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至8日,国家药监局举办2024年“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主题为“药品安全 良法护航”。今年活动宣传重点为:开展“两品一械”科普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安全用药知识,在全社会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公众药品安全科学素养。 生活中,乱用药、乱投医的危害不容忽视,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应融入我们日常的用药习惯中。本期,我们邀请到七师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张静,为大家介绍安全用药相关知识。 药品区别和服用时间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 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开具的处方方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可直接在药店购买,一般可用于治疗轻微的症状,如喉咙痛、普通感冒、轻微疼痛或皮肤瘙痒等。 明确使用时间 药品处方或药品说明书上经常会出现“空腹服用、随餐服用”等关于用药时间的说明,这些服药时间究竟如何判断呢? 常见的服药时间有:空腹、饭前、饭中、饭后、睡前。 空腹:早晨起床、饭前1小时、饭后2小时或两餐之间。 饭前:用餐前半小时内。 饭时(饭中):餐前即刻/与第一口饭同时服药/吃饭中途服药。 饭后:用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 睡前:夜晚睡觉前半小时。 服药喝水有讲究 我们在吃药时多数情况下都会用水送服,其实,吃药时应该喝多少水也是有讲究的,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最佳饮水量”,只有喝对了,才能保证药效。 以下药物服药时应当多喝水: 抗菌药物:磺胺类以及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代谢产物在尿液中的溶解度低,容易在泌尿系统中形成结晶,有引起泌尿系统结石的可能性,多喝水可以预防。 抗痛风类药物:由于会促进尿酸排泄,也应当多喝水,以免尿酸在体内形成结晶无法排出。 解热镇痛类药物:感冒发烧时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等,服药后会引起人大量排汗,有可能导致水电解质失衡,这时补水十分重要,有助于防止脱水。 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阿伦膦酸钠等,有刺激上消化道黏膜的副作用,建议用满杯水送服。 有些药物的起效方式特殊,用药时要少喝水: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氢氧化铝等,通过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达到治疗效果,大量喝水反而会影响药物疗效,用药后1小时内尽量不要喝水。 部分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此类药物同样通过覆盖消化道黏膜起到治疗效果,也应当少喝水。 糖浆类止咳药:这些药物是靠黏附在咽喉部发挥作用,为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建议服用后15分钟内少喝水,避免将黏附在咽喉部位的药物冲掉。 安全用药,牢记六条 1.遵从医嘱,不自己随便选药、停药; 2.广告有误导性,不盲目听信; 3.贵的药不一定是最适合的药; 4.中药也有副作用; 5.药品说明书很重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不良反应、药品的保存方法等; 6.定期清理药箱,及时处理掉过期药品。 (本版内容由小编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