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首七律被明代胡应麟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杜甫,被称为“诗圣”,生于712年,字子美。他的一生可谓坎坷多舛,青年时期怀才不遇,中年虽曾短暂仕途得意,但随着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的仕途和人生遭遇了严重打击。 战乱、流离、贫困和疾病成为他晚年挥之不去的阴影。然而,正是这些艰难的境遇,成就了杜甫诗歌的深沉与广博。 他不仅记录了个人的苦楚,更承载了家国的忧愁与命运,这一点在他的名作《登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作于杜甫晚年,时值唐代后期,国势衰落,战乱频发,民生困苦。杜甫此时身患重病,流落于四川夔州,孤独、无助。 面对风急天高、万里萧瑟的秋景,他登上夔州白帝城附近的高台,心情沉重,心境如苍茫天地一般辽阔而凄凉。 社会动荡不安,个人命运的漂泊,种种艰辛让他写下了这首感慨深沉的诗篇。 正如《滕王阁序》所言:“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杜甫也在这片秋风萧瑟的高台上,感慨人生如寄,命途多艰。 2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的开头,杜甫用简洁有力的词句勾勒了一幅苍茫辽阔的秋景:风急,天高,猿啸哀。风的急促,天的高远,加上猿猴凄厉的哀鸣,整个场景透出一股孤寂感。 猿猴的哀鸣,仿佛在为杜甫的心境作注脚——一种难以排遣的悲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清澈的水边、白色的沙滩、飞回的鸟儿,这一幅景象虽然静谧美好,却也是寂寥的。鸟儿在空中盘旋,但没有归处,这种无所依靠的感觉与杜甫当时的漂泊心境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古人常言“雁过无痕”,此时此景中的杜甫,或许也有一丝“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无奈。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接下来,杜甫继续描绘秋日景象:无边无际的落叶在风中萧萧飘落,而长江的水却滚滚向前,永不停息。 这一景一物,动静结合,给人强烈的对比感:落叶的萧条,象征着生命的衰落,而长江的滚滚不尽,则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 杜甫在此处的对比透露出对时光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滚滚而去,人生在落叶飘零中走向尽头。 3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里,杜甫从景物转入自我感怀。漂泊万里,独自登高,秋天本就是容易引发悲伤的季节,而杜甫却常常是一个漂泊的客旅。 杜甫在一生中多次辗转流离,身心饱受折磨。病痛缠身、壮志难酬,他独自一人站在高台上,面对的是无尽的苍茫天地,内心的孤独感更加沉重。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生活的艰难,使得他的鬓发早已如霜般白发斑斑。繁霜鬓头的杜甫已经是暮年,他曾以酒来浇愁,但现在连这点消遣都不得不放弃。 因为贫病交加,他甚至连一杯浊酒都无法继续享受。 这一句写出了他极度落魄和绝望的状态:不仅是身体的病痛,连精神上的慰藉都无处寻觅,真可谓穷途末路。 同是以酒抒情,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亦是感慨万千,然而杜甫的无奈更显深沉和彻底。 4 《登高》中,杜甫的个人境遇与诗中的秋景、江水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他的鬓发虽如霜,但长江却依然滚滚而来,人生虽短暂,但自然却永恒不息。 正如苏东坡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杜甫以他的一生在诗中走过,这首诗成了他对命运的反思与感悟。 然而,这首诗并不只是悲苦情绪的宣泄。它在展现诗人个体痛苦的同时,也描绘了低层百姓对抗命运时的勇气和毅力。 这正是为什么《登高》被誉为“七律之冠”的原因。 七律讲究对仗、用字精准、情感深刻,而杜甫在这首诗中不仅做到了这些,还将个人的悲愁与大自然的无尽力量融合在了一起,使得整个诗篇格局宏大,情感真挚。 END 若是喜欢,就点个赞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