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个热门问题:“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道:“学会专注自己的人生。” 人生下半场,要越过越简单,远离是非之事,是非之人,活出纯粹,活出自我。 正如古人曾云:“言多必失,思多必乱,气多必伤。” 余生,少管、少说、少想,保留点精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空。 ![]()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 如此而已矣。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七节》 有人说:“少吃咸鱼少口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少管点闲事,就不会惹太多麻烦。 人间熙熙攘攘,各人品个中滋味。 与其用你的好意束缚他人,不如牢守人与人相处的边界,和光同尘,独善其身。 作家李筱懿熟识一位医术高超且口碑良好的医生。 某日,友人亲戚患病,恳请李筱懿通过私人关系引荐该医生。 李筱懿深知双方关系疏远,医生无义务特别关照,但碍于情面仍尽力协调。 不料,亲戚对医生的态度不甚满意,私下向友人表达不满。 友人误以为李筱懿未尽力,心生芥蒂,最终两人关系因此疏远。 此事一出,李筱懿之后就再也不多管闲事了。 国学泰斗季羡林,曾言人生十诫,其一便是“少涉他人事务”。 聪明的人懂得,涉足他人生活,犹如乱麻难解,而不管闲事才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 一如《寒山拾得忍耐歌》所言:“别人闲事不要理,休言长短耻笑人,何不将心谅自己。” 凡事不越界,不逾矩,可以善意提醒,但不要强行插一手。 有时候看似费了心,实则是出力不讨好,遭人唾弃。 少管闲事,专注己身,持之以恒,方能掌控限量版的人生,活出精彩滚烫的自己。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唐寅《警世》 林语堂曾说:“要说得巧,要说得少;言多必失,语多必败。” 人这一生,两年学说话,终生学缄默。 守好自己的口,是一生都要做的功课。 在《红楼梦》这部经典中,王熙凤凭借她的机智与伶俐的口才令人印象深刻。 但她的言语间常带有的闲言碎语与尖刻嘲讽,也让她在无形中树敌无数,最终命运多舛,结局凄凉。 相比之下,如贾母身旁的鸳鸯,她以沉默是金为信条。 虽言语不多,却以那份难得的稳重与可靠赢得了众人的尊敬与喜爱,展现了在复杂人际中,适度沉默的力量与智慧。 一个最起码的修养和善良,就是守住嘴,不嚼舌根。 背后说闲话,既让别人窘迫,也为自己招惹麻烦。 有句老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真正说话有分寸的人,既照顾别人的颜面,也维护自己的声誉。 不在人后论是非,是成年人最卓越的素养。 心怀良善,言行审慎,不议是非,是生活的哲学,也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张孝祥《西江月·丹阳湖》 曾有人给杨绛先生写信,困惑自己为什么无心上进。 杨绛先生在回信里说道: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常言道: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 少想,是一种顶级的生活态度;而多想,只会束缚住自己的幸福。 曾经读过一个故事: 有人询问农夫:“麦子是否已经播种?” 农夫愁眉苦脸地回应:“还没呢,我忧虑着万一不下雨怎么办。” 接着又问:“那棉花种了吗?” 农夫又叹了口气:“没种,我担心棉花会受虫害。” 最后问:“那你到底种了什么?” 农夫无奈地说:“什么都没种,我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才行。” 由于农夫想三想四,最后一个夏天过去,那块儿地仍然是一片荒地。 人,想得越多,就越容易烦躁;人,越是烦躁,生活也就会越来越不顺。 少想,才是一个人最大的福气。 古人有云:“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少想一些,才能活得轻松;把握当下,才能活得舒心。 把心打开,装进更多的幸福,去做一个潇洒又自由的人,过快乐轻松的人生。 《道德经》中讲:“少则得,多则惑。” 幸福人生有三宝:少管,少说,少想。 人生,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不要拿自己的尺子去度量他人的人生。 专注自己的生活,利用空闲时间充实提升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