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新春 说到淮西,很多人会想到明代朱元璋麾下大名鼎鼎的淮西勋贵。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纂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考证,最早的淮西是隋唐以前今皖北、豫东淮河北岸一带俗称。而我们要说的“淮西”,是唐朝淮南西道节度使的简称,也称淮西节度使或淮西镇,有时也叫申光蔡节度使或淮宁军节度使、彰义军节度使,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割据一方、较有影响的藩镇势力。 一 淮西节度使始设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十二月,初领义阳(申州,治今信阳)、弋阳(光州,治今潢川)、颍川(许州,治今许昌)、荥阳(郑州,治今郑州管城)、汝南(豫州,治今汝南)五郡,治所在颍川郡(今许昌市区),是为了阻挡安史叛军南下江淮、图扼“有窥江左之心”的永王李璘而设立的,首任节度使是在平定安史之乱以善打硬仗而著称的人称“来嚼铁”的来瑱。因为是临时设置,加上战争态势的不确定性,淮西节度使划领州数目与实际控制范围并不相符,所领州郡也不断变化。 乾元元年(758年),淮西节度使徙治郑州(今郑州管城),领申、光、郑、陈、颍、亳六州,原属许州、豫州、汝州则别置豫许汝节度使,治豫州(今汝南县城)。唐代豫州天宝元年(742年)~乾元元年(758年)为汝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宝应元年(762年)改称豫州,宝应元年唐代宗李豫继位,讳改蔡州,直到元朝至元三十年(1293年)改称汝宁府。《旧唐书》记载其领有汝阳、朗山、遂平、郾城、上蔡、新蔡、褒信、新息、平舆、西平、真阳十一县。 淮西节度使在乾元二年(759年)废又复立,徙治寿州(治今安徽寿县),领申、光、寿、安、沔、蕲、黄七州。上元二年(761年),徙治安州(治今湖北安陆),一度管辖徐、泗、汴、宋、曹、郑、陈、亳、颍、申、光、寿、安、沔、蕲、黄十六州,号称河南淮西十六州节度使。但多数学者认为这所谓淮西十六州只是字面上的,是唐肃宗剥夺来瑱大权明升暗降的手段。 淮西节度使领州与实际控制范围相统一,并移镇蔡州,是在淮西第四任节度使李忠臣时期。宝应元年(762年)春,第三任淮西节度使王仲升在申州(今信阳市)被叛军史朝义部将谢钦让擒获。七月,朝廷拜李忠臣太常卿同正兼御史中丞、淮西十一州节义,不久加安州刺史衔,镇领蔡州。由于他忙于平叛,虽然在大历五年(770年)又加了蔡州刺史衔,但并没有驻镇蔡州。直到大历八年(773年)废蔡汝节度使入淮西,淮西节度使才正式徙治蔡州。大历十一年(776年),李忠臣平定汴宋留后李灵曜叛乱,夺得汴州,被朝廷加封为汴州刺史、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西平郡王,他又将淮西节度使徙治汴州(治今开封)。直到大历十四年(779年)他被部将李希烈驱逐,淮西节度使治才又迁回蔡州。此后,直到817年李愬雪夜入蔡州,最后一任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被擒获。三十多年里,节度使治一直驻镇蔡州。 古人使用指南针会用左东右西定位,所以唐代“淮西”也称“淮右”。如德宗《诛李希烈原宥淮西将吏诏》有“久镇淮右,素推忠义”,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有“淮右残孽,尚守巢窟”,柳宗元《献平淮夷雅表一首》有“克翦淮右,而《大雅》不作”,皆以“淮右”指代“淮西”。 二 淮西节度使最终稳定在申、光、蔡三州是因为李希烈。此前的四位淮西节度使来瑱、鲁炅、王仲升、李忠臣除李忠臣领有且移镇蔡州外,由于战乱原因,其他三位事实上并没有实际领过和驻镇过蔡州。 李忠臣原名董秦,是幽州蓟县(今天津市蓟州区)人。他的曾祖董文昱曾任棣州刺史,祖、父也都出仕为官。董秦少年时在幽州从军,先后在节度使薛楚玉、张守珪、安禄山帐下效力,累功至折冲郎将、将军同正、平卢军先锋使。因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屡立战功,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唐肃宗赐其名姓曰李忠臣。 李忠臣虽然最后因卷入朱泚之乱晚节不保,被视为大唐叛臣,但整体来说对唐朝还算忠义。李忠臣为人贪婪残暴,喜好女色,加之纵容亲近残暴专横,引起士卒愤恨。大历十四年(779年)三月,他的养子李希烈利用这种情绪,举兵将其驱逐;五月,德宗即位,为了稳定政权和拉拢李希烈,加封李希烈御史大夫、淮西节度使;九月,赐淮西节度使号淮宁军,不久更号申光蔡节度使,明确其具体管辖范围,驻镇蔡州。 李希烈继任淮西节度使后,根据朝廷要求归还汴州,退镇蔡州。据武强《唐淮西节度使相关问题考论》考证,当时淮西节度使领还有寿、隋、安、陈、唐、申、光、蔡、汝、许十州,控制着唐朝江汉运路。但德宗对李希烈印象不错,认为他比较忠诚,削藩时并没有将淮西考虑在内,反而对李希烈大加重用。建中二年(781年)发生魏博田悦、淄青李纳、山南东道梁崇义、成德李惟岳“四镇之乱”,德宗进李希烈南平郡王,加汉南、汉北兵马招讨使,督诸道兵讨伐梁崇义。建中三年(782年)七月,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之子李纳因为继任父爵与唐廷发生冲突,德宗命李希烈兼平卢、淄青、兖郓、登莱、齐州节度使,讨李纳,这也导致李希烈越做越大。眼见羽翼渐丰,李希烈的野心也逐渐暴露。同年十二月,他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联合“河朔三镇”中的幽州朱滔、成德王武俊、魏博田悦及淄青李纳等起兵反唐,并引发了致使德宗逃离长安的泾原节度使朱泚(朱滔兄)之乱,酿成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又一次生存危机。 兴元元年(784年)正月,德宗下诏罪己,宽宥除朱泚之外的参与反叛的节度使,田悦、王武俊、李纳相继上表请罪,归顺朝廷。但李希烈却坚持反唐,占有汴州,在此即皇帝位,国号大楚,改元武成。八月三日,派人至蔡州缢杀前来劝降的名臣颜真卿,宣示反叛决心。其间,李希烈北进河南,南下江淮,相继占有汝州、邓州、郑州、汴州、滑州、陈州、蕲州、黄州等地,并与唐军在宁陵激战。最终唐军获胜,成功收复陈州、汴州、郑州、滑州、安州,迫使李希烈退居蔡州,辖区逐步被压缩在申、光、蔡三州既定范围内。虽然他出兵袭扰襄、邓,但已是强弩之末。贞元二年(786年)四月初二,被其妾窦桂娘和牙将陈仙奇毒死,这次淮西之乱得以平息。陈仙奇被任命为淮西节度使,窦桂娘的事迹后来也被《列女传》收录。据说,汝南县城的娘娘巷就因窦桂娘而命名。 三个月后,陈仙奇被李希烈亲信、淮西兵马使吴少诚杀害。为稳定局势,七月二十二日,德宗任命唐宗室、虔王李谅为申、光、隋、蔡节度大使,以吴少诚为淮西留后,全称申光蔡等州节度观察兵马留后,蔡州进入“三吴”割据时代。 三 吴少诚割据淮西,不听朝命,在贞元十五年因为扩大疆土而出兵攻掠临颍县、包围许州,与朝廷发生冲突,被削夺官爵。但在第二年冬十月,双方握手言和,吴少诚退归蔡州,朝廷也恢复了他的官爵。 与他的前任李忠臣、李希烈等平卢胡人“每对阵杀人,流血盈前,而言笑饮馔自若”不同,吴少诚是以“父勋授一子官”而“释褐王府户曹”的,也曾与朝廷使者卢群“唱和诗赋”,还算比较规矩。新旧《唐书》都认为,他勤俭无私,擅长一方治理,曾兴“司、洧等水工役”,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虽然不服朝廷,但也再没反叛,让淮西军民过上了一段相对祥和、安宁的日子,淮西三州人口与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淮西任上,他历德、顺、宪三朝,皆被礼遇。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顺宗加封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和元年(806年),唐宪宗迁其检校司空。到元和四年(809年)十一月,他年六十卒,朝廷为他废朝三日,赠司徒。 吴少诚与朝廷对抗,分裂割据,原要子承父业,没想到尸骨未寒,部将吴少阳就杀了他的儿子吴元庆,自己当上了淮西节度使留后。 吴少诚、吴少阳二人没有血缘关系。吴少诚是幽州潞县(今北京通州区潞城镇)人,吴少阳是沧州清池(今河北省沧州市)人。吴少阳与吴少诚的父亲、魏博节度都虞候吴翔交好,善于出谋划策。吴少诚当上淮西节度使后,把他从魏博军中挖了过来,辅助自己,为其改了军籍。为掩人耳目,对外称是自己的堂弟。 吴少阳杀死吴少诚的儿子上位,朝廷只给了他淮西节度使留后的职位,没有成为节度使,这让他很不满意。此时的淮西四周都归顺了朝廷,他势单力薄,便利用汝南的广野大泽牧养军马,壮大军事实力,同时还拉拢地方豪族,如朗山袁滋家族,巩固统治基础,谋求机会。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在位仅仅四年,他就在元和九年(814年)闰八月病死了。 他的儿子吴元济,秘不发丧,对外称他的父亲有病,自领军务。当时,唐宪宗先后取得对夏绥银杨惠琳、西川刘辟、镇海李锜、魏博田季安的削藩胜利,势头正劲,全国割据不臣的藩镇只剩成德、淄青、淮西三镇,自然不会答应。于是决定先礼后兵,先是追赠吴少阳为尚书右仆射,以示恩宠,再派工部员外郎李君何前往蔡州吊唁。吴元济不仅不迎接朝廷特使,还发兵四出,屠舞阳,焚叶县,掠鲁山、襄城,搞得人心惶惶,给朝廷出兵落下口实。元和九年(814年)九月丁亥,唐宪宗下旨,派内常侍知省事崔潭峻监军,令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忠武军都知兵马使李光颜、寿州团练使李文通、河阳节度使乌重胤等率军讨伐淮西,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淮西削藩。所以拖了四年,不是唐朝军队不行,而是当时是节度使出兵、朝廷出饷,参战官兵在前线由朝廷养着,有吃有喝,乐得清闲,希望这种与淮西相安无事的战争越久越好。如此一来,朝廷扛不住了,继不继续削藩的争论尘嚣之上。直到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主张强势对抗藩镇的宰相武元衡、副宰相裴度被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派出的刺客刺杀造成一死一伤,朝廷才形成共识,一致削藩。 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二十九日,朝廷任命宰相裴度为彰义军节度使及申、光、蔡州观察使,兼任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行使元帅职权,巡抚诸军。八月二十七日,裴度到达郾城淮西前线督战;十月十五日,李愬长驱直入,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十一月一日,吴元济在长安被斩首,割据三十多年的淮西终于复归唐王朝统治之下。 平定淮西后,虽然不少人认为淮西三州中“申光褊小,唯有蔡州”,但元和十三年(818年)五月,唐宪宗还是将申州割隶鄂岳、光州割隶淮南、蔡州割隶忠武军(陈许节度使),彻底废除了淮西节度使。之后,淮西之名一直沿用。在五代十国的割据中,淮西势力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存在,演绎出属于自己的杀伐决断和家国情仇,蔡州和淮西成了秦观《汝阳祖氏先茔芝记》说的“王泽不流,民氓无知。父以弄兵诏子,兄以杀人诲弟”的“盗贼之薮”。 宋代淮西是淮南西路的简称,也称淮西路,辖有庐、蕲、和、舒、濠、光、黄七州和六安、无为两军,在淮河中游以南地区,南宋则逐步向江淮之间偏西地区发展。元朝设淮西道宣慰司,治庐州,是朱元璋起家的地方。大德三年(1299年),随着淮西道宣慰司废罢,淮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唐代淮西和蔡州却因为李愬雪夜入蔡州的经典奇袭而被人们记住和提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