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02:“亡国奴”是什么样?-《靖康稗史笺证》

 昵称14934981 2024-09-16 发布于辽宁

《靖康稗史笺证》 (宋)确庵 耐庵 编,崔文印 笺证,中华书局2010版,胶装。

图片

元传奇《幽闺记》中写道“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同为元代的张养浩也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发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慨。那么今天我们将会介绍一本较为沉重的书——《靖康稗(bài)史笺(jiān)证》。

《靖康稗史笺证》是关于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前后一系列事件亲历者记述的汇编,为研究靖康之变的前后与宋朝宗室北俘后的遭遇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中华书局在刊印时,由北大古典文献学毕业的崔文印先生做了“笺证”(本文末有关于古籍注释种类和书籍选择的简单介绍)。其中包括了《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瓮中人语》、《开封府状》、《南征录汇》、《青宫译语》、《呻吟语》和《宋俘记》这七种作品。编者确庵、耐庵,具体每种书的作者与这两位编者的名字学术界还未有定论,这里就不做细述了。

历史进入公元12世纪,在今天中国的北方,中原的宋朝与契丹人所建立的辽、党项人所建立的西夏战战和和已经一百多年,公元1114年,中国东北的女真人在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掀起了抗辽战争,公元1115年建国号金。为了收复自五代起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北宋与新建立的金在公元1120年订立了“海上之盟”:宋金两国同时对辽发起进攻,战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其他辽国的土地归金。而在灭掉辽国后,公元1125年,金国撕毁了“海上之盟”,举兵南下,并在公元1126年阴历2月——宋靖康元年,包围了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但在宋朝主战派的李纲、种师道的带领下,宋军守住了汴梁,眼看北宋援军纷纷到来即将反包围金军,双方议和,金军暂时北撤。这时,北宋朝廷内的主和派觉得“和议已定”纷纷打压排斥主战派——李纲外放、种师道也气愤病死。公元1126年阴历8月金军再次南下,十五万金军再次包围了宋京汴梁,宋军城内原有禁军加上第一次围城中到来的地方勤王军二三十万此时已被主和派大臣分散各地,城内只有七、八万宋军。宋徽宗与宋钦宗匆忙求和,刮民财、掳民女、甚至将宋朝王族妻女送与金军,但仍被金军攻破城防,最终裹挟着俘获与掳掠来的宋朝王族、百姓十余万人北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
图片
按照时间顺序,《靖康稗史笺证》中的首篇是《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其主要记叙的是在公元1125年,宋金两国基本灭辽之后,宋朝为祝贺金太宗即位而派出使节,对沿途的记闻。该书除了对我们今天研究当时东北史地、女真民俗有极大的价值外,书中还提到当宋使回程中见到金人“已转粮发兵,接迹而来,移驻南边,而汉儿亦累累详言其将入寇。”而作者却因“前此御笔指挥,敢妄言边事者流三千里,罚钱三千贯,由是无敢言者。”一边是金人厉兵秣马即将南下,另一边北宋政府却禁止官员讨论任何可能的宋金战争与防御对策。昏庸的君王、低效而无力的政府,这也正是靖康之变会发生的重要原因。

《靖康稗史笺证》中《瓮中人语》、《南征录汇》和《开封府状》这三篇则主要记述的是汴梁城破始末的著作。《瓮中人语》是从城内宋人角度的记述,《南征录汇》则是从城外金人角度的记载,这两篇作品正好可以用作相互比对与印证,以此还原汴梁围城前后的残酷历史场景——“烈女张氏、陆氏、曹氏抗二太子意,刺以铁竿,肆帐前,流血三日。初七日,王妃、帝姬入寨,太子指以为鉴,人人乞命。命福金帝姬抚慰之,令施膏沐,易后宫舞衣入帐侍宴。”被掳掠来的宋女不愿屈从金人,便被穿刺在了铁竿上,随后送来的宋朝王室的王妃、公主们见到此景,只能在忧惧屈辱中为金人跳舞陪酒。相较亲历者主观感强烈的描述,《开封府状》则是开封府将金人索要的宋朝宗族名册与双方往来公文的客观记载呈现出来。通过冰冷公文中所记载的一个个鲜活名字与其最终的结局来描绘靖康二年城破后上至王公帝姬,下到普通百姓那不忍想象的悲惨结局。“和福帝姬十二岁……令福帝姬十岁……华福帝姬九岁……庆福帝姬七岁……纯福帝姬四岁……六年八月入洗衣院。”所谓洗衣院一般可以等同为古代的官妓营。第二次围城中,为使金人退兵,北宋朝廷承诺送给金人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刮尽汴梁城中民财仍不够,就用女人抵债,“选纳妃嫔八十三人,王妃二十四人,帝姬、公主二十二人,人准金一千锭,得金一十三万四千锭,内帝妃五人倍益。嫔御九十八人,王妾二十八人,宗姬五十二人,御女七十八人,近支宗姬一百九十五人,人准金五百锭,得金二十二万五千五百锭。族姬一千二百四十一人,人准金二百锭,得金二十四万八千二百锭。宫女四百七十九人,采女六百单四人,宗妇二千单九十一人,人准银五百锭,得银一百五十八万七千锭。族妇二千单七人,歌女一千三百十四人,人准银二百锭,得银六十六万四千二百锭。贵戚、官民女三千三百十九人,人准银一百锭,得银三十三万一千九百锭。都准金六十万单七千七百锭,银二百五十八万三千一百锭。”男人间的战争最终演变为女性的灾难。
图片

《靖康稗史笺证》的最后三种则是《青宫译语》、《呻吟语》和《宋俘记》。其主要记载的是金人掳掠着宋朝宗室、百官、百姓北归途中与北归后的情况。结合之前《瓮中人语》、《南征录汇》和《开封府状》所载的城破前后的记述,连着看下来更会深感到“亡国奴”这三个字下的可怕与悲惨。“建炎四年,粘罕驱所掠宋人至夏国易马,以十易一。又卖高丽、蒙古为奴,人二金。”十个被掳掠的宋人换西夏一匹马,卖到高丽、蒙古的宋人奴隶只需要二两金。“天会时掠致宋国男妇不下二十万,能执工艺自食力者颇足自存。富戚子弟降为奴隶,执炊牧马,皆非所长,无日不撄鞭挞。不及五年,十不存一。妇女分入大家,不顾名节,犹有生理;分给谋克以下,十人九娼,名节既丧,身命亦亡。邻居铁工,以八金买娼妇,实为亲王女孙、相国侄妇、进士夫人。甫出乐户,即登鬼录,余都相若。”王公贵族都逃不脱为人奴仆、卖身娼妇的命运,更不要说普通百姓,“屋已毁,院中倒埋男妇二十余人,未尽腐。”“屋庐俱烬,尸骸腐朽,白骨累累。”读中国古代史书的残酷性就在于它用文言文的寥寥数语就详尽了时人所遭受的无尽苦难。

我还记得高中时偶然读到了关于记载明末清初扬州屠城细节记载的《扬州十日记》的震撼与触动。当然,屠城与掳掠奴役被征服者,这在中国与世界古代史上都是一种常态:不论是蒙古征服欧亚大陆中为摧残对方抵抗意志的屠城,还是为解决作为不安定因素且会造成巨大后勤压力的对战俘屠杀、坑杀,亦或者是为解决军队给养与奖励的大规模劫掠与残杀平民。古今中外,这都是常态。直到在中国近代,终于有了一支军人,他们所过之处不再拆屋扒房,鸡飞狗跳,还会帮当地百姓干活治病,进城以后没有屠杀和劫掠,甚至没有征占民房,而是露宿街头。这可能也正是为什么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还需重读类似于《靖康稗史笺证》这种书的意义吧。珍惜当下,保卫我们与全人类得之不易的和平与文明。
 
图片

最后,我们再讲下大家在阅读古籍时经常会见到的几种注释方式。古代学者在阅读当时的经、史、子、集等文献时,会进行书籍的版本鉴定(可以理解为从一本书的众多版本中去找寻其最原始版本)、校勘(用多个版本的书来对照底本书籍中有无内容或字句上的差异)、注释(对当时读起来就比较晦涩亦或包含典故的书籍内容加以注释)、辨伪(确定一本书的作者、年代与内容是否真实)和辑佚(从现存的文献中整理出已经失传的文献作品内容)等,因此就形成了古代所谓“传、注、训、诂、解、笺、述、说、章句、音义、疏”等不同的注释方法。

而到了今天,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和教育的普及,今人再阅读古籍,不外乎两种目的:其一是学术性的研究需要,那么就需要保留古籍中历史上学者们的注释,并对过去的注释加以一定今天的注释,刊印出来的书籍则主要是竖排繁体。其二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先介绍背景知识、再加以现代汉语的详注甚至全译,刊印出来的书籍则主要是横排简体的。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后一种详注甚至全译的横排简体古籍就可以阅读了,但是如果是想要进行学术研究与讨论的话还是需要前一种学术性整理后的竖排繁体古籍。比如,同样是中华书局所出版的《史记》,普通的读者阅读“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版或“中华国学文库”版就够了,而学术研究就需要赫赫有名的“中华书局25史小绿本”竖排繁体的版本了。当然,不要有阅读竖排繁体版的就比横排简体版的高级这样的刻板偏见,毕竟所有的书籍只有读过且有了思考和启发后才是有价值的。选择合适自己的版本,才是打开阅读世界大门的重要基础,如果大家以后在书籍的版本选择上有问题的话,欢迎大家留言。

图片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版

图片

“中华国学文库”版

图片

竖排繁体25史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