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春秋史》童书业/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 2021年8月第4次印刷 诗曰: 小霸周卿诡郑庄, 齐桓晋文共尊王。 蛮荆吴越频窥鼎, 诸夏攘夷并鬼方。 好几次想通读《左传》,但没读到桓公十年,就搁下了。读这本书,也是想为读《左传》作准备。 春秋是大国争霸的舞台,所谓“春秋五霸”,齐桓公和晋文公是历来公认的,其余的则有不同说法。 尊王攘夷,是所有霸主共同的口号,“尊王”是为了实现诸夏内部的团结,“攘夷”是为了诸夏的生存和发展。 五霸之前,有郑庄小霸。但郑国地处中原核心,周边都是文化发达的诸夏之国,没有发展的地理空间。整个春秋时代,郑国在国际舞台上很活跃,但多数时间夹在晋、楚两大强国之间,依违不定,艰难求存。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见其功业之伟大。但桓公死后,齐国就陷于内乱。齐景公时一度有意争霸,但毕竟实力不济。齐桓公驱逐了北方的山戎,不过势力范围主要在东方——南方对楚国取得外交胜利,军事上并没有大优势。西方的晋国、秦国则还没有加入争霸的行列。 晋楚争霸是春秋时代的主旋律。从“攘夷”的角度看,晋国的功劳是最大的,晋国不仅征服、同化或抵挡了西边和北边的夷狄,还与当时最大的蛮夷楚国长期抗争。最终,楚国接受了中原文化,加入了诸夏。晋文公和楚庄王都名列五霸中,而事实上晋和楚作为霸主的时间都不局限于这两个君主。 另外两位霸主,秦穆公“遂霸西戎”,影响力到不了东方;宋襄公趁着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时当了一回东方诸国的盟主,想以仁义为旗帜,恢复故国(殷商)的荣光,成为霸主,但最终成了世人的笑柄。 另一种说法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是春秋的最后两个霸主。吴、越也是南方的蛮夷,吴国是晋国扶植起来对付楚国的,越国也是楚国扶植起来制衡吴国的。两国文化较高,先后称霸,都融入了诸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