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明道,是深入理解商业运行的根本规律。在古代商业中,陶朱公范蠡便是明道的典范。范蠡深知商业循环之道,他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在干旱时,他预见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水灾,于是储备船只;而在水灾时,他又预见旱灾的可能,储备车辆相关的物资。这是对商业供需关系和经济周期规律深刻洞察的结果。 【2】 求法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求法,就是寻找适合商业发展的方法与策略。 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堪称求法的高手。他以“奇货可居”之法,将异人推上秦王之位,从而为自己的商业发展谋求了巨大的政治资本。从商业角度看,他精准地判断出异人这一特殊“商品”的潜在价值,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运作方法,包括投资、包装、人脉搭建等,最终实现了巨大的商业回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术者,器之所用也。”优术要求在商业活动中不断提升各种技巧。 古代的能工巧匠们以精湛的技艺在商业中崭露头角。如蜀地的织锦工匠,他们不断优化织锦技术,使得蜀锦色彩斑斓、质地精美。“锦官城外柏森森”,蜀锦在当时不仅是皇室贵族喜爱的用品,而且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这些织锦工匠对丝线的选材、图案的设计、织造的工艺等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这就是优术在产品制作方面的体现。 【4】 用器 “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在商业中,器可以是物质资源、技术工具等。 在古代航海贸易中,船只是最重要的“器”。郑和下西洋,他率领的庞大船队就是当时先进的商业工具。这些船只结构坚固、载重量大,能够远航至非洲等地。郑和团队善用这些船只,装载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换回海外的香料、宝石等珍稀物品。同时,航海技术如罗盘的应用也是重要的“器”,它为船队的远航提供了方向指引,使得远距离的商业航海成为可能。 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也是商业发展中的重要“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书籍的商业流通变得更加广泛。书商们利用这一技术优势,大量印刷和发行各类书籍,从经典著作到实用手册,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从而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相关商业的繁荣。 【5】 取势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取势要求商人敏锐地感知并顺应商业发展的趋势。 在古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沿线的商人顺应这一贸易大势而获得巨大发展。西域的商人带着当地的特产如香料、珠宝等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地区,而中原的商人则将丝绸、茶叶等运往西域。这一贸易通道的形成是一种商业大势,顺应这种大势的商人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财富的增长。 唐宋时期,商业繁荣,城市兴起。一些商人敏锐地察觉到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消费趋势变化。他们放弃传统的农村集市贸易模式,在城市中开设店铺,经营各种生活用品、奢侈品等。同时,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文化教育需求增加,一些商人又开始涉足文具、书籍等与文化教育相关的商业领域,这都是取势的表现,顺应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商业潮流变化。 【6】 造场 “场者,气之所聚,运之所至。”造场是在商业中营造一种独特的气场和氛围。 古代的集市就是一种典型的商业场。每逢集市日,各地的商贩云集,人们在集市上不仅是为了买卖商品,也是一种社交活动。一些集市会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商品种类进行分区,如专门的牲畜区、手工制品区等。同时,集市上还有各种表演活动,如杂耍、戏曲等,这些都营造出一种热闹、繁荣的商业氛围。 古代的茶楼酒肆也是造场的范例。茶楼以其清幽的环境、精美的茶具和多样的茶品吸引顾客。店家会精心布置茶楼的内部装饰,挂起名人字画,摆放雅致的盆景,营造出一种高雅的文化氛围。酒肆则以豪爽的风格为主,店内热闹非凡,酒保热情招呼,加上独特的酒文化,吸引了众多酒客。这些不同风格的商业场所通过营造独特的氛围,吸引了不同需求的顾客。 【7】 安魂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安魂就是在商业中坚守核心的价值观和信念。 古代徽商以“贾而好儒”为安魂之道。徽商在商业活动中秉持儒家的道德观念,讲究诚信经营、以义取利。他们虽然逐利,但不会为了利益而违背道德底线。在商业往来中,徽商注重信誉,按时履约,对于商品的质量严格把关。即使在面临困难和诱惑时,也坚守“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理念,这种灵魂信念使得徽商在明清时期成为商业界的重要力量,并且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同仁堂自创立以来,始终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信念。这一信念是同仁堂的商业之魂,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同仁堂都严格按照这一标准炮制药品。这种对质量和诚信的坚守,让同仁堂历经数百年而不衰,成为中药行业的翘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