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佛教第一寺:洛阳白马寺

 木栗山人 2024-09-22 发布于河南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这是唐朝诗人张继写的一首有关白马寺的诗。安史之乱后,白马寺房屋被焚烧净尽,连寺里的僧人,也只好住在茅草房中。唐朝诗人张继,在一次路过白马寺借宿时,见到寺院内殿堂塌毁的凄凉景象,使诗人夜不成寐,在风雨声中,吟成了这首七绝《宿白马寺》。每次读到此诗我就感觉到无限的悲凉!想当年白马寺在武则天时期是多么的辉煌,而此时已成断碑残刹,真是让人感叹世事无常!而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乃太平盛世,白马寺又迎来了它的辉煌,每天来拜谒的人络绎不绝。

4月14日,我来到了洛阳白马寺。此次到白马寺,怀着虔诚之心,只为朝圣,朝1900年前中国第一古刹的神圣。


在白马寺与齐云塔院之间有这座牌楼,牌楼正中有“中国第一古刹”的匾额。

为什么称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呢?

称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是名副其实,因为白马寺在佛教历史上有很多第一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座古刹中国第一座舍利塔——齐云塔;第一次去“西天取经”的僧人朱士行始于白马寺;最早来华的印度高僧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在白马寺的清凉台;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第一本汉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并最早在洛阳立坛传戒;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

一九八三年国务院确定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一九六一年三月被国务院公布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的历史几乎就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所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

寺庙“白马寺”的匾额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方寸有度,佛意浓厚。

白马寺大门外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是,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石马高1.8米,长2.2米,头戴辔络,身置鞍鞯,性情温顺,雕工精细。不过这并非当初驮佛经来中原的白马,而是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马。1935年德浩法师住持白马寺,将石马迁置于山门前。

为什么白马寺山门前会立有两匹石马呢?据说这与一个美丽的梦境有关

据说东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绕殿庭。白天他召集群臣,把梦中情况讲了一遍,问:“此梦主何征兆?”大臣傅毅说:“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

汉明帝便派郎中蔡愔,中郎将秦景等十多人,前往印度寻求佛法。三年后,出使西域的使团带着两位印度僧人攝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他们用白马驮载了一批经书和佛像。汉明帝亲自接见了他们,并在洛阳城外御道边,修建了一座寺院,以作纪念。因佛经是白马驮来的,故叫白马寺。

“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里,故有“山门”之称。

山门由三个门洞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据说人都有三毒:贪嗔痴,在于提示人们别太贪。

白马寺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的佛殿,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东边钟楼,西边鼓楼。

进得山门,可见寺内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有钟楼鼓楼。古洛阳有八景,马寺钟声即为其一。钟鼓楼同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暮鼓晨钟是很有讲究的,早晨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反复两遍,共108下,寓意既是送走108种烦恼,又象征着一年的轮回天长地久。暮鼓在下午4点到5点之间敲打1小时,是将吉祥如意播撒给众生,我也在心里祈愿一切皆如意。

天王殿 这是一座歇山式建筑,正脊透雕花龙,两端有鸱尾,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开前后门,四周有回廊。天王殿内,有神态各异的四大天王象,中央佛龛内,有神态可恭的弥勒佛。

天王殿前对联: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怀。

大佛殿是白马寺主建筑。殿前矗立着高大的石碑,记载了黄锦等人在明嘉靖年间两次整修白马寺的经过。

殿内主尊释迦牟尼,贴金雕花端坐在须佛座上,高2.4米。释迦牟尼佛两边站立的是他的两位弟子,左侧为摩诃迦叶,右侧为阿难,左右两侧的坐像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表现的场景为“释迦灵山会说法”。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面对众弟子,闭口不说一字,手拈鲜花面带微笑。大家都不知道佛祖的用意,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这是佛教著名的故事“拈花微笑”的由来。

在这三座佛的东西两侧,排列着二护法和十八罗汉像,为国内仅存的一套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弥足珍贵。


大佛殿前,有一个用于焚香的香炉,通体黑色,雕有花纹,造型非常古朴典雅。
卧玉佛由缅甸玉雕刻而成,姿态娴雅的卧在榻上。

大佛殿的后面,一尊背对大佛面向北方的观音,叫倒坐观音。
大雄殿大佛殿北,建于唐朝。大雄殿供奉的三尊佛像,从右至左分别为:东方药师琉璃光佛、释迦牟尼佛和西方阿弥陀佛,称“三世佛”。

大雄殿还有白马寺的镇寺之宝——23尊元代“夹苎干漆”造像,全都由丝、麻制成,每尊重量仅有3到5公斤,从元代至今700多年来仍然色彩如新。这23尊造像加上天王殿的原夹纻弥勒像,系1973年从北京大能仁寺调拨来的,同时调拨来的还有故宫慈宁宫大佛堂内的全部文物。如今这些文物成了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接引殿内供奉三尊立像。正中主尊阿弥陀佛,他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众生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两旁侍立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佛教称他们是管理西方世界的“西方三圣”。

顺着佛殿的方向往前走,就到了藏经阁和清凉台,站在清凉台上往下看,满目青翠。白马寺清凉台,是中国第一译经道场。清凉台是一座砖砌的高台。雄辉古朴,蔚为壮观。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后来,印度腾、兰二位高僧在此台禅居和译经传教。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在这里翻译出来的。汉桓帝时,安息国高僧安士高又在此处译出佛经95部150卷。可以说,中国的佛教文化始于清凉台!

方丈室对联:处世常行菩萨道  待人时抱佛陀心

大法西来,白马遂教称首寺;佛光东渐,宝莲从此遍中华。白马寺祖师殿的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白马寺的来历和其在我国佛教界的地位。

下了清凉台往国际佛寺院走去,先经过空海塑像。空海是来唐朝学习的日本僧人,后著书立传,对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7年,日本佛教界友好人士向中国洛阳捐赠一尊空海大师塑像,立于白马寺清凉台西侧,以示纪念。

再往西,便是泰国、缅甸、印度政府资助修建的三国佛殿苑,包括仰光大金塔、印度桑奇大塔、泰式佛堂等,组成了一片巨大的异域佛院。可以在这里感受一下各国的不同风格。

牌坊前两匹铜马左右相对,恭候着善男信女,迎接着游客光临。
  过牌坊,首览泰国佛殿苑。两头石象,高大威猛,站立于泰国佛殿苑前,犹如守护神。川流不息的虔诚者,驻足欣赏,拍照留影。
  向南行,来到佛殿苑东门,东门为正门。远看佛殿,呈梯形状,登殿台阶扶手,均镶金边,本应白色的殿墙,受雨水的冲刷,已显得斑驳了。细看正门,小而精致,左右各三根金柱。
 出泰国佛殿苑向西行,可见缅甸佛塔苑。只见白墙护院,三角起顶,雕金镶边,兰底镶金的入口。透过院墙,佛塔苑圆形尖顶,金色罩面,富丽堂皇。
尤为显眼是东北角龙王护佛像,令人赞叹。传说,佛陀初成正觉,用7周的时间走访了7个不同地方,当走到第六周的时候,佛陀坐于池边冥思。突然暴风雨袭来,这时候龙王现身,以冠为盖,为佛陀遮风挡雨,待风雨过后,龙王又化作人形来参拜佛陀。
龙王护佛像高8.23米。龙王用巨大的身躯团团缠绕,龙头在佛像身后张开形成龙冠,状若佛龛,龙首向天,龙尾在前与龙头呼应,显示出一种用心守护的姿态。龙身共盘绕了七层,却仅现五层,象征洪水泛滥淹没了两层。

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中国。汉魏之后,中国佛法日隆。不但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还经由中国逐步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等国。

从国际佛寺院出来,我又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圆寂的墓葬腾兰墓,以及他们翻译的《佛说四十二章经》碑。

两位中印度的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白马寺住下后,翻译了《佛说四十二章经》。据史料记载,除了这部经外,他们两位尊者还翻译了《法海藏经》、《佛本行经》、《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二百六十戒合异》等五部经,但此五部经都已经遗失。到现在,两位尊者翻译的经典,仅仅保存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流传于世。这部经翻译到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九十五年的历史了。由此可知这部经典与中国的缘分之深,对中国佛教的贡献之大。
《四十二章经》共分为四十二章,每章内容简短,但都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佛教教义。能让人迅速了解佛教的基本观念和修行方法,读起来犹如佛的语录。《四十二章经》不仅是我们第一部佛教经典,更是一部人生哲学的宝典,它所传达的佛教思想及人生哲理,至今仍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圆寂后,他们的墓葬——腾兰墓,也位于白马寺内,成为白马寺六景之一,见证了中印两国佛教文化交流的深厚情谊。 腾兰墓墓冢以弧形青石围砌,略呈圆形。墓碑重立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43年)。两位高僧都是天竺人,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弘法布教,孜孜以求,贡献了毕生精力,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社会节奏快速的时代,人们普遍感受到一种浮躁的氛围,人是很难抵御外界的诱惑的,美食、美服、美色、财物都会或多或少的令人生起贪欲。所以修行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是非常漫长的,但我们可以先从自己较为严重的贪爱与恶欲入手,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去除掉它们。当我们变得越来越好,烦恼越来越少时,我们就能坚定自己的信念,持之以恒的修行下去。白马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成为一个让人收获宁静与祥和的地方,而这座屹立千年的寺庙,也照耀着我们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