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废掉一个孩子有多简单?一直做他的差评师就够了

 富书 2024-09-20 发布于北京

《屏蔽力》畅销2.7万册,加印6次,卖出3个版权:繁体版+韩国版+越南版



进化妈说“对孩子,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友好和鼓励。”孩子最终会成为你口中的样子。你欣赏得越多,孩子就越来越好。

作者:春来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之前,一位妈妈到常青藤校看望自己读博的女儿。没想到,因为日常小事,妈妈开始指责、羞辱女儿。

持续15分钟后,女儿问:“我是不是一直都做得很差?

妈妈说:“难道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

女儿一激动,转身跳落阳台,再也没有救回来。

其实,这位妈妈并不是认为女儿一无是处,相反她常常在他人面前夸赞女儿,以女儿为傲。

只是在女儿面前,她习惯了严厉的教养,要求女儿尽善尽美,稍有差错,就小题大做,加以指责。

教育专家李玫瑾说:“活在时时被否定、事事被差评中的孩子,比活在监狱高墙里还黑暗。

废掉一个孩子有多简单?一直做他的差评师就够了!

多少父母忙于毁孩不倦、差评不断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很多父母总是擅长否定孩子,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的成长的可能性。

电影《帕丁熊2》里,监狱里凶悍的厨师铁拳冷酷无情,逢人遇事从不解释,只懂得用暴力解决问题,是个让所有人都心生恐惧的家伙。

可当帕丁顿小熊来到他身边,给予真诚和温暖时,厨师铁拳被感动了,他打开心扉,伤心而沮丧地说:“爸爸总说我一无是处。”

正是父母的一再否定、差评,让铁拳变得自暴自弃。最终,选择用看似强大又凶悍的方式包裹一颗受伤的心。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也像铁拳那样,他们挥向别人的拳头,都是来自童年时父母差评的语言。

《原生家庭之殇》一书中有这样的故事:

聪明美丽的夏莉,从小被高要求的母亲挑剔,大事小事总喜欢找她的毛病。

夏莉化了妆去参加同学生日会,妈妈见了说:“画得那么妖艳,你要去当小丑啊!”

夏莉作文比赛得了一等奖,妈妈说:“你这水平也能获奖,这奖项也太没有质量了吧。”

火眼金睛的母亲,总能在女儿夏莉身上找到错儿。虽然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夏莉一直很自卑。

青春期后,夏莉的成绩出现波动,与母亲关系也变得紧张。

原本听话乖巧的夏莉,开始叛逆起来:不与父母交流,无心向学,与社会青年谈恋爱,甚至离家出走。

不管父母说什么,夏莉都不听,最终初中未读完就辍学了。她妈妈愤怒、崩溃地问她:“为什么要这样?”

夏莉说:“反正我学习不好、做什么你都不会满意,我现在只想按自己的想法活。”

樊登说:“父母的否定,是对一个孩子最大的打击。可能你不经意的一句话,成为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持续地否定孩子,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也很难建立。

没有自信,哪怕孩子平常再优秀,在关键时刻都容易退缩不前,心态崩溃。

父母热衷于当差评师,孩子的结局只有一个:活在暗淡无光的日子,消耗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差评师的魔盒:心里的爱,一过嘴就变成伤害

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说:“没有哪个父母真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差劲。可生活中,父母一不留神,就本色出演了差评师的角色。”

她在做家庭教育研究过程中发现,90%以上的父母打击、批判的孩子,往往源于内心原始的爱。

那为什么明明是爱孩子,一过嘴就变成伤害呢?主要原因有两点:

1、追求完美,希望孩子更加优秀

导演姜文从小到大,从没有得到母亲的欣赏。不管姜文做了什么,母亲总会不屑或直接给个差评。

姜文拿回自己的代表作《让子弹飞》《鬼子来了》等影片让母亲观看,可他母亲一点儿没看。

相反,她对王志文的电影痴迷。姜文问母亲:“妈,你觉得《让子飞》怎么样?”

姜母说:“那个王志文的戏,我爱看,哪天你请他来咱家吃饭,你好好跟他学。”

一心希望得到母亲肯定的姜文瞬间失望透顶了。


后来,据了解他们母子的知情人说,其实姜文的母亲不是不赞赏儿子,只是希望他更进一步,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可惜直到姜文母亲去世,她依然不懂儿子最想要的是什么。

姜文说:“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从来没有得到母亲的赞许。我大部分时间都挺讨厌自己。我每次看到自己,都厌烦极了。”

这是姜文接受采访时,最黯然神伤的一段。

父母如果有着孩子要尽善尽美,要“更优秀、再继续优秀”的思想,往往就容易掉进出口给差评的循环圈。

2、没有真正了解孩子,以差评代替教育

主持人马丁在“父与子的战争”中分享一个故事:

父亲非常希望他学习理科,将来当个工程师。可是马丁不擅长理科,哪怕学得很勤快,在理科上也没有明显优势。父亲为此总没少打压他。

有一年,马丁考了年级第一,以为会得到父亲的表扬。

谁知父亲拿过试卷,仔细看过后,发现有些题给他讲过,说:“人最愚蠢的,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马丁恨不得马上撕烂了那张试卷。

在父亲的理科偏好中,马丁始终未能迎来赞许和肯定。直到后来,马丁当上了主持人,父亲依然不置可否。

马丁说:“中国父母最大的问题,不是打骂,而是不愿意看见孩子,对孩子深深地不认同。”

如果家长脑海里总有一个“别人的孩子”,就很难看见自己孩子的优势;

如果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养育孩子,那当孩子偏离你的预设时,差评就会接连不断。

教育孩子,不是按照你的模具复制孩子的人生,而是引导孩子成为他自己。

一流的父母,从不做“差评师”开始

《校长传媒》曾面向教育工作者做过一项调查,问如果现在所有的教育方法只能保留一项,那最应该保留什么?

结果,80%以上的人都选择了鼓励和赞美。

教育孩子,做一流的父母,从不做孩子的“差评师”开始。以下三点值得我们家长尝试:

1、明白“不”的力量来自“是”,丢掉80%的问题

很多家长之所以喜欢否定孩子,常对孩子说“不”,根本原因是通过否定引起孩子的重视,从而调整改正。

但研究发现,“不”的力量来自“是”,当父母大部分时候都是欣赏肯定孩子,偶尔一个“不”才能引起孩子的重视,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是在解决问题。

《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书上说:“你看到的孩子问题,80%不是问题,不需要你去处理提醒。你只需要抓住20%的关键,善意提醒孩子即可。”

儿童发展心理学陈欣教授分享过她的育儿经历。她非常克制说孩子的错误。比如,夏天时孩子经常不穿鞋,大冬天只穿一件衣服等这些事情,她从不约束。

养育孩子也有“二八定律”,80%的欣赏肯定和20%温馨提醒。

2、看见你真实的孩子

蒙台梭利教育提倡: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如实地看见你的孩子。

我们家长很多时候,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孩子,只看到孩子表面的行为,没有深入到孩子的内心。

《看见孩子》书上说:“我们更应该看到真实的孩子,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表现。”

家庭教育专家孙瑞雪说:“如果家长真正理解孩子,你就会少很多的苛责和批判。”

如何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可以从建立一张不带评价的观察和记录表格开始。将孩子的行为、语言、反应,进行不带评价的记录,你就能慢慢看见真相。

3、培养孩子的一项微小优势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说:“每个人从小开始就应该积累自己的优势。”

当一个孩子有自己的优势时,家长自然能生发更多的欣赏和肯定。这种发自内心的肯定,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作家墨小小童年时,成绩一塌糊涂、敏感自卑,经常生病,父亲恨铁不成钢,动不动就暴跳如雷。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母亲发现她的日记写得还不错,因此找到突破口。

在母亲的鼓励下,墨小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写作,写作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父亲慢慢也改变了对女儿的看法和态度,在父母的支持鼓励下,最终成为一名作家。

当父母培养出孩子的一项优势后,你就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越来越多。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对孩子,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友好和鼓励。”

孩子最终会成为你口中的样子。你欣赏得越多,孩子就越来越好。

如果你经常拿着显微镜来找过错,在你的差评世界里,孩子只会越来越糟糕,越来越无能为力。

点个在看千万别做孩子的差评师,与你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