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一句话: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释义: 曾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陆地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战争中不会被伤害。 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地。 这段表达的是,“善摄生者”之所以不被犀牛、老虎、士兵伤害,是因为他根本不去有犀牛、老虎、士兵的地方。 同理,人想要避开烂事,就要“远离”一切烂事,不要与烂事纠缠。 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是因为被2个思维困住了: 1、我修行不够 一听到“修行”这个词,很多人由于被鸡汤洗脑,把它理解为修心。 修心不仅很难,还很容易误入歧途。 很多人修“如如不动”、“心无所住”,稍有不留意,就成了“麻木不仁”、“灭绝种性”的机器人。 因为心的主观性太强,容易陷入极端。 一万个人,对于同一件事,就有一万种感受和想法。 哲学家说,人们所谓的思考和反省,只不过在思考和反省自己的偏见。 当你说“我从客观上认为……”,开头第一句就已陷入了主观,这个客观的标准不是自己定的就是别人定的。 而修道却不难,只需顺其自然。 没有主观与客观之分,不会用“心”去看待事物。 道指向哪,我就去哪,不会有那么多内心戏。 深山有老虎,就不去深山,不会有侥幸的“心”或自以为是的“心”。 这个人合不来,就不去合,不会有我修行不够的“心”或自我否定的“心”。 很多人自以为的修行实则内耗,当你认为在包容别人过错时,“过错”的情绪就已植入到你的心里,却浑然不知。 这种“包容”久了,就会崩溃。 当你认为我只是从容面对呀,那就没有包容一说。你以后也不要有委屈、不被理解的负面情绪。 但有多少人嘴上说包容,心里都快抑郁了,还不知道什么原因。 真正修行的人,只会与同道中人同行。 一声“道友”足已说明,你不在大道上,我们便不是友。 孟子说的“道之所在,虽万千人吾往矣”,告诉我们: 符合道的,哪怕无数人否定,也会前往。 世人大多都被欲望蒙蔽,众生才会皆苦。愿意遵循道,能逍遥自在的人非常少。 所以老子的道德经,通篇都在讲这个朴素的真理: 道若朴,多言数穷,致虚极,守静笃…… 纯粹自然一点,心里不要有太多想法。 当你有一颗想要修什么的心时,就是执念和欲望,脱离了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是,别妄想别妄求,惟道是从。 2、我要改变他 想要改变别人,是最大的欲望。 并非说人不能改变,而是他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已经种下了“因”,这个因需要他自己来悟、改。 你强行灌输大道理给他,不是他发自内心认同的,他也听不进去。 即便他要“痛改前非”,强迫自己去听,不是自己领会的,也做不到知行合一。 就像我多年养成了喝啤酒的习惯,我也听过不少专家说喝酒的危害有多大,也看过喝酒喝死人的…… 知道危害很大,但每天依旧当水喝,直到痛风一个星期下不了床,不需要戒就自动不喝了。 喝啤酒的习惯是如此,贪婪呢?嫉妒呢?见不得别人好呢?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呢? 一个成年人是无法被任何人改变的,除非在他还没有种下因的幼小时期。 孟母三迁就是这么由来的,连幼小时期的孟子,智慧的孟母都不相信自己能战胜环境和经历,所以才有了三迁。 但很多人却逆天道而行,我一定要改变他!你能不痛苦吗? 哪怕面对自己的爱人也不要改变他,否则你们的关系会越来越僵,他的问题也会更大。 比如老公烟瘾很大,你非要让他戒烟,他背地里会买更贵的,甚至出轨来弥补他认为的“缺失感”。 不改变他的做法是,控制财政,控制好每个月买烟的金额。 想抽就让他抽,他不抽烟也会搞别的,别把他逼上“黄赌毒”了…… 讲实话,一个男人有抽烟、喝酒、钓鱼的习惯,要比黄赌毒、出轨,不知强多少倍了,知足吧。 容忍别人的过错,是居高临下的伪包容。 真正的包容是没有包容,是对方这样很正常,没有错。 当我们不被以上2个思维困住,只顺应道,不改变别人的因果,还会有什么烂事? 除了天灾人祸之类的意外事件,人生所有的烂事,都是你对烂事的执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