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的前几年是区划调整最为频繁的时期,今天的枣庄地区经过了历次区划调整: 1950年5月,台枣专属撤销,峄县、滕县隶属滕县专署。 
1952年山东省地图。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今枣庄分属山东省鲁中南行政区台枣专区、尼山专区,今境有峄县、滕县、白彦、临城、麓水、凫山、兰陵及枣庄行政办事处等县级建制,其中峄县、滕县分别为台枣专区、尼山专区专署驻地。 
1950年5月,山东调整行政区划,鲁中南行政区撤销,台枣专区、尼山专区合设滕县专区,今境均为滕县专区所辖,1953年滕县专区专署迁驻济宁并改称济宁专区。建国初数年间,战争时期所设白彦、临城、麓水、凫山、兰陵及枣庄行政办事处等县级建制纷纷撤销,到1959年底今枣庄市域已经恢复为东南为峄县,西北为滕县的格局,两县均为济宁专区所辖。 第一次迁移:从县升级为县级市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称之为人民委员会,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峄县人民委员会设立在千年古城峄县城的老县衙。1956年2月5日,经煤炭工业部济南煤管局批准,成立枣庄矿务局,枣庄煤矿在经过战争的摧毁后,经过近十年的排水、修复,又开始生产。临城至枣庄的铁路也开始修复,作为煤矿的驻地枣庄镇有更多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处理,所以,1958年11月21日,峄县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机关及县直单位,由峄县迁至枣庄镇。
 当时的县人民委员会机关驻地就在今天的胜利中路16号,老邮电局西的位置上,原来这是一条连接矿务局到火车站的土石路。随着矿务局恢复生产,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投入到煤矿的建设和生产中,枣庄镇变得热闹起来,这里的城市人口已经具备了当时的中等城市的水平,因此,1960年1月7日,峄县改为县级市,以政府驻地枣庄为名称更名为枣庄市,以原峄县的行政区域为枣庄市的行政区域,仍隶属于济宁专区。 1961年9月12日,枣庄市由地辖市改为省辖市,从此掀开了枣庄发展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建市之初的枣庄城区只有1.4平方公里,受长期战乱的影响,到处破败不堪,那个时候的枣庄群众中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一个岗楼一个兵,一把花生吃全城,污水遍地流,十路九不通。但是新成立的枣庄市即使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里,也要想尽办法让这座城市变得好起来,从胜利路的变迁和一幢幢涉及城市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的崭新建筑拔地而起就可以看到他们的决心和努力。在市政府东与矿务局大门南形成的十字路口建设了第一招待所、文化馆、邮电局、新华书店和百货商店,1962年秋从图书馆至火车站长约两公里,宽六米柏油路通车,这是枣庄建市以后的第一条柏油马路,取名和平街,后来改为东方红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1983年7月根据群众提议这条路改名胜利路。第二次迁移: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带领枣庄奋勇搏击
1964年,随着城市规划的实施,市区第一块街头绿地建成。这块绿地呈直角三角形,北面和东面是直线,西南面是斜线,面积约几十平方米。绿地三面有红砖砌成的十字形的花棂墙,园内周边栽有侧柏,后改栽冬青,中间栽有圆柏等植物。由于这块绿地呈三角形,因此,被称为三角花园。直到1977年枣庄市区道路拓宽,才将这个花园拆除。三角花园虽然拆除了,但这个名称却在枣庄历史和市民心中永远地保留了下来。 1965年连接峄城的解放路开始铺设柏油,解放路逐渐成为枣庄最繁华的街道之一,沿途购物中心、公园、医院云集。 1967年,枣庄市人民委员会改名为枣庄市革命委员会。
 1974年,枣庄市革委会向南搬迁到解放中路,其他的市级机关也逐渐从原来的办公地点在解放路文化路选择新的办公地点。这一次的迁移只能算是城市市区功能调整。 1976年7月12日,设立市中区,将齐村区所辖部分划归市中区。滕县于1978年划归枣庄市。1979年,枣庄市革委会根据1979年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改名为枣庄市人民政府.1983年11月齐村区改为山亭区。1989年5月,滕县改为滕州市。至此,枣庄市辖5区1市。上世纪八十年代,枣庄与煤炭相关的主导产业曾占经济结构的80%以上。上世纪90年代,枣庄市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从317万人增长至354万人。早在1978年,那时候的枣庄市委对政治中心西移薛城进行了规划。1981年上报规划,1984年山东省政府397号文批复指出:“薛城是枣庄市远期的政治科技和文化中心。枣庄市的建设中心应逐步转移到薛城区,并严格执行规划。”因市委领导班子调整没有落实规划。原规划在薛城区新建的枣庄师专奠基后又停了。1978年在薛城新建的市委党校团校已竣工,被保留下来。1990年11月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区。为了适应城市中心向西迁移的计划发生的新变化的形势,1992年春发动薛城区的党政机关和主要的企事业单位以义务劳动的形式建设了临山公园,后又集资建设了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同时上报铁道部批准了将薛城火车站改为枣庄西站。枣庄市交通局向省里争取资金建设了光明大道,以便逐步形成市中区、薛城区相连的带状城市,实现在适时枣庄政治中心西移薛城的规划。1999年1月30日枣庄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讨论审查通过了《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7月市建委委托中国城市规划院、深圳规划设计院、上海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先后编制完成了新城区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确定了枣(庄)——薛(城)中心城为核心,东西扩展、相向对接、两极膨胀的建设思路,划定了三区合一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2001年,开辟了黄河路、武夷山路,接着又开始高新区路网工程的建设,新建了黄山路、庐山路、金沙江路,整个新城路网框架形成。2002年市政府和交通局争取了九千多万资金,使光明大道扩宽为十车道。2004年6月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市直机关事业单位迁移新城。当前,枣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面摆脱了“一黑一灰”的城市形象,产业结构向“新”而行,能源结构向“绿”转变,成功闯出一条老工业基地浴火重生的“枣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