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密陀僧 有“狐臭小克星”和“皮肤专家”的美誉。别名“没多僧、金炉底、银炉底”,其对于皮肤病、烧烫伤有奇效!

 新用户9362OW5Z 2024-09-20 发布于北京
密陀僧
学  名:拉丁文Lithargyrum,英文名Lithargite;一种含氧化铅的固体催干剂,入油起促进干燥作用。
别  名:没多僧、炉底、金炉底、银炉底、淡银、银池、金陀僧等。
来  源:天然的矿产密陀僧不多,含量都是很低,橘黄色片状、土块状及粉末态,主要成分为氧化铅,大多都夹含在铅矿中铅氧化形成。
图片
成  分:主要含氧化铅PbO;还含砂石、金属铅Pb,二氧化铅PbO₂;尚含少量铜、铁、铋、铝、钙、锑、硅等元素。
矿物形态
方铅矿主要是结晶体结构、偶尔会出现炭结构、水晶结构,因矿体形成地层不同各异。
多数为铅灰色,具有强金属光泽,晶体多为立方体形式,有时为八面体与立方体的结合态。
结合体大部分呈现粒状、致密块状,介于冲积岩和沉积岩之间,几乎和闪锌矿共生。
图片
方铅矿如果暴露在地面,极易受风化作用,形成铅矾和白铅矿。方铅矿的化学成分是硫化铅,其含铅量高达86%。
药材性状
多为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金黄色或黄色,偶见有黄绿色,具蜡样光泽或镶嵌着金属光泽状态。或研磨精细处理成散粉状
制作成块状药材时,药材多为表面粗糙,层层堆叠,厚度不同,块体质脆,易断,断层石材纹理比较明显,药材无任何气味。
图片
相关典籍
密陀僧据史料记载最早是在唐代初期,从中东波斯帝国传入我国的,并被发现药用价值。
最早是宋朝时期编撰的《图经本草》记载了中国自制密陀僧的详细工艺。
“今岭南、闽中银铅冶处亦有之,是银铅脚。其初采矿时,银铜相杂,先以铅同煎炼,银随铅出。”
“又采山木叶烧灰,开地作炉,填灰其中,谓之灰池。置银铅于灰上,更加火大煅,铅渗灰下,银住灰上,罢火,候冷出银。”
唐朝中后期以后,密陀僧采制研用开始流行于今天的广东、四川等地,至今还仍然为炼银等工业生产所采用。
图片
在各个典籍中对密陀僧的称谓:
《普济方》叫它“陀僧”
《新修本草》叫它“没多僧”
《纲目》叫它“炉底”
《药物出产辨》叫它“银池、淡银”
《现代实用中药》叫它“金炉底、银炉底”
《中药志》叫它“金陀僧”
图片
“密陀僧”名字由来的故事
古时中岳嵩山深处,生活一位勤劳的樵夫,每日以砍柴为生,过着朴素而平静的生活。
一日,樵夫进山砍柴,不料,山中遇一恶狼,向他扑来,樵夫机敏反应和拼命奔跑,最终逃脱了恶狼的追捕。
然而,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因惊吓过度而患上了一种怪病“失音不能言语,多天过去,病情仍未好转”。
图片
就在樵夫绝望之际,一位云游僧人路过此地。僧人见樵夫神色异常,便上前询问。
樵夫只能用手势比划,僧人从中察觉出了他的困境。
随后,僧人从随身携带的物品中取出一块似铜非铜、似金非金的东西,研成细末后,让樵夫用茶水调服。
樵夫半照做后,很快便感觉浑身轻松,失音不语的症状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
图片
樵夫病愈后,感激地向僧人询问药物的名字。
然而,僧人只是连声念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并未直接告知药名。
后来,樵夫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炼银炉炉底的残渣与他之前服用的药物极为相似。
于是,他试着用这些残渣给人治病,果然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当别人问他这药的名字时,他一时之间无言以对,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僧人治病时口念的“密陀”二字,便灵机一动,将这药命名为“密陀僧”。
图片
采制方法
古代时候主要是通过炼制银、铅时通过炉底的沉积的物,直接取之作为药用。
后来,将方铅矿石单独熔融后,使用金属铁棍在熔炉中不停搅拌旋转,让铅悬浮于金属溶液上层。
让熔铅金属液吸附于铁棍上,然后取出浸入冷水中,如此反复操作,层层叠加,熔铅冷却而成。
图片
药理作用
一是,药剂采纳密陀僧2%浓度时,在试管中对毛癣菌、铜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铁锈色小芽孢菌呈抑制作用。
二是,药剂采纳密陀僧4%浓度时,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足趾毛癣菌等均呈抑制作用。
三是,密陀僧水浸剂(1:3)在量杯内搅拌均匀,涂抹皮肤,对皮肤感染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毒杀作用。
还能与蛋白质结合而成“蛋白质铅”,有收敛局部粘膜血管,庇护皮肤等溃疡面和减少组织粘液分泌的作用。
图片
药效
燥湿,杀虫,解毒,收敛,防腐,拔毒;疮疡溃烂久不收敛,口疮,湿疹,疥癣,狐臭,汗斑,酒皶鼻,烧烫伤等治疗用途。
相关配伍
1.治痈肿穴后,恶疮脓水虽减,肌肉不生,密陀僧一两半,黄连一两去须,槟榔三分,捣细罗为散,日三贴之。《圣惠方》记载
2.治诸疮久不收敛,密陀僧(煅)、花蕊石(煅)、白龙骨各一两,乳香、轻粉各一钱,为细末,和匀,干掺。《证治准绳·疡医》平肌散记载
图片
3.治坐板疮,肿痛多脓,密陀僧、生矾、大黄等分。为极细末,敷之。《景岳全书》记载
4.治一切热毒恶疮及下疳疮,密陀僧、黄柏各一分半,腻粉一钱,麝香少许。先洗疮,拭干敷之,甚者三四次。《证治准绳·疡医》记载
图片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5-1.5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涂;或制成膏药、软膏、油剂等。
注意事项
本品以外用为主,长期大量使用易引起铅中毒,尤其儿童接触后容易铅中毒,造成孩子多动症等毒副作用。
内服时必须严格遵照医嘱使用,不可过量使用,服用时间不得超过一周,体虚及孕妇、儿童禁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