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熹微 最近看稻盛和夫的书,发现原来稻盛和夫也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 出生在普通的家庭,不算聪明,成绩常常不及格。 他考入了一般的大学,进入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 和他一起进入公司的大学生纷纷辞职了,但他留了下来。 在经济不景气的陶瓷厂,稻盛和夫并没有和其他员工一样以罢工宣泄负面情绪。 而是每天吃住在实验室,在没有知识和技术支持,又缺少经验和设备的艰苦条件下,靠着不断想、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开发出了世界领先的发明。 他研究的全新材料,不仅给快要倒闭的工厂带来了生机,还为他以后成功的人生打开了大门。 稻盛和夫认为,自认为聪明、名校毕业的学生,或背景深厚的人,并不一定能取得大的人生成就。 在他看来,通常让人们引以为傲的优势,恰恰是专注做事的障碍。 而真正聪明的人,都肯下“笨功夫”。 就像国学大师钱穆说的:“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
电影《热烈》中,陈烁出身底层,因父亲生病,家中负债累累。 他每天为还债、生存,一人打着几份工,艰苦度日。 与富二代凯文相比,尽管他们同为街舞爱好者,但一个生活饱经风霜,一个日子平坦顺畅。 追梦的路上,两人展开了不同的旅程。 陈烁参加“惊叹号”海选,虽实力出众,但因为没有人脉和资源,错失了名额,而凯文却带资进组,抢占了名额。 面对不公,陈烁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铆足劲,玩命练舞三年,终于盼来一个给凯文当替身陪练的机会。 即使替身陪练不能上台比赛,陈烁依然抓住一切机会努力练习。 然而,陈烁遭凯文嫉妒,被赶出了舞团。 失去了教练的指导,他就捧着手机自学,一遍遍地练习动作,练到满意为止。 ![]() 终于,陈烁凭借一以贯之的苦练,取得了全国街舞大赛的第一名,跳出了自己人生的“惊叹号”。 而拥有优越条件的凯文,成了陈烁的手下败将,屈居第二。 有句话这样讲:“那些等待爆发的时刻,叫沉淀。” 诚然,再破碎不堪的生活,只要能沉下心来,用汗水填满一切不满,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陈烁的成功,不因他的舞蹈天赋有多高,也不因他有多幸运,而是因为他足够用功。 凯文的失败,不是他不够优秀,而是优越的一切,阻碍了他努力的步伐。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所谓的幸运,背后都是“笨功夫”在支撑。 生命因肯下“笨功夫”而厚积,人生因肯下“笨功夫”而薄发。 “笨功夫”是日复一日的能力增量,是让人生因沉淀而更富有力量; 是在迷茫时慢慢积累能量,在焦虑时踏实耕耘; 是用最质朴的力量,积累你人生的增量,而你想要的,终将奔赴而来。 ![]()
稻盛和夫一直认为,企业中能升迁的,大多是头脑敏捷,做事眼疾手快的“聪明人”,不承想现实情况却是相反的。 厂里有一位工友,稻盛和夫一直认为他是个“笨”人。 这位工友在人群中毫不起眼,反应迟钝,行事缓慢,每天都做着枯燥的工作。 20年后,当稻盛和夫再次见到这位工友,却发现这个工人已经当上了事业部长。 更让人惊奇的是,他的言谈举止中,处处透露出很有见识、很具人格魅力的领导能力。 原来,这位不被看好的工友,20年如一日,一心一意地精进工作,一步一步积累了成就。 这件事让稻盛和夫感叹道:最终能抓住机遇,取得成就的,往往是那些看起来“很笨”的人。 很多时候,看似不通情理、头脑迟钝的人,总是能不知疲倦地在某一领域内孜孜以求。 因为他们懂得沉淀的力量,能将“平凡”变为“非凡”。 而自认为聪明的人,总喜欢寻求捷径,不屑于积蓄能力,却在机遇来临时白白丧失。 正如作家李筱懿说的:“不走所谓的捷径,也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他们的聪明,不过是坚持不懈地、认真地做好必要的功夫,直到有一天积累的功力可以一览众山小。” 开挂的人生,从来没有什么捷径,不过是常下“笨功夫”,通过日积月累,让自己拥有吸引机遇、把握机遇的能力。 而机遇,也只会在你有准备时,才能带给你丰厚的回报。 能把握住机遇的人,无非是不言放弃地沉淀,将别人做不到的事做到极致。 不肯下“笨功夫”,再好的机遇,你也抓不住。 工作中,总想快速掌握技能,就只能学到皮毛,难有成绩; 生活中,总想走便捷的路,少些奋斗,就难有成就。 真正聪明的人,总是常下“笨功夫”,获得更多机遇增量。
《一句顶一万句》中写道:“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叫聪明。” 生活中,总有些人期冀用一些“聪明”的方式,少走一些弯路,少出一些力气,去获取最大的收益。 殊不知,这样往往背道而驰,甚至给自己的未来埋下隐患。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中,谢晓夏跟谢师傅学非遗手工艺手雕。 手艺初见成效,他便按捺不住想挣钱的心思,想要出去闯一片天地。 慢慢地,手雕也不认真做了,原来一两天能雕好的小手雕,现在三四天雕不完。 后来,谢晓夏干脆在网友的怂恿下,准备进城创业,却被网友欺骗,损失了3万元积蓄。 最后不得不流落街头,靠摆摊度日。 经历这番波折后,谢晓夏想起师父曾教导他:人要多沉下心学点技术,有了真本事傍身,未来才能有所成就。 在大城市的这番经历,也让他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真正价值。 后来,谢晓夏毅然回到家乡,开始静心学习手雕,下苦功夫练习,终于找到了新的生活出路。 财富也随着他的踏实付出悄然而来。 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过一句话:“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谁跑得快就能行。那些看得长远、懂得慢慢来的人,才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诚然,很多事情,急于求成反而容易失败,唯有慢下来沉潜,才能呈现更好的结果。 想要知识渊博,唯有伏案阅读,点滴积累;想要身材健美,唯有持续暴汗,管住口欲。 不要高估一时的兴起,也不要低估长期的沉潜,世间之事,大都需要下“笨功夫”,才能实现人生增量。 而今日积蓄的增量,将是你明日雄起的基石。 莫言说了这么一段话: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 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 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 确实,当自己还没有足够出众,足够成功,我们需要用岁月积攒实力,以“笨功夫”创造神奇。 试着做到以下几点,获取人生增量。 1、做事保持空杯状态 人无志会废,志太满会败,最好的状态是时刻保持空杯状态。 每天读一些书,可以开阔知识面;开发多项兴趣,增加生活的乐趣;掌握一项技能,给自己多一个选择。 人只有保持不断求索的精神,才会像海绵一样,孜孜不断地吸纳新的事物。 2、不紧不慢,日拱一卒 曾看过一个公式: 每天进步0.01,一年就是(1+0.01)的365次方,等于37.8; 每天退步0.01,一年就是(1-0.01)的965次方,等于0.99. 这两个结果,相差一千多倍。 日拱一卒,可以从量变实现质变,长期的坚持,可以很大地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3、打磨自己的底层能力 肯下“笨”功夫,需要专注和毅力,需要深耕细作自己的底层能力。 尝试在一个领域内创造无可替代的价值,努力让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高手,才是一个人能最夯实的底气。 作家刘震云说:“大师都是很笨的人。只有很笨的人才肯下苦功,才会坚持不懈登上顶峰,才会十年磨一剑,一剑号江湖。” 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为了实现人生增量而下“笨功夫”的人。 肯下“笨功夫”,能力增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常下“笨功夫”,机遇增量,才能在不确定中抓住机会翻身。 只要积累了足够的人生增量,那么不管当下如何困难,未来如何不定,我们都能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迎难而上。 点个在看,愿当下苦心耕耘的你,能收获一个硕果累累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