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英法百年战争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血腥、勇气、权谋与变革。这场持续了 116 年(1337 年 - 1453 年)的漫长战争,深刻地改变了英法两国的命运,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战争本身的范畴。 战争的起因复杂而多元。领土争端是一个关键因素,英法两国在诺曼底、阿基坦等地区的争夺由来已久,这些领土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涉及到国家的尊严与威望。王位继承权的纷争更是火上浇油,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对法国王位提出要求,与法国王室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此外,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博弈也在背后推波助澜,两国都渴望通过战争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获取更多的财富与资源。 回顾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西方,神圣罗马帝国在腓特烈二世登基之前就内乱不止,皇帝奥托帮助舅舅约翰王进攻法兰西,在布汶战役中惨败,腓特烈二世和教皇恶斗了一辈子,1250年驾崩之后帝国陷入了“大空位”的乱局。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被美男子菲利普的骑士们围攻,教皇在随后近百年当中成了“阿维尼翁之囚”,随后又陷入了“教会大分裂”。 法兰西的卡佩王朝昂扬奋进,菲利普·奥古斯都、圣路易、美男子菲利普都是罕见的英明之君,王室威望和中央集权都蒸蒸日上。英格兰在爱德华一世治下走出了约翰王布汶战败的阴影,召集了模范议会,建立起财政署、最高法院和内务部,征服了威尔士,还差一点合并了苏格兰。 中世纪贵族因为抢地盘而打仗不仅是家常便饭,甚至是职业和使命。从诺曼征服开始,英法两个王国的地盘就纠缠在一起,它们之间的战争和阴谋一直没有停止,比如前面提到的菲利普·奥古斯都处心积虑地对付亨利二世、狮心王理查德和无地王约翰父子三人。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两个王国的仗会打成像百年战争这么大、这么长、这么残酷。它的起因就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宣称自己比法国国王菲利普六世更有资格当法国国王。在前面的“贵族”一节我们谈过,中世纪贵族实行“内婚制”,他们的亲戚关系盘根错节,他们成了一大家子人,这个血统政治网络叫作“贵族国际”。 我们来看看两国的摩擦。满嘴以高贵血统为依据的王位继承权口水战不可能很快分出胜负,但很多冲突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让双方变得越来越针锋相对,礼仪的、封建的、航海的、贸易的、盟友的、司法的各种冲突,全都有。 1329年,爱德华还没有夺权成功,在礼仪上他作为阿基坦公爵必须向领主菲利普行礼,他到底有没有严肃认真地完成这个仪式,双方各执一词。英国在大陆上的地盘加斯科涅总是不听法国官员的命令,法国曾两次出兵将其占领,谈判之后又还给了英国。双方的商船都自带海盗功能,抢劫对方的商船成了本国国王允许的合法行动。佛兰德斯是英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法国想收服这块非常富饶的领地,英国自然想尽办法阻挠。苏格兰是英格兰的后院,法国总是支持它给英格兰找麻烦。 双方的势力收到对方法院的传票,都拒绝上法庭应诉,而是直接给自己的国王写信求救。爱德华甚至故意庇护菲利普的叛臣。两个方方面面都存在冲突的王国,摩擦越来越频繁,积怨越来越深,在哪个地方擦枪走火其实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看来是时候算一下总账了,关键行动就是1337年爱德华三世亲率军队登陆法兰西。 其实,在爱德华三世亲征开始之前,两国已经交手好几次,陆上和海上的都有,陆战还在进行当中。但爱德华三世的登陆开启了英军威风八面的主旋律。百年战争的三大战役是1346年爱德华三世战胜菲利普六世的克雷西战役,1356年黑太子爱德华战胜约翰二世的普瓦提埃战役,以及1415年亨利五世战胜查理六世的阿金库尔战役。三大战役都是英军大获全胜,法军一败涂地。 1346年的克雷西战役中,英军兵力只有不到一万人,靠灵活机动一直进逼到离巴黎不远处。眼看菲利普亲率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开来,爱德华先是想辙退的。不过去路被堵死,他找到了克雷西这个地方主动迎敌。 利普几乎犯了统帅能犯的所有错误:趾高气扬,不把敌人放在眼里;急躁冲动,想凭借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主意不定,决策改变太快;调度不当,多股力量还没来得及配合好就草率开战;不了解敌人的致命武器,也就是比自己的十字弓射程更远的长弓;不清楚自己的致命缺陷,重装骑士固然威武,但灵活性太差。就这样,乱作一团的法军全军覆没,英军伤亡不到200人。 爱德华三世在取得大胜之后做出了两个对英国后世影响深远的决定:一个是成立嘉德骑士团。当时有24名骑士获颁嘉德勋章。嘉德勋章成为英国王室颁发的最古老和最重要的荣誉勋章。嘉德骑士团除了国王之外,还包括威尔士亲王(王太子)和人数固定的24名骑士,组成国王的心腹近臣团队。 爱德华三世的另一个决定是选择圣乔治作为英格兰的守护圣徒。这名十字军东征中开始出名的圣徒成为英国第一圣徒,他的白底红十字“圣乔治旗”成为英格兰国旗。后来,勇者斗恶龙的传说被归于他的名下,关于他的传说越来越多、越传越神。 法国国王菲利普六世从克雷西成功脱逃,四年之后驾崩。没想到,登基的新国王更荒唐,他是菲利普六世的儿子,称约翰二世。他恐怕是法国历史上最让人不齿的国王。 胜利之后的英军歇息了一段时间,主要是因为黑死病在1348年从法兰西传到了英格兰。爱德华三世把他的长子“黑太子”留在了法兰西。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黑太子一直在法兰西纵横驰骋,他没有攻城略地,只是烧杀抢掠。法军敌不过黑太子,避之唯恐不及。1356年,约翰决定剿灭黑太子,双方在普瓦提埃大战。黑太子比自己的父王不差,约翰却比自己的父王还要差一大截。法军人数是英军的五倍。 结果,我们只要看看黑太子的俘虏名单就知道法兰西输得有多惨了:国王约翰、王子一名、大主教一名、伯爵十三名、子爵五名、男爵十六名。约翰和他的将军门被带回了伦敦关押,爱德华三世倒是也予以优待。不过,人质的作用是换取赎金和和约。双方签订了《布列塔尼和约》,半个法兰西的封建领地都被划归爱德华名下,巨额赔款让法兰西根本付不起钱,不过,爱德华宣布放弃对法国王位继承权的主张。 谈条约的法国王太子查理比所有人都更清楚他根本什么都给不起,他就一路慢慢谈,钱一点一点付。钱付了一些,约翰回国了。这个时候,他的二儿子必须顶替父王去伦敦做人质。可二儿子拒绝了,父王和兄长劝也不听。这个时候让我们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儿子不肖,父王约翰站出来说:那还是朕亲自回伦敦继续做人质吧。1364年,他在伦敦驾崩。 太子查理即位,是为查理五世。比起父亲和祖父,甚至历史上大多数法国国王,他都算精明强干,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英明神武。他采用什么战略呢?套用罗马史的故事,就是“费边战术”。我法兰西在两次大战中都吃了大亏,确实打不过你爱德华三世和黑太子,我就不和你正面对决。军队不交手,就是不让英军用大决战摧毁法军本来已经没剩多少的家底。 付钱一步步来,有商量,有交往,但就是不着急,当然,也不投降。就这样,查理五世居然把爱德华三世和黑太子都熬死了,他们分别在1377和1376年驾崩。之所以最后的阿金库尔战役要到1415年才打,是因为两个王国国内都出了大麻烦。 英国这边,爱德华三世最喜欢也最能干的黑太子居然先他而去,他的孙子一也就是黑太子的儿子一理查德二世继承了王位。理查德胡作非为,最后众叛亲离,被议会废黜。议会推选了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做国王,英国从金雀花王朝变成了兰开斯特王朝。亨利四世稳住了他的统治,不过,议会的权威和职能在废黜理查德二世的斗争中大幅增加。 法国这边,查理五世不光只是会跟英国人迂回,还忍得住法兰西被烧杀抢掠的痛苦。他控制起三级会议,征税制度固定下来,王家军队也开始向常备军的方向迈进,司法管理也有序推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查理五世的做法已经让法兰西重新回到建设现代国家的轨道。但是很不幸,他的儿子查理六世神智不正常,可以说就是个疯子,朝政被勃艮第公爵和奥尔良公爵把持。双方的派系斗争越来越严重,终于在1414年酿成了内战。 1413年登基的英国国王亨利五世非常像当年的爱德华三世,而他面对的法兰西是一个忙于打内战的王国。在阿金库尔战役当中英军获胜,奥尔良公爵被俘。这个时候怎么处置法国呢?勃艮第公爵和亨利五世签订了《特鲁瓦和约》,明确规定现在的王太子查理不是疯子国王查理六世的亲儿子,没有继承权;英王亨利五世娶疯子国王查理六世的女儿为妻,等他驾崩以后,由女婿亨利五世继承法兰西的王位。如果这个条约实现,法兰西就被英格兰吞并了。 当真是天不亡法兰西!1422年,叱咤风云的亨利五世在法兰西征战时染病,35岁便驾崩了,居然只比他的疯子岳父晚死了几个月,而他的继承人还是个婴儿。这给法兰西留下了喘息的机会。喘上这口气,法兰西的救星就来了,她就是圣女贞德。她广受世人爱戴,英国人丘吉尔对她完全不吝惜赞美之辞,称她为“拯救众人的天使、法国最高尚的爱国者、最杰出的英雄、最敬爱的圣人和最激动人心的人物”。 多姆雷米的牧羊姑娘贞德觉得自己受到上帝召唤,要从英军手中解救法国。她拉起了一支队伍,而且请求当地领主带她去见流亡的王太子查理。她在1429年如愿以偿。不过,王太子和大贵族们并不信任她。没有关系,贞德先是解了奥尔良之围,然后驰骋法兰西对付英国人和勃艮第人,拥立王太子加冕为查理七世。她在1430年战败被俘,被当作女巫烧死。不过,法兰西保家卫国的热情和信心被她点燃了,从查理七世到普通民众都是这样,对英军的抗争此起彼伏。 后来,查理七世逐渐坐稳了巴黎,法军开始一步步收复失地。1453年,波尔多的英军投降,英国在大陆上的地盘完全落回法国人手里,百年战争结束。 英法百年战争对现代国际关系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英法百年战争使英、法两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促进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战争期间,两国人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利益,纷纷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为后来欧洲各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形成使得国家主权意识增强,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这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需要相应的规则和秩序来处理国际关系。这促进了国际法的形成和外交制度的建立。例如,《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基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外交制度的建立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如 17 世纪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1815 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后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使国际法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有利于国际法规的制定和维护世界和平。 战争推动了国家间势力的重新分配,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在百年战争期间,英法两国的斗争导致了英格兰在法国大部分地区的影响力增加,从而加强了英国的地位。这种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塑造了欧洲国际关系的走向,影响了各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例如,法国在战争后更加注重加强国内的统一和稳定,而英国则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其在欧洲大陆的战略布局。 尽管英法战争带来了冲突和破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和社会的交流。战争期间,各国军队和平民之间的接触促使不同国家的人民之间产生了文化交流和互动,这种交流有助于思想、艺术和技术的传播,进一步丰富了欧洲文化的多样性,也为后来欧洲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奠定了一定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