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书法因汉字的独特结构,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精彩纷呈,而自成一种艺术形态。当您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打开小编的公众号,找一幅中意的书法作品,细细品味、欣赏,在书法艺术世界遨游,岂不妙哉?关注我,给自己一片闲适的自留地。上一篇文章小编发了《胆巴碑》,可以说是赵孟頫书法成熟体的典范,那今天小编来分享一幅赵孟頫中年时期的作品《三门记》,创作时间是大德六年,赵孟頫49岁,正值中年,作品尚有明显的六朝遗意,也是极为漂亮的,甚至有方家称其为“天下赵碑第一”,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对比一下《胆巴碑》,看看其中的区别与相通之处。 

篆额2 《三门记》全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不仅记录了玄妙观重修三门的盛事,也以其精湛的书法技艺,展现了赵孟頫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审美追求。作品为纸本,尺寸纵35.8厘米,横283.8厘米,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小编很期待作品可以早日回归。
 玄妙观在古城苏州,为著名道教寺庙,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晋明帝司马绍梦见三清道祖驾云到了苏州,于是下旨重修道院,并改名为上真道院。唐代皇帝自称老子后裔,尊之为太上玄元皇帝,并效令两京及诸州均建立玄元皇帝庙。此后屡遭兴废。到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改为玄妙观,玄、元相通,也称元妙观,此名取自老子《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语。
 赵孟頫的书法,初看给人以十分易学的感觉,但是赵体之所以自成一体,关键在画骨,学形易,学意难。结合《三门记》,小编浅谈一下赵孟頫书法的一些特色。
 首先,《三门记》以其笔墨飘逸、骨法遒劲著称,这幅作品将赵孟頫书法的流畅自然,运笔疏朗充分展现了出来。结字上,横竖结构刚柔相济,给人以自由而舒展的感觉;运笔上,赵孟頫多采用切锋入纸、一搨直下的书写方式,改变了唐中期颜、柳楷书逆锋入纸、法度森严之貌,为楷书带来一派清新流畅之风,这种书写方式给《三门记》增添了一股生动有力的气质。
 同时,赵孟頫的字体骨法遒劲有力,结构严谨。他运用刚劲有力的笔画,使字体具有张力和稳定感,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印象。这种骨法上的遒劲也体现在整篇作品的布局和气势上,让《三门记》整体呈现出一种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
 其次赵孟頫书法线条流畅优美,富有韵律感。他注重字形的连贯和流动,使每个笔画之间相互呼应,形成整体的和谐与统一。在《三门记》中,这种线条的流畅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无论是长横短竖,还是撇捺点钩,都显得那么自然流畅,字与字之间通过行书笔意串联在一起,整体性、系统性、完整性充分展现出来,十分震撼。
 此外,赵孟頫还善于运用叠点技法,在字体的点画上形成变化,增添作品的艺术韵味。他的点画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同时也可以加强字体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三门记》中,这种叠点技法的运用随处可见,让整篇作品在视觉上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最后,赵孟頫在《三门记》中还善于运用轻重的对比,通过加强或减弱笔画的力度和粗细,使字体的整体布局有层次感,并形成明暗对比,突出主题。佛曰:一饮一琢,莫非前定,兰因絮果,必有来因。一切事物皆有规律,轻重变化,形成衬托,突出重点,形成视觉美感,非常棒。
 《三门记》也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三门记》记录了玄妙观重修三门的盛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道教文化的重视和推崇。同时,《三门记》中的文字内容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例如,“天地阖辟,运乎鸿枢,而乾坤为之户;日月出入,经乎黄道,而卯酉为之门”等语句不仅描绘了宇宙自然的运行规律,也寓意着人生的起伏和变化。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小编一直坚持分享古人的优秀书法作品,也一直尽力将作品的美通过文字展现出来,小编的理想是在平台实现自己的一点价值,如果您觉得小编的文字或分享的作品戳中了您的某条神经的话,期待您 出去,让您的喜欢变成更多人的喜欢。喜欢的话也期待您点一下将下面的 和 变成 和 。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