改革阻力派,然后追杀至家灭了人家满门。(太祖奉诏北征,至陈桥为诸军推戴。通在殿阁,闻有变,惶遽而归。军校王彦升遇通于路,策马逐之,通驰入其第,未及阖门,为彦升所害,妻子皆死)

很难讲真相到底是什么,韩通被王彦升借机平账的概率更大,总体而言,此次黄袍加身极其丝滑,在经历了李嗣源“黄袍加身1.0版本”的邺都风云,李从珂“黄袍加身2.0版本”的凤翔懵逼,刘知远“黄袍加身3.0版本”的晋阳余晖,郭威“黄袍加身4.0版本”的渡河靖难,此时“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一整套操作流程已经体系化了,而且赵匡胤遇到了最低难度版本,小皇帝刚八岁。

公元960年正月初四,时年34岁的赵匡胤在崇元殿正式登皇帝位,下诏改封柴宗训为郑王,由于其所领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府,改元“建隆”,内外马步军士大赏,命官分告天地、社稷,遣中使诏喻天下,对诸道节度使別以诏赐收买。

等赵匡胤上岗后,相当逗的事情出现了。

正月二十九,镇州方面恰到好处打来呈报件,说契丹与北汉都逃跑了。(己巳,立太庙。镇州郭崇报契丹与北汉军皆遁)

呵呵,从最开始这个契丹入寇的消息就很有意思。

据人家《辽史.穆宗纪》的记载,睡王在959年十二月刚回了上京(今赤峰市巴林左旗),然后就紧接着一场叛乱。(冬十二月戊寅,还上京。庚辰,王子敌烈、前宣徽使海思及萧达干等谋反,事觉,鞫之。辛巳,祀天地、祖考,告逆党事败)

所以这南侵不太可能跟耶律述律有关,不光不符合睡王的性格,连最基本的时间都来不及。

此时镇守大辽南京的依旧是外戚萧思温,之前咱们说过这位大辽史上最怂的南京留守,郭荣打过来时将士们请战他都不让出动,易、瀛、莫都丢了以后幽州震恐,百姓们开始逃往西山了,萧思温这时候是推锅给上级表请亲征的,这么个货你指望他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规模入侵?

所以吧,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很有意思。

而且我们刚说了,这个战报都没出正月就恰到好处的解除警报了,所以吧,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就更有意思了。

再来看看这个充当赵匡胤道具的郭崇,也真是挺唏嘘的。

郭崇原名郭崇威,是当年帮助郭威篡汉的二把手,十年前他就是赵匡胤的角色啊,不过前浪出来早了没赶上孤儿寡母的剧情,被拍沙滩上了,郭威不行的时候命他出镇澶州,剩最后一口气时还不忘催促他赶紧滚蛋。(周祖亲郊,加同平章事,出镇澶州。周祖不豫,促还镇所)

等郭荣即位后第一时间要迎战北汉,郭崇和符彦卿这帮老同志跟着去了,战后加兼侍中,当年冬移真定尹、成德节度使,此后就一直搁那待着了,在郭荣一年年的温水煮青蛙过程中,各地节度使能动性越来越小,此时节度使已经没有治民权限了,户口啥的都被中央收走了,你财权都没了,谁跟你干玩命的活儿啊!

十年前,郭崇正眼看赵匡胤一眼都算他输。

十年后,这位后唐时就应募征战的53岁老将军身处悠久造反历史的成德老区却沦为了34岁赵匡胤的点炮工具。

这历史大势的潮起潮落啊!

人类不要在大自然前谈猛烈,原子弹氢弹啥弹在地震火山面前那就是个蛋;英雄也不要在历史潮汐谈什么个人意志,滚滚的洪流在推着你走,谁都由不得谁。

有郭崇这种活明白认命的,自然也就有还没活明白不认命的,比如说后唐时在李从荣时代就跟着掺和宫变的老军阀,昭义节度使李筠。

李筠自幼善骑射,大力士能开百斤弓还连发连中,李从荣判六军诸卫事的时候募勇士为爪牙,李筠操弓矢求见,他那弓力及百斤,府中无能挽者,李筠抄起来拉满还有余力,所发皆中,因此被特招为了李从荣的特种兵,李从荣的天津桥叛乱时李筠跟着了,射杀十数人后看情形不对遛了。

李筠年龄不详,不过从这个履历来看,现在应该在五十以上了,跟郭崇差不多,清泰初年,后唐要死的时候,李筠又应募为了内殿直,迁控鹤指挥使,然后就到了后晋,等耶律德光灭了后晋后,想搞事的赵延寿听说了李筠骁勇名声招致账下,但很遗憾,干大事惜身的赵延寿作乱不成被俘,李筠随后出谋联合晋军诸将击败了镇州的契丹留守耶律解里之军收复镇州,也就在这个时候,刘知远在晋阳称帝,李筠带队入股拜博州刺史。

后来郭威出镇河北时,李筠改换门庭,成为了郭威的先锋指挥使兼北面缘边巡检,后来又作为先锋成了后周的开国元勋。

952年,李筠被拜为昭义军节度使,此后李筠就一直是后周的北门锁钥,一干就是八年多。

这八年多的时间里,李筠在看好北门的同时也在不断召集亡命之徒,郭荣一直看在宏图伟业要干的事太多而忍让着,毕竟这货还是能把门看好的。(筠在镇擅用征赋,颇集亡命,尝以私忿囚监军使,世宗心不能堪,但诏责而已)

结果吧,这李筠咱也不知道哪根弦搭错了,真拿自己当个人物了,听说赵匡胤篡了周后,李筠有种自己留着的好白菜被猪拱了的感觉,赵匡胤派使者给他加兼中书令暗示这老军阀入朝,李筠当时就想翻脸的,在左右苦劝后才迎接来使,但随后又大庭广众的挂了郭威的画像搁那哭,整的他的幕僚班子们都哆嗦了,赶紧跟使者解释说我们领导喝点酒就这德行,千万别见怪。(太祖建隆初,加兼中书令,遣使谕以受周禅。筠即欲拒命,左右为陈历数,方僶俛下拜,貌犹不恭。及延使者升阶,置酒张乐,遽索周祖画像悬壁,涕泣不已。宾佐惶骇,告使臣曰: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勿为讶)

李筠在使者走后又受到了北汉刘钧的勾引,还是决定反了,他长子李守节流泪苦劝,不好使。

这堆信息汇总到了朝廷后,赵匡胤一边手诏抚慰,表示美好的生活会有的,咱就别做梦了,一边把其表态归顺的儿子李守节任命为皇城使。

李筠同意李守节入朝稳住赵匡胤争取时间,还捎带脚让他儿子探测虚实,等李守节来了以后赵匡胤迎接道:呦!太子你咋来了?

李守节当时就懵了,随后赶紧狂磕说这是有小人谗言。

赵匡胤直接把话挑明了:我知道你多次劝谏,你爹不听你的,我今天杀了你没必要,你回去跟你爹说:我没做天子的时候,你干啥都行,我如今既然已经做了天子,你怎么就不能做我的臣呢!

李守节回去后把这话说了,李筠开始了紧急谋划,先是抓了监军亳州防御使周光逊和闲厩使李廷玉送到了北汉做投名状求援,然后又遣兵袭泽州,杀了刺史张福据其城控制了太行陉。

他的从事闾丘仲卿献策说啊:公以孤军举事,其势甚危,虽倚河东之援,亦恐不得其力。大梁兵甲精锐,难与争锋。不如下太行陉,直抵怀、孟,塞虎牢,据洛邑,东向争天下为上计。

李筠说啊:我是周朝宿将,与世宗义同昆弟,禁卫都是老人,听说我来必然倒戈归我,况且我有枪术天下无敌的爱将儋珪和日行七百里的拨汗马,何忧天下不是我的!(筠曰:"吾周朝宿将,与世宗义同昆弟,禁卫皆旧人,闻吾之来,必倒戈归我,况有儋珪枪、拨汗马,何忧天下哉。"儋珪,筠爱将,有勇力,善用枪;拨汗,筠骏马,日驰七百里,故筠夸焉)

他说这话吧,感觉是从二十多年前穿越过来的一样,还幻想着当年凤翔哭帝那出戏了,关键是这个“凤翔猜想”已经在十一年前被李守贞验证过是行不通的了,而且他都活出洞中一日世上千年的割裂感了,你知道现在的禁军重新整编了吗?你知道现在的禁军这些年出去打了多少仗了吗?你知道赵匡胤带着不到两千人就敢在金陵北五十里跳脚骂街吗?

还“禁卫皆旧人,闻吾之来,必倒戈归我”,人家认识你谁啊!

好不容易从后周开始咱写了点高段位内容,又拿这种货色玷污咱篇幅,村里断八年网这大哥等来了北汉外援后以臣礼迎谒刘均,结果看见对面那点寡弱水平后心里就后悔了,更逗的是北汉还给他派了监军官卢赞,一肚子窝囊气的李筠留下李守节守潞州自己率兵南下了,结果由于他嚷嚷的满世界都知道,人家赵匡胤早就凝聚全身内力就等你给信号呢,你一反人家第一时间就窜出去了,石守信和慕容延钊已经率两路兵夹击他来了,赵匡胤特别指示不许放这老小子出太行陉!

双方于高平老战场会面,首战李筠被杀三千人,紧接着赵匡胤御驾亲征来了,在泽州城南打败李筠的三万主力,李筠逃还泽州,赵匡胤亲自督战攻破泽州,李筠自杀,李守节献潞州投降,赵匡胤释其罪,赐袭衣、金带、银鞍展现出了自己的大度。

保义节度使袁彥之前也是跟随郭荣南征北战的殿前司军将出身的,听说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也日夜整军备战,赵匡胤听说后第一时间派了心腹潘美去监军,找机会干掉这祸头。(陝帥袁彥凶悍,信任羣小,嗜殺黷貨,且繕甲兵,太祖慮其為變,遣美監其軍以圖之)

潘美去了后直接单骑入城讲了政策,袁彦这就属于跟着郭荣打了这几年仗后见了世面的,他整军治甲完全就是个参与感,如果都城乱了,他能去掺和,如果啥事没有他就是个乐,规规矩矩当时就收拾行礼入朝参拜新领导了。

这里面心态调整最好的就是张永德同志,丝毫没有纠结自己曾经距离皇位仅仅一步之遥,乖乖入朝觐见给他赵哥敬酒。(太祖即位,加兼侍中。永德入朝,授武胜军节度。入觐,召对后苑,道旧故,饮以巨觥,每呼驸马不名)

基本每一个节度使入朝后在得到赵匡胤笑脸相迎的同时也都会喜提移镇大礼包,赵匡胤拿着自石敬瑭开始就已经跑通了的节度使轮换大法开始帮这一个个虎狼之将们走向盖着宋旗入土的体面。

从此往后,赵匡胤动不动就对各地节度使进行大轮岗,甭管你多高功勋,你去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你也需要适应,总要在地方进行几年的经营和积累才能捋顺吏、兵、财,但等你熟悉差不多了又给你调别出去了,多年经营就会化为泡影,谁能真下狠心在没成为巨根的时候跟朝廷翻脸呢?更别说在郭荣时代地方财权就已经从你节度使那收了,给你调动两次慢慢你性子也就磨没了,等节度使大调动成为政治规矩后各节度使也就懒得再去苦心经营了,干不了两年又挪地方了,各藩镇的官吏和兵员也都慢慢明白了,流水的节度使是不值得干玩命的活儿的。

从朱温拉开五代大幕的时候只有河南淮北地区的藩镇成功压实了,到石敬瑭时耍心眼的偷袭式调动,再到如今赵匡胤阳谋公开的制度化轮岗,其背后是梁唐晋汉周五代王朝对节度使这个自安史之乱后就失控的乱世之源长达半个世纪的削弱和肢解。

天下再无一个藩镇有足够强大的军力财力人力跟朝廷抗衡了,这哑巴亏你不吃也得吃了,但是吧,并非每个人都像张永德那样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比如说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其实李重进造反也赖赵匡胤,最早其实人家没等赵匡胤喊就自己早早请求入朝了,但赵匡胤当时局面还没稳,李筠还没弄死呢,于是没让南面这位前朝太祖的外甥入朝,回复咱们心连着心,你不着急哈。李重进随后心虚了,进入自己寻找道路模式,开始召集亡命修整城防并派其吏翟守珣去联络李筠。(重進請入朝,上意未欲與重進相見,謂翰林學士饒陽李昉,曰:善為我辭以拒之。昉草詔云:君為元首,臣作股肱,雖在遠方,還同一體。保君臣之分,方契永圖,修朝覲之儀,何須此日。重進得詔,愈不自安,乃招集亡命,增陴浚隍,陰為叛背之計。李筠舉兵澤、潞,重進遣其親吏翟守珣。間行與筠相結)

结果吧,他这亲吏过去跟赵匡胤是有来往的,直接把领导卖了去京城拿富贵去了,赵匡胤问道:你说我要是赐李重进免死铁券好使不?翟守珣直接把领导卖了个更高的价,他死不悔改的!(初,重进谋举兵,遣亲吏翟守珣往潞,阴结李筠。守珣素识太祖,往还京师,潜诣枢密承旨李处耘求见,太祖问曰:"我欲赐重进铁券,彼信我乎?"守珣曰:重进终无归顺之志)

赵匡胤随后厚賜翟守珣,许诺爵位让他回去劝李重进缓缓,让朝廷能腾出手先去削北面那位。(宋太祖厚赐守珣,许以爵位,且令说重进缓其谋,无令二凶并作,以分兵势)

翟守珣回去后劝李重進养威持重,不可轻发,让子弹再飞一会。

客观上来讲也对,李重进等了等,看了看北面的成色,等赵匡胤平了泽、潞,腾出手来后开始对各地节度使大轮换时,按理讲李重进已经没机会了,该杀了翟守珣灭口喜迎新时代了。

但是吧,他被小人给祸害了。

赵匡胤徙李重进为平卢节度使,这个位置很显功力,封山东去了,距离不近不远,还担心李重进疑心,又遣六宅使陈思诲带着免死铁券去了,赵匡胤还是老思路,我不想下杀手,咱们和了吧。李重进那本来都决定跟着走了,但被左右劝阻,最终下定了决心造反。(重进欲治装随思诲入朝,为左右所惑,犹豫不决。又自以周室近亲,恐不得全,遂拘思诲,治城隍,缮兵甲)

这个“左右”,大概率就是那翟守珣使的坏。

此时再来平他对于大宋禁军来讲那叫南下旅游,河道早都通了,禁军们三战淮南那都太熟了,赵匡胤御驾亲征率全军坐着船就掏他来了。(庚寅,上發京師,百司六軍並乘舟東下)

这个仗打的顺利到啥程度呢?

赵匡胤还没赶到城下,行至大仪镇(仪征市北)的时候,石守信遣使驰奏扬州眼瞅就破,您快来吧。

当晚赵匡胤赶到城下,同志们一看领导终于到了当时就攻拔了,李重进全家自焚,赵匡胤尽杀其党数百人,李重进兄深州刺史李重兴闻其叛后自杀;弟解州刺史李重赞、子尚食使李延福全部被杀于闹市。

其实从赵匡胤对李重进之弟解州刺史李重赞和其子尚食使李延福的株连来看,也能明白他对“后周王气”的忌惮,后周郭氏的那堆语焉不详其实也大概能猜出来为何如此结局。

外患都解除了,赵匡胤开始遵循他荣哥哥的脚步去完成后周未竟的事业了。

961年正月,赵匡胤亲自来到造船务观习水战,并分遣常参官去诸州整理民田数据要动地方上的土地账本,然后诏发京畿、陈、许丁夫数万,以右领军卫上将军陈承昭监督,开凿闵水自新郑与蔡水相合贯通于京师。

三月,再次对五丈河进行清淤,并诏陈承昭于京城西夹汴河造斗门控制水量,自荥阳凿渠百余里引京、索二水通城壕,新水门造好的时候赵匡胤还要去亲自视察验收。

满眼看过去都是他的影子。

郭荣也算是带出来了一个好徒弟。

这年六月初二,赵匡胤他妈杜太后死了。

这老太太在北宋开国一年后的过早离去按常理讲应该不叫个事,但却随后牵扯出了一个后世的著名悬案——金匮之盟。

咱们先看史料,话说老太后不行的时候,赵匡胤侍药不离左右,最后时刻老太后专门喊来了自己看重的赵普前来做公证人,然后老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为啥你能得天下吗?赵匡胤光哭不说话。

太后说别哭我这跟你说大事呢,赶紧回话,随后赵匡胤回了些祖上有德太后阴功的片汤话,但老太后图穷匕见的亮了底牌道:不对!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罢了!周祚要是有成年君主哪里轮的到你!你死后应传位你弟弟,国家立长君才是社稷之福!赵匡胤回答哪里敢有违您的教诲。(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随后老太后对赵普道:你给我记下来,这事不可违!赵普随后就在病榻前写了誓书,在纸最后写上公证人赵普,然后藏在一个金匮(金盒子)里面了。(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这段记载,出自于《宋史.昭宪杜太后传》。

在《宋史.魏王廷美传》中也背书了: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因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貌似挺言之凿凿的,但我先说下咱的最终推论哈,很可能是有这么一个口头上的“兄终弟及”,但大概率没有这个文件版的“金匮之盟”

因为再提到这个金匮之盟的时候是这么个场景:赵普在赵匡胤一朝十年独相的风光无限后因为个人膨胀等诸多原因被踢出朝廷后郁郁不得志,赵光义上台后也一直对这个前政敌防范的很严,等赵光义要处理威胁他传位给自己儿子的三弟赵廷美的时候,赵普立场鲜明的站在了赵光义的身边表示拥护!要跟赵廷美这反动派斗争到底!然后还密奏道:当年老太后遗命的事,说咱还有个文件记得不?赵匡义随后根据赵普所说找到了金匮然后得到了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文件背书,随后投桃报李的将赵普再度拜相了。(太子太保赵普奉朝请累年,卢多逊益毁之,郁郁不得志。普子承宗,娶燕国长公主女。承宗適知潭州,受詔归闕成婚,礼未踰月,多逊白遣归任,普由是愤怒。会如京使柴禹锡等告秦王廷美骄恣,將有阴谋窃发。上召问普,普对曰: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退,復密奏:臣开国旧臣,为权倖所沮。因言昭宪顾命及先朝自愬之事。上於宫中访得普前所上章,并发金匱,遂大感寤,即留承宗京师,召普谓曰: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辛亥,以普为司徒、兼侍中)

此时已经是公元981年的太平兴国六年了,赵匡胤都死了五年多了,这么关键的一份文件现在才冒出来?

后来这个赵普亲自挂帅搞掉了赵廷美,为了保自己富贵着陆成了赵光义的最强工具人,所谓廷美废,多逊南迁,普之力也,他说有这么个东西,可信度能有多少?

所以说是否真的有,很难讲,但是杜太后死前的这个“兄终弟及”的遗命却大概率是存在的。

这老太后有智慧见识,常跟着左右大政方针,史载老太后“独呼赵普为书记,常劳抚之曰: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尤爱皇弟光义,然未尝假以顏色,光义每出,辙戒之曰:必与赵书记偕行乃可老太后一直在大力培养这个和赵匡胤差了12岁的二小子。

老太后在死前很清晰的对时年35岁的赵匡胤直接摊牌了终结五代乱局的最关键要素:寿命。

赵匡胤他爹那辈儿没给他留下啥叔伯帮忙的,赵匡胤此时活着的最大儿子赵德昭年仅12岁,郭荣也活了不过39岁,所以他妈死前讨论这事不是一个多犯忌讳的事,甚至相当深谋远虑,准确的说此时他赵匡胤此时如果突然间不行了,他赵家这皇位也得马上就滚蛋下台交出来,因为他弟弟赵光义此时才23岁,显德初年赵匡胤混出来后赵光义才补了个右班殿直,都到了显德五年(958)时那也才是个殿前祇候、供奉官都知的小级别。

直到赵匡胤都即位了,赵光义才成为了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

他这弟弟前面的拦路虎那可太多了,赵大那义社九兄弟哪个都不会给他这赵二打工。

由此其实也能看出来此时赵家这基业和郭家那有多么的相似,甚至赵匡胤那堆兄弟之所以会力挺他,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赵家和郭家是那么相像,后面的每个兄弟都有做梦的可能性。

赵匡胤亲征李筠的时候,任命赵光义为大内都点检,不久领泰宁军节度使,赶紧给提拔为节度使级别;征李重进时再次看家为大内都部署,赵匡胤几乎是在以光速去提拔他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弟弟,再加上杜太后也要求赵光义必须做赵普的跟屁虫去学习怎么治国理政,所以准确的说,提拔并催熟赵光义是杜太后和赵匡胤的共识,确确实实此时还没有空去考虑将来的皇位继承问题,迫在眉睫的是先保证他赵家能坐得住这皇位的问题,尤其杜太后去世后仅仅一个月赵匡胤就把弟弟提拔为了开封尹、同平章事,这是很信号弹的一个操作,这个开封尹,其实此时已经有皇位继承人的政治含义了。

刘知远建汉后,开封尹是他的接班人刘承训,最终也是因为这个培养多年的接班人早早离去才让刘知远伤心欲绝也跟着死了,然后江山到了郭家手里。郭威建周后,开封尹是郭荣。老太后刚死,赵匡胤就把自己弟弟提拔为了隐性接班人位置的开封尹,这大概率说明了老太后死前确实跟他算明白了先保江山永固这笔帐,你把你儿子早早就封为太子也许你将来那坟都得让人刨了,你抓紧拿你弟弟当保险最起码我跟你爹还有你的祭祀待遇永远都在那。

别的都先放一放,先保江山永固。

不过为啥说这“金匮誓书”不一定存在呢?

一是因为赵普整那一出实在太像假的了,二是因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赵匡胤不会允许这个直接封死他子孙为帝的文件存在,提拔赵光义的的确确是迫在眉睫的事,但那是作为防范“郭荣故事”再现确保至少他赵匡胤本人能永远吃上太祖冷猪肉的保险,等他的孩子们都长大锻炼出来他弟弟失去保险生态位后,他是有别的办法的嘛。

不过赵匡胤也算是算漏了一点,他汲取了前老板的经验干啥都四平八稳,他太讲政治规矩和政治节奏的同时,晚年对斗争的狠辣程度估计不足。

当然,还是得加个前缀,“可能”,或者说“有一定概率”。

北宋这个朝代由于很多天花板能力问题的先天不足导致了君和臣干了很多互相挤眉弄眼携手造假的事,最著名的就是后面真宗胡拉烂扯的带头“造天书”,当然这个咱们可以义正词严的反封建迷信说丫就是造假,但很多“祖宗之法”吧,最终都在君臣的拉手演绎下让你没法确凿的下定论,我们后面还会说到什么“太祖碑誓”,扯啥“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其实赵大和赵二这哥俩都没少杀。

宋这个朝代吧,是一个在造假的度上,拿捏的特别好的朝代。

他不会给你搞出太平天国那种天父天兄的当场扯淡,也不会给你搞出某国顶着大紫脸的残疾人运动员这种特别低劣的一眼假的事,而是君和臣互相配合的到了某个度后就互相给面子,爷们咱差不多得了啊,再胡拉烂扯就兜不住了的一种平衡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