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指南】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

 付肾爱上阿托品 2024-09-19 发布于广西

本文来源:

《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专家组.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26):3207-3219.




  乌司他丁由健康人新鲜尿液提取,具有抑制多种蛋白水解酶、稳定溶酶体膜、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调控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

乌司他丁近年来应用范围


休克

脓毒症



重症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多种急性中毒

重症中暑



重度烧伤

严重创伤



心搏骤停者

  目前,虽然在不同专业学/协会制订的关于上述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诊治指南/专家共识中均推荐应用乌司他丁,但关于其适应证选择、规范应用、用法用量等方面的推荐意见仍存在不同观点,且缺乏针对该药临床合理应用的整体推荐意见。因此,《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专家组组织、制订了《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本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乌司他丁治疗常见急危重症提供参考。


01

本专家共识制定方法

图片

  本专家共识采用共识会议法制定,具体如下:由《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急诊医学、重症医学、临床药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专家组,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中确定病种,随后围绕乌司他丁在该病中的临床应用这一关键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指南、专家共识等,通过3次线上讨论会及多轮函审等方式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定稿。定稿后,《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专家组成员采用Likert scale法对所有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进行在线投票,1分为强烈不推荐,2分为不推荐,3分为考虑推荐,4分为推荐,5分为强烈推荐,以投票专家评分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评分。本专家共识结构见图1。



图片

  本专家共识文献检索策略: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ce Library、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12-31。



02

乌司他丁的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

图片
  1.乌司他丁的作用机制
  乌司他丁是一种尿胰蛋白酶抑制剂,也是人体天然存在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由两个串联的Kunitz结构域组成基本骨架,而该结构域具有广谱抑酶作用。乌司他丁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抑制蛋白酶;调控炎症反应;稳定溶酶体膜,减少细胞凋亡;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
  2.乌司他丁的药代动力学
  血液中的乌司他丁不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通过肾脏代谢和排泄。健康男性静脉注射乌司他丁后3h内血药浓度会直线下降,清除t1/2为40min;约24%的乌司他丁在静脉注射后6h通过尿液排泄。


03

乌司他丁在临床常见急危重症中如何应用?

图片

  1.在急性胰腺炎中如何应用乌司他丁?

  推荐意见1:针对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建议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患病1周以内)应用乌司他丁(推荐强度评分:4.5分)。

  推荐剂量:10万~20万U/次,1~3次/d,静脉滴注/静脉推注;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适当调整剂量。

  2.乌司他丁应用于休克的时机及剂量是什么?
 推荐意见2:针对休克患者,建议早期应用乌司他丁(推荐强度评分:4.1分)。
  推荐剂量:10万U/次,1~3次/d,静脉滴注/静脉推注;可根据年龄、症状适当增减剂量。

  3.乌司他丁在脓毒症中如何应用?
  推荐意见3:针对脓毒症患者,建议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乌司他丁(推荐强度评分:4.3分)。
  推荐剂量:10~30万U/次,3次/d,静脉滴注/静脉推注。

  4.重症肺炎患者如何应用乌司他丁?
  推荐意见4:针对重症肺炎患者,建议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乌司他丁(推荐强度评分:3.8分)。
  推荐剂量:20万U/次,2~3次/d,静脉滴注/静脉推注。

  5.ARDS是否可以应用乌司他丁?时机和剂量是什么?
  推荐意见5:针对ARDS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考虑应用乌司他丁(推荐强度评分:3.8分)。
  推荐剂量:20万U/次,3次/d,静脉滴注/静脉推注;可根据年龄、症状适当增减剂量。

  6.急性中毒时应用乌司他丁的研究有哪些?如何应用乌司他丁?

  6.1 急性百草枯中毒
  推荐意见6:针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考虑尽早联合应用乌司他丁(推荐强度评分:3.6分)。
  推荐剂量:20万~30万U/次,2次/d,静脉滴注/静脉推注。

  6.2 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
  推荐意见7:针对重度AOPP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考虑尽早联合应用乌司他丁(推荐强度评分:3.6分)。
  推荐剂量:10~40万U/次,3次/d,静脉滴注/静脉推注。

  6.3 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
  推荐意见8:针对重度ACOP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考虑尽早联合应用乌司他丁(推荐强度评分:3.4分)。
  推荐剂量:10~30万U/次,3次/d,静脉滴注/静脉推注。

  7.重症中暑是否可以应用乌司他丁?应用时机及剂量是什么?
  推荐意见9:针对重症中暑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考虑尽早联合应用乌司他丁(推荐强度评分:3.8分)。
  推荐剂量:10万~20万U/次,2~3次/d,静脉滴注/静脉推注。

  8.对于重度烧伤患者,乌司他丁的应用时机及剂量是什么?
  推荐意见10:针对重度烧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考虑尽早联合应用乌司他丁(推荐强度评分:3.8分)。
  推荐剂量:10~60万U/次,2~4次/d,静脉滴注/静脉推注;可根据年龄、症状适当调整剂量。

  9.严重创伤是否可以应用乌司他丁?
  推荐意见11:针对严重创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考虑尽早联合应用乌司他丁(推荐强度评分:3.6分)。
  推荐剂量:10~30万U/次,2~3次/d,静脉滴注/静脉推注。

  10.心搏骤停可以应用乌司他丁吗?应用时机及剂量是什么?
  推荐意见12:针对心搏骤停患者,建议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尽早应用乌司他丁(推荐强度评分:3.5分)。
  推荐剂量:20万U/次,2次/d,静脉推注;可根据年龄、症状适当调整剂量。

  乌司他丁在临床常见急危重症中应用的推荐意见及推荐剂量见图2。


图片



04

乌司他丁的安全性和常见不良反应

图片

  有研究发现,大剂量应用乌司他丁可能导致腹泻,但受试者均可耐受且可自行缓解。CHEN等进行的乌司他丁耐受性试验发现,42例患者中仅8例次出现短暂、轻微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注射部位疼痛、白细胞计数减少等),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退出事件。此外,临床实践中还发现应用乌司他丁患者偶可见白细胞计数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肝功能异常(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等)、过敏症状,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注射部位偶见疼痛、红、瘙痒、皮疹等。对于应用乌司他丁的患者,如发生过敏性休克、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则应判定为重大不良反应,建议及时终止给药并进行积极对症处理。



05

小结与展望

图片

  由于乌司他丁可抑制多种蛋白酶活性、调控炎症反应,因此其可以作为急性胰腺炎、休克、脓毒症、重症肺炎、ARDS、多种急性中毒、重症中暑、重度烧伤、严重创伤及心搏骤停等多种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治疗药物。然而,乌司他丁在上述病症中的具体作用是基于其单药作用还是与其他治疗协同所致尚不明确,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针对乌司他丁在各类急危重症中的作用机制及不同剂量乌司他丁的应用效果,也有必要开展多中心、前瞻性RCT以明确其在不同病症、病症不同阶段的合理用药方案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执笔人:牛泽群,宏欣,王立明,潘龙飞

执笔人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

《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蔡文伟(浙江省人民医院),曾红科(广东省人民医院),陈晓辉(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玉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崇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杜俊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范传波(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方邦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封启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龚平(深圳市人民医院),何小军(《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洪玉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黄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蒋龙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李培武(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李文放(上海长征医院),梁腾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国辉(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鹿飞飞(《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辑部),路晓光(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马青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马岳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毛恩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穆叶赛·尼加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潘龙飞(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潘曙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潘新亭(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裴俏(《中国急救医学》编辑部),裴红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钱克俭(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秦历杰(河南省人民医院),宋振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童智慧〔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谢苗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邢吉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徐平(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姚咏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詹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斌(青海省人民医院),张国强(中日友好医院),张抗怀(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斯龙(《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张新超(北),赵会民(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朱华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朱继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朱建军(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上下滑动阅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