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丨宁陵公主墓志 吉林省博物馆现藏一方北魏宁陵公主墓志。1951年入藏。墓志方形, 青灰石质, 志石完好, 无一字损泐。墓志高59.5厘米, 宽58.7厘米。失盖。正书计11行, 其中有5行20字, 其它6行5~14字不等。字径在1~2.2厘米之间, 共160字。行间有细线界格, 格为3厘米见方。 一、墓志录文 宁陵公主墓志祖显宗献文皇帝。父侍中司徒录尚书太师彭城王。夫琅耶王君。 遥源远系,肇自轩皇,维辽及巩,弈圣重光。诞姿云帷,播彩椒房,爰居爰降,玉洁兰芳。七德是履,六行唯彰,与仁何昧,祚善徒声。遐龄始茂,方春霣英,先远既卜,坟茔是营。铭旌委郁,挽绋严清,长归素垄,永别朱城。白日照照,重夜冥冥,泉门既掩,宝镜自尘。遐龄始茂,方春霣英,先远既卜,坟茔是营。铭旌委郁,挽绋严清,长归素垄,永别朱城。白日照照,重夜冥冥,泉门既掩,宝镜自尘。 永平三年(510)正月八日夜薨,时年廿二。 二、人物背景 根据宁陵公主墓志记载,宁陵公主是献文帝拓跋弘孙女,彭城王元勰之女。元勰为献文帝之子,孝文帝元宏之弟,宣武帝元恪之叔,孝庄帝元子攸之生父。陵公主卒年为永平三年(510),“永平”正是宣武帝的年号,故宁陵公主也是当时已践祚登基的宣武帝元恪的堂妹,与宣武帝从宗室血缘关系上说是较为亲近的。宁陵公主还是后来即位的孝庄帝元子攸(507—530)之姊,不过元子攸四岁之时宁陵公主已卒。案宁陵公主墓志,宁陵公主永平三年(510)卒时二十二岁,则推算其生年为太和十三年(489)。 宁陵公主墓志的志文极为简短,仅列公主之祖、父、夫三人名讳。之后接着是比起志文篇幅长很多的墓志铭文,以文学化的韵文渲染了公主简短的一生,尤其是描述公主的皇室血统与妇德风操。最后空开多列留白至几近志石左缘,刻上公主去世具体时间和享年岁数。对比一般的北魏宗室或公主墓志,宁陵公主墓志的墓主生平有效信息显得简单疏略,实际上可以说该墓志铭相当于有“铭”而无“志”,与其作为公主的身份实不相副。宁陵公主墓志上只记载了宁陵公主薨于宣武帝永平三年正月,却未镌刻宁陵公主的下葬时间及葬地,亦不符合北魏墓志刻有卒年、葬年及葬地的正常体例。 墓志记载宁陵公主“夫琅耶王君”,虽未载其名,但据《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所载,宁陵公主墓志是与王诵墓志同出于洛阳城北二十里北陈庄村东北一处大冢内,而王诵墓志载其正是“徐州琅邪临沂人”,因此宁陵公主之夫自然当为王诵。且宁陵公主墓志的最终葬地,亦是在此处王诵墓。王诵是从南齐投奔北魏的琅琊王氏著名士人王肃之侄,《王诵墓志》亦隐有因家难随叔父奔魏事。王诵到北朝后得以尚皇室公主,也说明琅琊王氏家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之高,因而虽是南来的降臣,北魏统治者仍尽力加以笼络。研究者从《魏书》分析,北魏前期公主婚配对象以拓跋鲜卑子弟和少数民族为主,后期则以与汉族通婚为主。宁陵公主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许配于来自汉族门阀世族的王诵,也反映了北魏后期公主婚姻与国家政治密切关联、促进鲜卑族与汉族融合的特点。按照《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宁陵公主墓志与其夫王诵墓志同时出土,应不存在墓志伪造的可能性。 但是由于北魏末年的政局动荡,王诵最终惨遭横祸,于尔朱荣拥立孝庄帝即位的建义元年 (528)四月发动的河阴之变中遇害。尔朱荣在河阴大肆屠杀元魏宗室人物,《北史·尔朱荣传》史臣论曰:“河阴之下,衣冠涂地。王诵墓志下葬于当年七月,仅称“以魏建义元年(528)岁在戊申四月十三日薨于洛阳,粤七月丙辰朔廿七日壬午祔葬芒阜之隈”,志文系其弟王衍所撰,很显然是讳言河阴之难,这与其他一些同样死于河阴之变的元魏宗室墓志有着同样讳饰的写法,如《元略墓志》就记载:“以大魏建义元年岁次戊申四月丙辰朔十三日戊辰薨于洛阳之北邙。 三、下葬时间探讨 如果宁陵公主死后不久即下葬入土,那么这方宁陵公主墓志的写法似乎过于简略,尤其是未刻下葬时间的问题,颇值得怀疑。实际上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方墓志很有可能并不是公主死后即葬下墓,而是宁陵公主去世多年以后改窆合祔于其夫王诵墓之时所刻,故墓志记叙从简从便,省略了诸多信息,志文甚至对公主的改葬时间都不再刻写,某种意义上亦或是对当时严酷时局的一种隐讳。王诵被杀之时,政治情况特殊,故宁陵公主墓志对献文帝庙号采用低称书写即“显宗”而非高称的“显祖”。因此,从其最大可能性来判断,这方宁陵公主墓志是与其夫王诵墓志同时下葬于洛阳邙山的同一墓中,而到近代两者又同时出土。根据其夫王诵的葬年建义元年(528)七月来看,宁陵公主应是在其去世18年后迁其遗体,随夫合祔一处。 王诵夫妇合葬墓的附近区域,还发现一方墓志,志题称“王诵妻元氏”,志文称元氏名“贵妃”。王诵妻元贵妃墓志 1919 年出于洛阳城北二十里北陈庄村东一处小冢,距离王诵与宁陵公主合葬大墓数十步,可知元贵妃未与王诵合葬,是属于同兆不同穴之制,而非元贵妃死后殡于其夫王诵墓。据元贵妃墓志的记载,其“祖高宗文成皇帝,父侍中太尉安丰圉王(猛)”,元贵妃下葬于丁酉年(案干支推算为熙平二年,517)八月,葬地在河阴之西北山。可见元贵妃亦为元魏宗室,与宁陵公主一样都是以宗室女的身份婚配王诵,更体现了南来汉人大族成员琅琊王诵在北魏政治与社会中的地位。元贵妃与宁陵公主同岁生,其卒年晚于公主七年,而其夫王诵之死更晚,推测宁陵公主当为王诵初配,元贵妃是王诵的继室。宁陵公主、元贵妃同为王诵之妻,且均死于夫君之前,但原配宁陵公主很可能骸骨迁来与夫合葬,而继室元贵妃只能葬于其夫与宁陵公主合葬大墓附近数十步远的一方小墓中。也就是说,元贵妃并未在她去世 11年后像宁陵公主一样与其夫王诵死后合葬一处。虽然元贵妃论辈分比宁陵公主、宣武帝要高一辈,相当于再从姑姑的角色,但她出自高宗文成帝后裔,距当朝皇帝宣武帝的血缘关系较之宁陵公主更显疏远,并无公主的身份。可能由于元贵妃是在宁陵公主之后嫁给王诵为继室,宗室身份亦不如公主显贵,所以死后没有得到与夫合葬的待遇,仅在同一处琅琊王氏家族的兆域中更早侍葬于其夫一旁的不同墓室中。 宁陵公主之生母身份值得作一探讨。案宁陵公主墓志推算,宁陵公主生年为太和十三年(489)。但出土北魏墓志中有彭城王元勰之妃李媛华墓志,志文记载其“亡父讳冲,司空清渊文穆公”。李媛华出身名门,为陇西士族、北魏重臣李冲之女。案其墓志记载,李媛华卒于正光五年(524)正月,卒时四十二岁,则推算其生年为太和七年(483)。故宁陵公主出生之年,李媛华刚满七岁,显然彭城王元勰之女宁陵公主并非元勰之妃李媛华所生,宁陵公主生母史籍未载。则宁陵公主生母的年纪颇大于李媛华,其嫁于元勰并诞下宁陵公主,显然在元勰娶李媛华之前多年。但李媛华在卒后七个月的“其年秋八月六日甲申合葬武宣王陵”,当是以元勰之正妃身份合葬于彭城武宣王元勰之陵墓,故并非研究者所认为的元勰之继室。《彭城武宣王妃李(媛华)氏墓志铭》记载:李氏“子子讷,字令言,今彭城郡王。……子子攸,字彦达,今中书侍郎武城县开国公。子子正,字休度,今霸城县开国公。”并育有二女楚华、季望。可知李媛华为后来即位的孝庄帝元子攸的生母,故宁陵公主实际上是孝庄帝同父异母之姊。但考之史籍,宁陵公主之父元勰在迎娶李冲之女李媛华之前,应曾纳有妻室。《魏书·咸阳王传》载孝文帝对其六个弟弟之前所娶女子身份地位不高表示相当不满,并专门下诏为六弟择聘高门大族之女:“于是,王国舍人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元)禧取任城王隶户为之,深为高祖所责。诏曰:'夫婚姻之义,曩叶攸崇,求贤择偶,绵代斯慎,故刚柔著于《易经》,《鹊巢》载于《诗》典,所以重夫妇之道,美尸鸠之德,作配君子,流芳后昆者也。然则婚者,合二姓之好,结他族之亲,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必敬慎重正而后亲之。夫妇既亲,然后父子君臣、礼义忠孝,于斯备矣。太祖龙飞九五,始稽远则,而拨乱创业,日昃不暇。至于诸王娉合之仪,宗室婚姻之戒,或得贤淑,或乖好逑。自兹以后,其风渐缺,皆人乏窈窕,族非百两,拟匹卑滥,舅氏轻微,违典滞俗,深用为叹。以皇子茂年,宜简令正,前者所纳,可为妾媵。将以此年为六弟娉室。长弟咸阳王禧可娉故颍川太守陇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可娉故中散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陵王羽可娉骠骑谘议参军荥阳郑平城女,次弟颍川王雍可娉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勰可娉廷尉卿陇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详可娉吏部郎中荥阳郑懿女。’”《北史·献文六王传》亦略记此事。这也与李媛华墓志中“帝宗仰其风流,素族倾其盛轨”的记述相符。据此,则孝文帝之弟始平王元勰在聘娶李冲之女李媛华之前,应有所纳的女子,即为宁陵公主之生母,由于其身份卑微,故其名史籍无载,且依孝文帝诏令而被改降为妾媵。故究其生母的地位来说,宁陵公主的身份并不能算太尊贵,其墓志志文行文草略,且未提及其生母及母家,亦良有其因。 宁陵公主墓志中所记载的其父元勰的称号亦值得讨论。彭城王元勰于宣武帝永平元年(508)九月被宣武帝舅父高肇逼以毒酒杀害,《魏书·彭城王传》载,“依谥法,保大定功曰'武’,善问周达曰'宣’,谥曰武宣王”。该年十一月元勰下葬时,其墓志即称“彭城武宣王墓志铭”。宁陵公主卒于永平三年(510)正月,晚于其父元勰之薨两年,宁陵公主墓志称其父称号为“彭城王”亦无问题。后元勰之子元子攸被尔朱荣拥立为帝,分别追尊其生父元勰、生母李媛华为文穆皇帝、文穆皇后。《册府元龟·帝王部·奉先二》记载:“孝庄永安二年(529)三月甲午,追尊皇考为文穆皇帝,(臣钦若等按:《后魏书》文穆皇帝即彭城王也。)庙号'肃祖’,皇妣李氏为文穆皇后。四月癸未,迁肃祖文穆皇帝及文穆皇后神主于太庙。”可见宁陵公主之夫王诵被尔朱荣屠于河阴之变中的建义元年(528),彭城王元勰到次年即孝庄帝永安二年(529)才被追尊为皇帝,故当宁陵公主随夫迁葬之时其墓志在建义元年七月重刻,志文中记载元勰封号为“彭城王”而不是“文穆皇帝”或“肃祖”,也是符合当时历史实际的。从这个时间点的判断来说,即便宁陵公主不是与王诵同一时间合葬而是时间略晚,其可能的最晚时间下限也不会晚于彭城王元勰被孝庄帝追尊为“文穆皇帝”的永安二年(529)三月,即这一合葬程序的操作时间不会超过八个月。 根据上文分析,这方宁陵公主墓志的实际镌刻和下葬时间应该就是宁陵公主与其夫王诵合葬之时,很可能正是在王诵墓志所载的葬时也就是孝庄帝即位初的建义元年(528)七月之时或之后的八个月之内,而不是她的卒年宣武帝永平三年(510)。从宁陵公主的卒年到与夫合葬之年重新刻写墓志,实际上应已过去了18年时间。 四、书法赏析 宁陵公主墓志的书法, 属魏碑体, 刊于北魏永平三年。书法瑰丽遒美, 是吉林省博物馆收藏的北魏时期墓志中较好的一方。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大略可分为两个时期:西晋为前期, 东晋南北朝为后期。这时的书法是各种书体交相发展的时期, 精美多姿的汉隶已走入穷途, 楷书逐渐发展成熟。北朝墓志数量之多前所未有, 其书法也极为精彩。志石因体积较小, 往往要求石质精细, 由于书写方便, 可发挥书法的细微特色。宋《宣和书谱》载:“汉建初有王次仲者, 始以隶字作楷法, 所谓楷法, 今之正书是也。”宁陵公主墓志的书法即是正书。正书的风格也多种多样, 有的朴拙尚存隶意, 有的雄强奇肆, 有的舒畅流利。此墓志应属舒畅流利一种。其风格与《元简墓志》、《元显俊墓志》、《常季繁墓志》、《司马显姿墓志》等为一体势, 结构稍斜, 用笔工整秀丽, 点划俯仰已纯属成熟楷法。书法娟静和美, 俊秀温雅, 大体系属方笔, 偶间亦出圆笔, 但很少。横竖起止多用方折, 与一些墓志中棱角森挺, 奇肆险峻的书风不同。 志文中有些字与通常写法不同, 如椒、洁、陨、旌、郁、严、冥等。这在当时北朝的石刻文字中较为常见。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载:“魏碑无不佳者, 虽穷乡儿女造像, 而骨血峻宕, 拙厚中皆有异态, 构字也紧密非常, 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邪。”北朝碑刻书法多姿多彩, 大体可分为雄强、秀丽两大风格, 前者以《张猛龙碑》为代表, 后者以《敬使君碑》为代表。宁陵公主墓志应属后一种, 体势清婉秀劲, 用笔侧微细巧, 书法之娟静秀美, 也应为当时之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