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1630—1696)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15。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
生平经历1: 早年求学:屈大均生于 1630 年 10 月 10 日,儿时随入赘邵家的父亲居住在南海县西场(即今广州荔湾区西场)。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13 岁能文,14 岁善诗,才学出众。早年受业于陈邦彦门下,深受其思想的熏陶。 参与抗清:1646 年清军陷广州,1648 年,屈大均参加其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的反清斗争,但同年失败。此后,他为避免清廷的迫害,入寺庙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将居所命名为 “死庵”,以示誓死不臣服清廷之意。其间,他以化缘为名奔走各地积极参与反清活动,并曾遣人送情报给抗清名将郑成功,欲引导郑的舟师沿海路进攻南京。 游历四方:1656 年,屈大均以化缘为名云游四海,奔走吴越、幽燕、齐鲁、荆楚、秦晋大地,北游关中、山西,入会稽至南京谒明孝陵,又上北京,登景山寻得崇祯死所哭拜,与顾炎武、李因笃、朱彝尊等交往。还东出山海关,留意山川险阻,暗图复业。 晚年活动:1673 年,平西王吴三桂以蓄发复衣冠为号揭竿反清,屈大均赴桂参与其事,被委为广西按察司副司监督孙延龄军。但因洞悉吴三桂借反清之名而行争霸割据之实的用心,他托病辞职返回广东。此后,他停止反清活动,移志于对广东文献、方物、掌故的收集编纂。
文学成就: 诗歌方面:他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 “岭南三大家”,且为 “岭南三大家” 之首,有 “广东徐霞客” 的美称。其诗既具有忧国忧民的侠骨,又不失情真意切的柔情。抗清复明、弘扬民族气节始终是他诗文的主旋律,如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壬戌清明作》)等诗句,慷慨激越,饱含着壮志未申的不尽情意。他的诗气魄雄放、笔力遒劲,富于瑰奇的想象,王瑛《岭南三大家诗序》评为:“如万壑奔涛,一泻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蛟龙神怪,非若平湖浅水,止有鱼鳖。” 著作方面:著有《广东文集》《广东文选》《广东新语》《皇明四朝成仁录》等。其中《广东新语》是他的传世之作,全书共二十八卷,内容包括广东的天文地理、经济风物、人物风俗等方方面面,是一部有关广东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史料价值甚高。
后世影响:屈大均的著作在雍正、乾隆两朝曾多次被禁毁,但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对近代的岭南诗风有着较大的影响,其史学著作《皇明四朝成仁录》也成为研究南明史的重要资料。屈大均墓位于广东省番禺市新造镇思贤村宝珠岗麓,有屈大均墓、八泉亭、思贤亭等纪念建筑物。吾居番禺南村近二十载,新造思贤村近在咫尺却不知大诗人之故居,择日定去瞻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