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的火,其实是人身体本身所具有的能量,一共有君火、相火、命门之火三种。 火在身体里正常的运行,不会上火,也不需要下火。只有在过分亢盛的状态下才会产生实火,此时需要泻火;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因为过度虚衰的情况下产生虚火,那么此时反倒应该去温寒。 君火:血液运行的动力之火 君火,是心所主的血液循环所产生的人体的热量,这个热量如果旺盛你的身体就温热,虚弱你的身体则不热。 如果血液里的热量过度的亢盛,那么血液就会耗损而产生实火,表现在人身上就是烦躁,心神不按,甚至发狂,神志异常。那么此时一般用黄连黄芩大黄这些泄火去热。或者你需要去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长跑,来一场挥汗如雨的健身,来发泄体内的郁结的火,或者你可以去通宵达旦的996,长距离的奔跑,因为此时的你的能量需要消耗。 但很多时候,心血则会因为衰弱而陷入阴寒而怕冷,这就变成了虚寒证,此时你需要温寒来维持正常的体温。这种需要肾化精生血而化生热量、温膀胱之水化津液而解心肺烦躁的过程,称之为肾水上济心火。这种思维模式依然是模型化概念,规律是对的,但常常会让人莫名其妙。 但如果过度虚寒,也没有人给你温寒,那么你的身体需要调动骨髓中的能量化精为血,强行来给身体升温,但其中的热量,又被身体的寒凉所郁,从身体内部出肌肉腠理出皮毛的过程就会受到阻碍,或者因为肾寒不化津液而导致肌肉腠理虚燥,从而使得人体的咽喉,口腔等腠理脂膜比较薄弱的部位,因为其寒凉而耐受不了正常的温热而溃烂。 这种状态,中医里称之为阴火,也就是因为身体虚寒而产生的虚火,但这种“发炎”的本质是你身体的虚寒,所以真正的中医此时会给你开温寒的药,来恢复你身体原本温热的本来面貌,身体就没有必要再去消耗肾精而产生虚火。 但假冒伪劣的温病派(真正的温病大师是懂得阴阳寒热的)会直接用凉药清热使得身体更加寒凉(当然虚火也被消灭),而温病大师,则采用轻清辛凉解表药,使得这种虚火在体表浮散,并不会给身体带来伤害,然后再来解决身体虚寒的问题,或者只解决身体虚火的问题,身体的寒与此一阶段的治疗无关。 假冒温病派的治疗方式,与现在流行的消炎,思路是非常的一致,表面上看起来,也真的是辨“症”论治,但其实连本质的寒热都分不清楚,所以只能称之为假冒伪劣的中医。 更可怕的是,此时很多的原本因为虚寒而导致的身体无力、虚弱、沉重,却被背负了懒惰、不思进取、内耗等道德枷锁,被动地绑上运动健身的战车,短暂的运动的确能带给你身体短暂的气血畅通,但过后会更加的不断的消耗残存的能量,直到你不愿意动不能动,但你依然还存在内心巨大的挣扎中,而认为自己不进取不努力,这真的不怪你的心,怪的只是你的肉体。 相火:后天之本的辅助之火 说完君火,我们再来说相火。中医里的很多概念,都是古代读书落榜的人发明的,他们借助了国家治理的机构和部门来形容人体的器官,心脏不跳动人立马会挂掉,所以心为生命的主宰而称之为君。 中医里的肝其实主管的是全身的筋脉系统,维持肌肉和骨骼的筋,而且还与维持血液流动的血管,以及沟通肌肉腠理与五脏六腑的三焦脂膜系统(主管津气代谢)紧密地链接在一起,可见人体的器官、肌肉、骨骼等组织都需要肝来协调,所以人体生命的运行,肝就发挥了丞相的作用,所以肝称之为相傅之官,那么肝所有的能量,则称之为相火。 肝是协调机构,肝不产生热量,肝的热量是由肝紧紧护着的胆所产生的,胆分泌胆汁入胃,以维护胃的燥热,从而能消化饮食产生津血,通过毛细管上传至肺,通过心肺的气血交换而为血液补充新鲜的血液的来源。 如果胆的这种生火的能量消失,则胃就不能制造血液,这种火叫相火。但这种相火也需要适当,如果过分的亢盛,则胆火上逆而不入胃,那么胆火上逆则会导致咽干口燥,眼睛红疼,这种叫肝火旺,此时应该清胆火,比如用龙胆泄肝汤。 但更多的时候,胆火是虚衰的,那么胆分泌的胆汁就会很少,如果在加上胃气虚弱,而脾湿又严重,那么胃中就逐渐化寒而不消化饮食,那么此时就应该来温脾胃之寒。 但如果你不温胃寒,那么饮食聚集而不消化,则会长时间郁结发酵而产生湿火,这就像一堆垃圾发酵而内部产生的热量一样,这种湿热之火在肠胃中累积,长时间会导致肠胃发炎,此为阴火。 单独的下火消炎没有用,这种虚火与胃寒夹杂的疾病,要么就会形成心下痞满而同时腹胀的痞证,需要温寒与清火并用,要么就形成湿热化脓血的肠痈或者内痔,此时需要清肠去脓血。这些都是阴火,并非单独一个消炎而能了之。 命门之火:蛰藏的心能源 严格意义上来说,命门里是没有火的。命门里的火来源于君火蛰藏在命门(下丹田 血海)中的能量,不是命门自身所携带的能量。 心火随人体的呼吸升起又落下,吸气的时候,血液从心脏蓬勃发出,从动脉支脉到毛细血管,多余的热能在命门之处存储,这种火是需要蛰伏存藏的,需要沉寂在肾精骨髓中,成为人体潜藏的“火”能源。 中医里经常说,肾为先天之本。是因为人体胚胎在诞生的过程中,肾最先被生成,在此基础上人体才得以生成,肾由“种子”而生,人体的生长发育,来源于肾里潜藏的基因与能量。 而种子一旦生根发芽,那么其能量来源则来自于后天之本——脾胃,脾胃所生化的气血,除了供应全身脏腑、组织代谢之外,盈余的能量存藏入骨为髓,除了起到储蓄能量的作用之外,还起到滋养脑髓神经系统的作用。肾髓就相当于是人体的钱库和银行。这个过程叫藏精入肾。 而调动和控制肾髓能量的枢纽则是肾,而激发肾功能发挥作用的,则是命门,而命门的火,则来源于君火的下行潜藏。 君火是如何下行潜藏的,中医里称之为心火人肾济水,这种心与肾的关系,中医里叫“心肾相交”,但具体怎么交,为啥要交,中医老师傅没有说,中医主流教材里说的也不是很清楚,于是就一代一代的这么往下传。 心火是怎么潜藏到肾里面去的?正常情况下,心的火是没有火的,她的火是通过血液系统的循环来体现出来的人体的温度,血液从心脏蓬勃而出,从血管而入支脉细管再到毛细血管,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呼吸,吸入大量的新鲜空气,在心肺的协同下,进入人体成为新鲜的血液运行。 这种运行的热的能量,除了供应全身的代谢之外,盈余的热能,沿着脊椎内侧的肺系、心系、肝系、下行入三焦脂膜系统,再下行入人体的命门(位于膀胱与大肠之间,女人为子宫,男子为精室)潜藏聚集。 你默默的从鼻孔里吸入一股新鲜空气,体会一下,是不是并不是从胸部下来的,而真的是从脊背里侧下行,然后在下腹部聚集而鼓胀? 命门之火,是心火的聚集地,聚集的目的:一是协助肾调用存藏的精髓来化精,为气血的运行提供原动力,这种原动力随着人体的衰老而逐渐减少,所以说高强度的运动与精力的消耗,透支的是生命的总时长:二是用以温化膀胱里存藏的水分,化为人体能够使用的,气态化高速流动的津气,伴随着血液,随行脏腑及人体的各个组织。 存藏在命门里的火,只能在随精化血、随津液化气的过程中,随之生发,如果因为存藏能力薄弱、或者肾精津液虚衰,则相对旺盛的命门之火,则会不断的消耗精血和津液,最终导致热量从体内朝体表浮散,最终消亡,中医里称之为命门之火离根,称之为阳脱。 这种心火存藏入命门的过程,中医离叫做心火下行以济肾水,这种描述还是模型式的思维,规律是对的,但表述背后的道理很难结合在人的身体上去理解。 命门之火衰,则非常容易理解,那就是导致肾寒呗,男性生殖力方面会勃起困难,膀胱会排泄不利,前列腺各种毛病则会出现。 但很奇怪的是,如今很多医院的中医,竟然连寒湿都分不清,遇到肾虚寒的病人,依然用清热药,或者滋补药,也许在他们的概念里,哪个脏腑出了问题就用补哪个脏腑的药,脾虚补脾,于是脾更痰湿。肺虚补脾,则上焦寒痰增生,肺被补废。那么肾虚自然就补肾阴,心虚自然是补心血,肝虚哦他们要去实脾继续去补脾,或者肾虚去补肺,是不是很对症还知道补母去救子,太完美了。 虚是病,但邪气实更是病啊,这个你要是看了很多中医治病的过程,你真的会涨很多见识,原来,只要你随便努力一点点儿,就超越很多名门正派的弟子们了,这真的是悲哀。 胃中的火算不算火 也许有人说,人还胃火。胃本身也没有火,胃只有胃本身的燥气,与脾本身的湿润之气相互依存,正常情况下,燥气正好化饮食为气血的生化之源,这种胃本来的燥气,称之为有胃气的表现,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资本,也是阳明病里所说的“万物所归,不复再传”的资本。 如果脾的湿气偏弱,则在命门之火、相火的加持下,则由燥而生火,灼干肠胃津液而为燥实,上逆心肺而让人烦躁,心血虚而失眠,严重的导致人胡言乱语,发狂,神经系统的狂躁症,貌似中邪的喊叫着见鬼了,这些看似危急的病,其实属于实热证,需要泻下药去泻火。 而之所以在阳明实热证敢用大黄芒硝去泻下,因为这是建立在胃气强大的基础上。面对邪热,人的胃气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战斗于肠胃,将你的肠胃变成了战场,于是你满身大汗,蒸蒸发热,这都是你的胃气在远远不断的外你的体外输送气血,还保持着十分旺盛的生命力。还能等得住你把表证解除之后在来帮助他泻火清热通满。 也许你会有疑问,既然肠胃都燥结的不行了,又热又多汗,为啥不先泻下清火润燥去阳明之实热,都这么热了你还要去解表,这不更热吗? 一开始我也是很不理解,只知道三阳证要先解表后治里,后来我才明白,原来如果你体表有风寒未接触到化,你的身体他总是需要将气血往体表搬运的要去抵抗风寒,就需要持续不断的消耗内在的胃气,此时在抗战任务未完成的情况下,假如用泻下法之后,虽然肠胃不再燥实,不发热也没那么多汗也能大便,但是你的胃气更虚弱了,原本还只是在肌肤表层的病,随着胃气虚,而进入到身体内部。 所以在伤寒论太阳病篇里,反复告诉你说,太阳与阳明合病,如果泄早了会导致结胸证,这是因为胸隔部位,是从表入里的第一个据点,人的胸中有上丹田,这是体表阳气的加气站,因为胸部里面是心肺,人体在胸隔部位聚集阳气,也是保护心肺的一个重要机制。 胸隔守不住,要么随着连接胸隔的三焦进入三焦,要么直接越过胸隔而进入肌肉层面,此时又系在太阴,随着胃之燥气与脾的湿气相互进退,要么随着太阴脾湿而进入太阴而成寒湿,要么随着胃气之燥而变成了阳明病。 所以如果你肌表的太阳病如果不解除的话,病是层层入里的,此时如果还经过了泄下,那大概率直接就进入太阴了,或者直接入了少阴了,脏腑极度消耗则也会进入厥阴。 所以说相对于进入三阴的病,病在三阳层面容易治啊,都是从体表将病赶出去,在太阳层面就发汗或者利尿,在少阳层面就和解少阳,在阳明阶段大不了就泻下呗。 但是如果胃气虚了之后,寒湿入里,假如入了太阴,他也不是单纯的虚寒证。他会变得寒热夹杂,燥湿夹杂。 但是也有很多的中医不愿意用大黄芒硝,所以他就去滋阴,但此时火大燥结的阳明实热证,你去滋阴不断灭不了火,反倒会给他增加形成痰热的原料,轻则心下痞,重则结胸,甚至形成类似于癌症的脏结。所以很多滋阴的中医,杀人于无形而世人不自知。 而且,因为没有及时用泻下药泄热去燥,导致胃火更热,则进一步耗损津血,则又会由盛入衰,则又变成了怕冷的阴证,但此时的确是津血虚衰,但此时的人体,靠后天的脾胃已经是没有办法提供津血了,因为他的热量已经没有了,需要大力振奋心脏的跳动能力来恢复血液循环,需要激活命门之火来调动人体存藏的肾精来化精血来做人体的在此启动。 但是此时又会迎来很多中医的滋补精血,原因是人体的精血已经耗损了所以要加强补给啊。给一个饿死的人再多的食物,也只能是祭品。 便秘原本不复杂,但因为很多人的便秘本来就不是胃燥,但却自己吃了很多寒凉的泄药,导致寒湿在肠胃中燥热化成痰结,寒热虚实夹杂,最终在肠胃里面i凝结成块儿,西医里面或者叫肠梗阻,或者叫肠道息肉。 严重的还会形成中医里的固瘕,寒湿凝聚在肠胃,但肠胃中的正气还是想把里面的结块儿给泄出去,但又泄不掉,所以又会不停的拉肚子,这给很多没有经验的中医造成了很大的迷惑,这个你温寒吧,他里面有热痰,你泄下吧他里面有寒湿。 所以面对下利,你可能仍然需要用下温法去痰结,或者用寒下法去治热结,用泻下法治因为便秘引起的泻下,真的很烧脑,也比较考验中医的辨证功力。 总而言之,人体里的火不会单独存在,无论是哪一种火,都只是脏腑协通作用下的一种能量状态。人体的寒热变化。总总体上来说,人体的生理代谢,都是围绕以血液循环系统所运行的血气,与以津液代谢体系形成的津气和谐共生的结果。 中医从来不分经方派时方派。学透中医,都要立足人体的脏腑经络,依据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的动态化立体化辨证体系,而不是立足于某一经某一脏,遵循人体正邪斗争的路径,或从表入里,或从里出表,然后顺势而为,自然不会被繁杂的症状搞乱头绪。 从伤寒论出发,再回到伤寒论。这才是中医所需追寻的大医之道——挥刀析月,月华遍天澄澈;闭目四合,风尘归心如一。 (此文原是一篇自知乎问答,比较口语化随意化,谅解谅解———) 也许还有人说,人还有胃火。胃中本来是没有火的,胃本身秉持自身能消化饮食的那种能力,中医称之为燥气,胃的燥气与脾的湿气相协调,则源源不断提供后天气血之原材料。 如果脾的湿气偏弱,则在命门之火、相火的加持下,则由燥而生火,灼干肠胃津液而为燥实,上逆心肺而让人烦躁,心血虚而失眠,严重的导致人胡言乱语,发狂,神经系统的狂躁症,貌似中邪的喊叫着见鬼了,这些看似危急的病,其实属于实热证,需要泻下药去泻火。 但此时往往会迎来很多中医的滋阴,此时的滋阴不断灭不了火,反倒会形成痰热,轻则心下痞,重则结胸,甚至形成类似于癌症的脏结。所以很多并不善于滋阴的中医,则因为用了很多人参啊滋补药,杀人于无形而世人不自知。 此时,往往因为没有及时用泻下药,胃火更热,则进一步耗损津血,则又会由盛入衰,则又变成了怕冷的阴证,但此时的确是津血虚衰,但此时的人体,靠后天的脾胃已经是没有办法提供津血了,因为他的热量已经没有了,需要大力振奋心脏的跳动能力来恢复血液循环,需要激活命门之火来调动人体存藏的肾精来化精血来做人体的在此启动。 但是此时又会迎来很多中医的滋补精血,原因是人体的精血已经耗损了所以要加强补给啊。给一个饿死的人再多的食物,也只能是祭品。 胃中有火的人一开始是很能吃,饭量很大,似乎是很健康,但随着燥热之气更热更燥,吃进去的食物不能缺乏脾的润化则成宿食,宿食凝聚则成痰结,由此形成胃中的燥火,最终导致肠胃中热结不通,此时就需要用大黄啊芒硝啊这些泻药,但也因为寒凉药能导致泄下通便,所以现在便秘的人最喜欢用寒凉药通下, 但用着用着你会发现越用量越多越不管用,最终导致形成肠胃寒结。 便秘原本不复杂,但因为很多人的便秘本来就不是胃燥,但却自己吃了很多寒凉的泄药,导致寒湿在肠胃中燥热化成痰结,寒热虚实夹杂,最终在肠胃里面i凝结成块儿,西医里面或者叫肠梗阻,或者叫肠道息肉。 甚至于有的会形成中医里的固瘕,寒湿凝聚在肠胃,但肠胃中的正气还是想把里面的结块儿给泄出去,但又泄不掉,所以又会不停的拉肚子,这给很多没有经验的中医造成了很大的迷惑,你温寒吧,他里面有热痰,你泄下吧他里面有寒湿,就成为非常难治的病,此时恐怕只有温下才能好转,但原本就下利,你还用泻下药,的确非常考验中医的辨证功力。 总而言之,人身上真正自带火的就这两个,君火是心脏跳动所主宰的血液循环而保持的人体的温度,君火过于旺盛则会发实火,但这种情形不多;肝中所藏的胆所产的相火,则是协助胃这个加工厂增添新鲜血液的辅助之火。命门之火则是心火能量的蓄藏;而胃本来就没有火,只是脾虚而相火相对旺盛导致的因燥而生的热,这种单纯的燥热也不多。 大部分常见的,其实都是君相二火不足,虚弱而导致的因寒而生的虚火,因虚而生的痰湿所郁而化的痰火或者郁火。所以原本是很常见的病,但很多中医却治不好,这都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概念的模型里打转,从来就没有弄懂人体的寒热变化,以及背后所产生的根源。 中医从来不分经方派时方派。自诩为为经方派的中医,是那些只想走捷径、死套经方而不治所以然的那一小部分人;而从来不敢承认自己是温病派(达不到那个水平)的脏腑派中医,更是连伤寒经方都不愿意涉及,只会立足于机械的脏腑生克的模型化的思维里打转。 真正要学透中医,是要立足脏腑遵循经络,依据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的动态化立体化辨证体系,而不是立足于六经本身的单一体系,从而看清人体正气与病邪斗争的路径,顺势而为,自然而然成功。 这才是中医所需追寻的大医之道——挥刀析月,月华遍天澄澈;闭目四合,风尘归心如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