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月,我的母亲患脑梗死病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经两县组织协商,我被调回华县文化馆工作。二月份我到县文化馆报到后,馆领导告诉我,仍搞文学创作工作,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华县城 自华县志 开始工作时,首先接触的任务是民间文学普查问题。民间文学以前我仅听说过,并未接触和具体去搞,为了搞好这一工作,我系统学习了《民间文学概论》,阅读了介绍民间文学的有关书籍,对民间文学有了一定认识。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的口头文学,是我们祖先在观察认识大自然界和追求生存,发展生产斗争中口头创作而成的,是劳动人民艺术创作的结晶。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歌谣、小戏、曲艺、谜语、笑话、寓言等,都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民间文学是文学艺术宝库中很重要的文学门类,它不但忠实地记录了劳动人民强烈的爱憎之情、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是一个集劳动人民智慧之大成的文学宝藏,对于文学艺术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做好文学工作,搞好民间文学的普查和搜集整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光荣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认真地抓好,做出成效来。基于这种认识,3月10日,省、地在我区合阳县召开了一次由各县文学干部参加的民间文学普查工作现场会议,具体安排了民间文学普查和搜集整理工作,我参加了这个会议。回县里后,我将会议精神和合阳县民间文学普查的具体做法以及省、地的具体安排向馆领导和文教委领导做了详尽汇报。馆、局领导对这一工作十分重视,并及时向分管这一工作的副县长同西京做了汇报。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对这一工作也十分重视,并安排由同副县长牵头,协调县上各有关部门,根据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及省、地业务部门指示精神,首先成立华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副县长同西京亲自担任组长,梁宽学(县委宣传部长),柳经利(县文教委副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有秦西龙(县财政局局长),周爱莲(县民政局长)以及苏兴文(督导),史福廉(文化股长),李志虎(文化馆长)等,并且成立了办公室,由李志虎和我具体负责制定详细规划和具体措施。同时,又成立了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由宣传部长梁宽学担任主编,柳经利、苏兴文、史福廉担任副主编,编辑成员有徐文生、李志虎、徐经泗、李位安、东生勤、艾红旭等11人。在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全面部署了普查工作。县委宣传部、县文教委员会向全县下发了普查和转发集成办公室制定的总体工作规划和有关文件,并多次在乡镇书记和镇长会议上强调了这项工作。原县委书记孙宏光、县长赵吉友、县委副书记李炳武、副县长同西京等领导同志,也非常关心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县委宣传部、县文教委员会具体部署落实,适时解决普查、整理编选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县财政局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保证;乡、镇党委和政府都把民间文学普查、整理和编印乡镇卷本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我们文化馆在馆长李志虎同志亲自督率下,深入各乡镇文化站。农村大批民间文学爱好者、业余作者、民间老艺人、故事篓子,积极投身到这一浩大的宏伟工程中去。为了普查、搜集整理,我们首先培训了34名民间文学普查骨干,这批骨干回到乡镇后,在乡镇党委、政府重视支持下,在乡、镇文化馆的具体组织下,开办学习班,又培训了普查员近百人。民间文学普查工作从5月开始到9月底,参加普查工作的人员近300人(包括业余作家47人)。在普查过程中,我们采用点面结合、专业和业余结合、普查与征集结合,县、社、队三结合的方法共普查搜集到各种民间文学资料39000多件,其中民间故事、传说1437件,约120万字;民间歌谣1598首;民间谚语27 000余条;寓言、谜语、小戏、笑话等约有七种16册,作为我们下一步编辑三套集成的基础。当我们将普查成果上报到省、地主管部门后,他们都十分激动。9月21日,中国民间文艺家研究会组织部处长吉星来陕检查了解民间文学普查情况时,省群艺馆和省民研会将华县的普查作为实例做了介绍,并派负责民文工作的羊超、于力两位老师陪同吉星到渭南地区调查,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师继祖,地艺馆馆长李博文具体介绍了华县民间文学普查工作的进展和所取得的成绩。吉处长对华县的普查很感兴趣,在县招待所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副县长魏宪文,苏兴文督导以及普查办公室的三位同志参加了会议,魏副县长、苏督导做了详细汇报,吉处长还详细翻阅了我们油印的十六本普查资料,很为感动,他临回北京时说:“陕西民间文学普查形势不错,制定的计划具体实在,措施得力,方法多样,这是难能可贵的。华县的做法应该推广。”吉处长回北京后,省、地两级部门协商确定,11月份在我县召开民间文学普查现场会,会议主题为汇报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推广华县经验。参加这次现场会议的除省、地有关部门的领导外,中国民间文艺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贾芝,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民间文学》杂志主编高鲁,北师大教授许钰率全国27省市在北师大进修民间文学专业的讲师27人也来到华县参加会议。这些领导、专家、学者听了我们的经验介绍,看了我们的普查展览以及翻阅油印的七种16大册民间文学整理资料后深为感动,他们说:“华县民间文学普查为全省带了一个好头,你们的普查经验为全省各县、市指出了一条路径,各地、市可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借鉴运用。”(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