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专家组.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26):3207-3219. 乌司他丁近年来应用范围 休克 脓毒症 重症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多种急性中毒 重症中暑 重度烧伤 严重创伤 心搏骤停者 目前,虽然在不同专业学/协会制订的关于上述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诊治指南/专家共识中均推荐应用乌司他丁,但关于其适应证选择、规范应用、用法用量等方面的推荐意见仍存在不同观点,且缺乏针对该药临床合理应用的整体推荐意见。因此,《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专家组组织、制订了《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本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乌司他丁治疗常见急危重症提供参考。 01 本专家共识制定方法 ![]() 本专家共识采用共识会议法制定,具体如下:由《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急诊医学、重症医学、临床药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专家组,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中确定病种,随后围绕乌司他丁在该病中的临床应用这一关键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指南、专家共识等,通过3次线上讨论会及多轮函审等方式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定稿。定稿后,《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专家组成员采用Likert scale法对所有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进行在线投票,1分为强烈不推荐,2分为不推荐,3分为考虑推荐,4分为推荐,5分为强烈推荐,以投票专家评分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评分。本专家共识结构见图1。 本专家共识文献检索策略: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ce Library、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12-31。 02 乌司他丁的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 ![]() 03 乌司他丁在临床常见急危重症中如何应用? ![]() 1.在急性胰腺炎中如何应用乌司他丁? 推荐意见1:针对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建议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患病1周以内)应用乌司他丁(推荐强度评分:4.5分)。 推荐剂量:10万~20万U/次,1~3次/d,静脉滴注/静脉推注;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适当调整剂量。 04 乌司他丁的安全性和常见不良反应 ![]() 有研究发现,大剂量应用乌司他丁可能导致腹泻,但受试者均可耐受且可自行缓解。CHEN等进行的乌司他丁耐受性试验发现,42例患者中仅8例次出现短暂、轻微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注射部位疼痛、白细胞计数减少等),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退出事件。此外,临床实践中还发现应用乌司他丁患者偶可见白细胞计数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肝功能异常(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等)、过敏症状,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注射部位偶见疼痛、红、瘙痒、皮疹等。对于应用乌司他丁的患者,如发生过敏性休克、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则应判定为重大不良反应,建议及时终止给药并进行积极对症处理。 05 小结与展望 ![]() 由于乌司他丁可抑制多种蛋白酶活性、调控炎症反应,因此其可以作为急性胰腺炎、休克、脓毒症、重症肺炎、ARDS、多种急性中毒、重症中暑、重度烧伤、严重创伤及心搏骤停等多种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治疗药物。然而,乌司他丁在上述病症中的具体作用是基于其单药作用还是与其他治疗协同所致尚不明确,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针对乌司他丁在各类急危重症中的作用机制及不同剂量乌司他丁的应用效果,也有必要开展多中心、前瞻性RCT以明确其在不同病症、病症不同阶段的合理用药方案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执笔人:牛泽群,宏欣,王立明,潘龙飞 执笔人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 《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蔡文伟(浙江省人民医院),曾红科(广东省人民医院),陈晓辉(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玉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崇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杜俊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范传波(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方邦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封启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龚平(深圳市人民医院),何小军(《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洪玉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黄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蒋龙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李培武(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李文放(上海长征医院),梁腾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国辉(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鹿飞飞(《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辑部),路晓光(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马青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马岳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毛恩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穆叶赛·尼加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潘龙飞(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潘曙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潘新亭(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裴俏(《中国急救医学》编辑部),裴红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钱克俭(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秦历杰(河南省人民医院),宋振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童智慧〔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谢苗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邢吉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徐平(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姚咏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詹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斌(青海省人民医院),张国强(中日友好医院),张抗怀(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斯龙(《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张新超(北),赵会民(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朱华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朱继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朱建军(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上下滑动阅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