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辉煌了700年的士族门阀,为什么随着唐朝一起灭亡?

 司敬雪书院 2024-09-14 发布于河北

众所周知,科举考试是古代帝王选官的重要方式,起源于隋朝,而在隋朝之前,政府为了选拔人才采取过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各种制度,并因此催生了一股政治力量——士族门阀。

士族门阀集团起源于东汉时期,影响中国数百年之久,最终却随着唐朝一起湮没于历史,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士族门阀集团的兴起

1、察举制、征辟制选拔人才

说起士族门阀这四个字不少人都会想到一部奇书,就是《三国演义》。书中提到袁绍时说:“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没错,袁绍就是出自东汉末年的士族门阀之一的汝南袁氏。也正是背靠这棵大树,袁绍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地位,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更是被推举为盟主。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对于袁绍的地位并没有一味的胡吹,正史《三国志》中也有记载“自安以下四世三公位,由是事倾天下”。

可见在当时门阀士族集团已经兴起,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东汉时期的人才选举制度。

但是社会主要流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由地方官员在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寻找人才,然后向上级推荐,经过上级考核之后分派官职。后者是由皇帝下旨或者官府与公卿大臣下令招揽人才。

无论是察举制还是征辟制说白了都是需要有能人推荐的。那些出身显贵官宦们自然会推荐自己的家族成员或者是自己的门生来做官,以此来稳固自己与家族在朝中的位置,渐渐便会形成实力庞大的名门望族。

这些名门望族之间又会互相通婚,使得势力更加稳固,这样即便是改朝换代也难以影响他们的地位。

袁绍的父祖皆是东汉时期的高官,汝南袁氏历经多年经营,更是提拔了大量的门生,到了袁绍这一代才有了“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说法。

2、九品中正制的创建

魏晋时期,曹丕为稳固政权采取了一个新的选拔人才的方式那就是九品中正制。由政府推举品评人才的官员大中正,再由大中正产生小中正。大小中正产生之后将当地的人才分为九等进行登记、审核后上报朝廷,挑选合适的人才。

九品中正制过程繁琐,而且强调唯才是举。目的是为了从寒门当中选拔人才,平衡寒门与士族门阀之间的矛盾。

但这项制度存在极大的弊端,那就是是需要由人来推荐才能进行,于是很快便被门阀氏族们所操控,成为了他们为族人、门生们谋取官位的手段。而那些与豪门望族丝毫没有联系的寒门子弟即便是满腹才学也很难被启用。

所以《晋书·刘毅传》中记载九品中正制实行后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种并不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竟然前后持续使用了几百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集团迎来了巅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中描述的王与谢就是东晋的两大门阀王氏与谢氏。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都来自于王氏家族。

而东晋时期的大才女谢道韫就是来自谢氏家族。后来谢道韫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这就是两大士族门阀通过婚姻来强强联合最好体现。

二、士族门阀集团拥有顽强的生命力

1、士族门阀集团遭遇打压却依旧顽强

士族门阀集团虽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但也不可避免地随着历史的发展走起了下坡路。首先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战争不断,政权变更频繁,这对于士族门阀集团的打击也是很大的。

那些野蛮的军阀在征战之时并未将当地的士族门阀放在眼中,该杀的杀,该俘虏的就俘虏。侯景之乱时南方诸多士族门阀的成员都曾被俘虏北上。

而且士族门阀的强大也使得当时的统治者感受到了危机,纷纷使用各种手段打击士族门阀的势力,东晋的王敦之乱、桓温之乱等都是皇帝与门阀之间政治斗争的结果。

另外,士族门阀内部的争斗以及腐败也使得他们走向衰败的道路。各大士族门阀之间也有门第高低之分,等级制度很是严格,想要实现阶级跨越是很难的,这自然会导致很多人不满。

东晋时期的大将刘牢之便是出身较低的士族,他曾经依靠过出身于高等士族门阀的王恭,却因为王恭没有兑现对自己的承诺而心生不满,最终联合皇族司马氏对付王恭,使得王恭身死,琅琊王氏也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另外出身于士族门阀的子弟仅仅凭借着良好的出身便可以做官享受荣华富贵,这使得他们开始不思进取,不学无术,许多门阀子弟文不能治国安邦,武不能拉弓射箭,真可谓是无用之人。一个家族若无有才能的后人支撑,再显赫也会走下坡路。

不过老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在南北朝后期士族门阀集团受到了极大的打压,但到了隋唐时期,门阀士族集团依旧强大,随着朝代的更迭,旧的门阀士族集团覆灭,新的门阀士族集团又会应运而生。隋唐时期的关陇贵族集团就是典型的代表。

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来自关陇贵族集团,也是在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下他才得以成功建立隋朝。而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同样是来自关陇集团中的陇西李氏。可以说隋唐两个朝代的建立都得到了士族门阀势力的支持。

另外来自山东的崔、卢两大士族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唐朝时期多出宰相。崔、卢、郑、王、李这五个大的士族是唐朝时期最主要的士族门阀集团。影响力大到连唐太宗都不敢轻易动他们。

他甚至让自己的接班人唐高宗李治迎娶了王氏集团的女儿做未来的大唐皇后,就是后来被武则天迫害死的王皇后。

2、科举制度的诞生

无论在哪个朝代,统治者都视士族门阀为心腹大患,欲除之而后快,而这个契机就出现在隋朝,当时新的选官制度应运而生,成为了皇帝削弱门阀的一把利器。

隋朝寿命很短,取代它的唐朝延续着科举制度并且发扬光大,唐朝的皇帝意识到士族门阀势力对于君权的产生了威胁,所以在打击士族门阀势力的同时,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大量非士族门阀集团出身的人来做官。

武则天在位时期更是提拔了一大批出身低微的官员为自己所用,她甚至开创了武举人这样选拔制度,为军队挑选优秀的人才。

因为武则天并非出身于当时势力庞大的关陇集团,又是女帝,自然会遭到士族门阀集团的轻视。所以相比于那些来自士族门阀集团的人来说,武则天更愿意提拔那些平民子弟。

不过科举制度对于门阀士族集团的打压效果并不是很大,因为这些士族门阀集团掌握着大量好的资源,相比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有钱有地位,可以为族内的子弟们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拥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科举考试之中自然占有更大的优势。

《唐摭言·卷一》中曾记载唐太宗看到科举考中的新科进士高兴的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可谁都知道,这些新科进士当中平民出身的真的寥寥无几。而唐朝时期的宰相们,更是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士族门阀集团。

三、唐末藩镇割据导致士族门阀集团彻底消亡

1、唐末战乱,士族门阀惨遭屠戮

门阀制度最终毁灭是在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开始走向衰落,藩镇割据使得中央集权越来越弱,大量藩镇节度使手中都握有兵权,而这些藩镇军阀大多出身平民,鲜少是来自于士族门阀。而在那样一个城头遍竖大王旗的时代,士族门阀集团没有藩镇兵权势必不能保全自己。

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巢起义,黄巢便是平民出身,本来想要靠科举鲤鱼跃龙门,结果没什么身份背景也没有良好教育资源的他屡屡考试都落榜,一气之下便造反了。

这样的人对于出身高贵的门阀士族有着刻骨的仇恨,所以在起义期间,黄巢对于士族门阀集团进行了血腥的屠杀,而没有任何兵权的士族门阀集团毫无反手之力只能任由黄巢起义军的宰割。

黄巢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唐朝还是灭亡在藩镇割据之下了,公元907年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灭掉了唐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后梁政权。朱温也不是来自于士族门阀集团,而是因为镇压黄巢起义立下功劳得以发家,他对于那些兴盛了几百年的士族门阀集团更没有什么好感。

朱温起兵时不仅对于唐朝皇室来了个大清洗,被屠杀的士族门阀成员也不在少数,就在唐朝末年频繁的动乱当中,辉煌了七百多年的门阀士族集团彻底走向没落。

2、门阀士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到了宋朝时期,因为科举制度的完善,真正使得大量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走上了仕途,甚至很多寒门出身的子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之后可以做到宰相这样高官。

在士族门阀集团兴盛的东晋时期是“王与马共天下”但到了宋朝却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影响了中国封建王朝几百年的士族门阀制度终于彻底淹没的历史浪潮当中,一去不复返了。

参考资料:

1、《三国志》

2、《资治通鉴》

3、《晋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