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日签 || 教育三人谈:AI如何促进教育的变革创新•教师如何适应新技术变革?2024.9.18

 陈昱行思录 2024-09-18 发布于安徽
受《教育三人谈》邀请,下午4:00我参加了一个线上论坛直播。

AI如何促进教育的变革创新?这个主题有点大,今天我主要围绕“教师如何适应新技术变革”这个话题来谈。


除了前言和结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在新时代面对新技术变革教师如何应对,也就是我的三个主要观点:以开放的姿态主动迎接,以应用的姿态全面实践,以研究的姿态寻求突破。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放眼世界,动荡与冲突不断,危机与机遇并存。与我们关系比较密切的有中美博弈,其激烈或惨烈程度可能超出你我的想象,真的是此消彼长、你死我活!九月份正是非常微妙非常关键性的一个节点。

大国博弈,高科技是焦点,当今世界,新技术日新月异,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在很短的时间内,人工智能迅速崛起,并很快渗透影响到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并迅速迭代升级;今年2月,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发布的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再次刷新我们的认知!我们看一下ChatGPT的迭代时间线,可以再次感受这种来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震撼。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近期比较火的一个短视频,叫科技与人文:坚韧的和谐,马斯克实现了太空与地面多空间交汇的一场音乐会,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撼,更是启迪和享受。

在咱们教育领域,围绕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的话题、认知,各种观点也不断涌现,并且显现出一些矛盾。

其一,是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激进与落后并存,有的地方教育已经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程度非常高,各种技术手段像VR或虚拟3D技术、编程、语音识别等等都有应用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云计算、大数据支撑下的智慧地图、智慧手环、智慧课堂也不断推陈出新,全方位地颠覆了传统教育的备课、课堂、作业等方方面面。但是与此同时,有的地方(应该是更大范围的地方),教育信息化举步维艰,可能设备装上了,但是只是低水平的应用,比如只是把班班通设备当作PPT课件播放器,把课堂由人灌变成机灌,并不能真正体现和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和作用,仍然处于落后状态。

其二,广大教育者的认知也存在分歧,有人大声呼吁教育要实现数字化,也有人深深地怀念小黑板。而且这两种人都有各自的道理。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就是持后一种审慎态度的教育人,疫情前大概2018、2019年,佐藤先生参加中国教博会的一个论坛,我有幸在现场,他直言中国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大班额问题,而不是教室里信息技术设备配置问题,那时候日本在这一块非常保守和严格控制;今年9月8日,佐藤学先生又在中国参加了一个论坛,他再次指出说日本疫情后小学生人手一台平板,他为此感到担忧,说这不是好事。怀念小黑板的唐校长和担忧小学生用平板的佐藤学,其实本意并不是反对教育信息化,而是反对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已经或可能出现的有悖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一些不好的应用。值得我们警惕和审慎对待。

其三,具体到教学评实践,目前还广泛存在着一线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高需求与实际教育信息化的低水平服务之间的矛盾。举一个我自身的例子,上学期我在上“长方体的体积”这个内容时,就想利用智慧课堂技术,设计一个学生在平板上用小立方体自主拼组长方体的活动,就这么个活动,在技术层面搞不定,这里遇到一个技术上的难题,需要用到多数量的小立方体,在拼组过程中无法解决相互遮盖问题。这个难题,不但我搞不定,我周围的一流高手们也搞不定,连科大讯飞研发团队也搞不定。最后只好放弃。

那,讲了这么多,面对现实,未来已来,我们教师如何选择和应对呢?


我给出的建议很明确。首先,以开放的姿态主动迎接。因为无论如何,我们面临的事实是,新技术正在以吹腐拉朽之势改变着世界、新技术在重新定义人类的未来。作为教师,面对教育信息技术,如果持裹足观望、甚至消极抵制的态度,只会令结果更糟糕,我们不能陷入这种被动,而应该以开放的、主动的姿态积极迎接,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不以谁的主观意志为标准。

这里说的开放、主动,意味着:教师要认识新技术,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技术,研究新技术,乃至发展新技术……

其次,以应用的姿态全面实践。讲到新技术的教学应用,就不得不提两个注意点。

第一,新技术的特点要与教学的需求相适应。这里要警惕的是为了技术而技术,有的教学需要学生静下来深度思考或发挥想象力,就不宜搞声光电营造的动画场面或细节呈现,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想。技术要发挥其优势在合适的地方恰当地使用,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课堂利用VR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比如数学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直观模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

第二,教学的困境与新技术的突围相适应。比如,教学评价历来是教学难题,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存在不够客观、不够及时、不够全面等问题,很难适应既要面向学生全体、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个性需求、因材施教……现在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就能够较好解决,能够给每位学生相对比较全面精准的数字画像,也能够实现对课堂的精准分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即时精准反馈与分析,诸如此类,使得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因材施教等可以比较轻松地实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技术变革教学,新技术不仅解决教学的已有问题,还开拓了教学的崭新领域、引发教学的新生问题……

最后,以研究的姿态寻求突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新技术教学应用的研发途径,主要是在技术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与学校教师的深度合作下完成的。从技术支持角度来说,以技术公司为主,他们针对学校教学应用,因需而发;从技术的应用角度来看,则以学校教师为主,他们紧贴教学一线,因用而需。两者密切合作,就能够推动新技术教学应用的不断进步。

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一线教师团队应全面深度参与新技术的教学应用,教学的技术研发不能完全依赖技术公司,不能等待他们开发出来我们用就好了。这个问题就相当于学校的设计与建设,不能完全交给施工方,学校需要尽早参与到整个设计布局与施工细节中去,才能确保教学适用性。

学校教师的参与,包括从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各环节,从情境创设、实验模拟、互动交流、评价数据、AI助学、直观演示等多方面深入研究……

这里有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我们既要重视高精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比如VR全景体验式仿真模拟等;更要高度重视普适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比如学生作业批改的智能化,这项技术亟待普及,一旦普及,就可以把广大教师从相对繁重低效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一方面更加轻松全面精准地把握学情、实施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备课、学生交流中去,有利于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好了,现在让我们做个小结,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矛盾凸显,面对已来的未来,我们该如何做出选择?其实,答案已经非常明显,那就是,我们要突破自我,迎接和拥抱变化,唯有改变,才有未来!

回顾今天我的分享,针对教师如何适应新技术变革这个话题,我和各位置身于当下的现实与面临的挑战之中,提出以开放姿态主动迎接、以应用姿态全面实践、以研究姿态寻求突破三个观点和建议,就有关问题与各位分享了个人的思考。以上就是我今天要谈的全部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咱们可以有更深入的交流。好的,亲爱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AI正在促进教育的变革创新,让我们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共创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以下蓝色文字摘自《光明社教育家》公号活动直播推文:

当下,“人工智能+教育”不断改变着学校运行的模式和方法,形成支持人的全面发展的学校新样态,为教育变革创新注入了强劲动能。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认定一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包括19个教育领域特色基地,研究智能时代各种教育场景下智能治理机制;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将智能教育纳入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催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人工智能如何促进教育的变革创新?本次《教育三人谈》邀请了数位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