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我都觉得古人比现代人看得远,比现代人聪明。远的姑且不说,就以婚姻为例。在古人眼里,婚姻是人生终生大事, 头等大事,不结则罢,一旦结婚就要白头到老。婚姻中的男女,皆来自不同家庭,要想白头到老,仔细想来却是有点不易,然而古人绝大多数做到了。这是为何?不得不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门当户对。为什么说是门当户对的原因呢?如果一个官员的儿子娶了一个官员的女儿,他们婚姻的背后虽然也是两个家庭,但是这两个家庭对他们的婚姻不但丝毫没有影响,反而会相得益彰。因为同在一个阶层,说话行事极有可能都在一个点子上,因而两个家庭极有可能会相互扶持,相互提携,其结果就是相得益彰。反之,如果不是门当户对,假如女方的家庭很贫穷,一心指望男方去扶贫,去照顾,去帮忙,那么,男方不是被弄得百孔千疮就是被完全搞垮。现代不是很多这样的例子吗?所以,我赞同古人的婚姻观,佩服他们考虑事情的周全和眼光。看看我们现代人的婚姻,白头到老纯粹就是一句空话、假话,究其原因,就是没有门当户对。所谓门当户对,并不仅仅是男女双方的家庭出生相当、财力相当、官职相当、身份相当,还包括素质教养、文化底蕴、眼界眼光、信仰追求、人生观、消费观等。如果这些统统都不在一个点子上,那么这个婚姻是维持不了多久的。现代人为何离婚率高居不下,就是因为婚前没有考虑这些影响婚姻长久的重要因素。试想,婚姻中的男女,如果自始至终说话行事都不在一个点子上,这段婚姻还有意义吗?试想,婚姻中的一方,全心全意指望一方扶贫,指望一方倾尽全力相助,这段婚姻能维持多久?你看看现在这些女人的婚姻观,她们嫁的不是爱情而是钱口袋。开口彩礼闭口彩礼,开口你娶了我就得负责我的全家,就得照顾我的全家。这个负责和照顾上至大把大把的钞票,下至伤风感冒。简言之,你娶了我就得为我全家出钱出力当牛做马。如果文化层次和三观不相同,相处起来就更难。出钱出力累的是身体,而三观不同、文化层次悬殊却是累心。你说东她说西,你往南她往西……此种情况,只有经历了才知道个中滋味,没把你气死只能说你气量大。古人的婚姻可能就是一对一,而现代人的婚姻却是一人对全家。表面看你娶的是一个女人,然后女人的背后却有很多人——父母、兄弟、姐妹。你得为他们花钱,生病了你得去伺候,有事了你得去跑腿,总之,不把你钱袋掏空,不把你力气用尽他们不会心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