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住建部最新国标: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为大家总结了真正实现防水与结构同寿命的“混凝土结构自防水”的三项技术要点:防水混凝土+接缝止水+裂缝自修复,今天就针对这三项技术要点,具体说说工艺做法。 “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三项技术要点 防水混凝土+接缝止水+裂缝自修复 ![]() ![]() 混凝土抗渗试验装置 依据《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55030-2022,建筑工程的地下工程基于三个防水等级,现浇混凝土最低抗渗等级分别要求:三级不得小于P6,二级和一级不得小于P8。基于通规要求,所有民用建筑地下工程均为一级防水,因此,防水混凝土最低抗渗等级P8,另据《建筑及市政工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高性能防水混凝土最低抗渗等级P12。
泵送防水混凝土塌落度宜为120~160㎜,机械搅拌时间≥2min。
防水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在依据混凝土施工规范的基础上,加强质量控制,防止质量通病。 三缝一带(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诱导缝)节点需做好防水构造措施。
施工缝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设计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接合面的接缝。对于地下工程而言,底板应尽量不设置施工缝,但是侧墙施工缝是不可避免的,施工缝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且便于施工处。 ![]() ![]()
变形缝是为了防止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产生变形而留设的构造缝,包括了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无变形明显沉降的地下工程应少设或不设变形缝,尽量采用后浇带或跳仓法等施工措施。 ![]() 变形缝应多道设防满足变形要求,在中埋式中孔型橡胶止水带的基础上,迎水面设置柔性防水卷材,背水面密封防水并设置保护层。 ![]()
后浇带是为了防止混凝土结构在环境温度(温度后浇带)、自身收缩(收缩后浇带)、不均匀沉降(沉降后浇带)等因素作用下产生裂缝,先在基础底板、墙、梁间隔一定距离留设一定宽度不浇筑、待一定时间稳定后再浇筑的混凝土带。 ![]() 后浇带应设置在机构受力较小处,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且强度等级和抗渗等级均应高于两侧混凝土,后浇带处钢筋不得断开,中部通常设置止水钢板止水带或遇水膨胀止水条,迎水面设置附加防水层。 ![]() ![]() ![]() ![]() ![]()
![]() ![]() ![]() 混凝土水化反应的凝固机理,决定了裂缝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裂缝,再高抗渗等级的防水混凝土也会失效,毕竟试验室环境下试块确定的抗渗等级,放到施工现场这个现实环境下就很难控制。 针对这一核心问题,裂缝自修复或称裂缝自愈材料应运而生,通过内掺或外涂或两者结合,可使水泥基材料二次水化,一旦混凝土产生细微裂缝,自修复材料迅速渗透进来并与水反应形成结晶体,填充裂缝实现自愈合,提升混凝土防水性和耐久性。 裂缝自愈合示意图 裂缝自修复材料,以目前市场上代表性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为例,内掺外涂又分“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和“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是以硅酸盐水泥为基体,掺入一定量的活性化学物质配制而成,溶于水可渗透至混凝土内部细微裂缝,水化反应生成针状结晶体填充密实。 内掺法使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在防水混凝土拌制过程中,作为外加剂按一定比例掺入;外涂法使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在混凝土浇筑成型后,作为防水涂层均匀涂刷在面层。 ![]() 近年来,以渗透结晶材料为代表的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材料已广泛应用,逐渐成为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体系的一个标准配制。 总结一下,“防水混凝土+接缝止水+裂缝自修复”三项技术做到位了,实际上是分别通过“裂缝控制+裂缝闭合+裂缝自愈”,让混凝土结构形成一个具有自主防水功能的封闭体系,不依赖外包防水层,从而实现“防水与结构同寿命”! 建筑业技术产品推广 |
|
来自: 道无 >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