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新来的同事找我吐槽。 说她的领导对待人的方式太粗暴,从来不会听她将工作汇报完,更不会考虑她的感受。 都是呼来喝去,骂来骂去,感觉不到一丝尊重。 她本是大厂出身,来公司是又降级又降薪,但因为离家近,方便接送孩子,她接受了这份“稍显平庸”的工作。 但领导对她的态度,让她每天都过得很痛苦。 用一句流行的话讲,上班如上坟。 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曾说,今天的工作之苦,早已不是身体的苦,而是我们在精神上的疲惫。 很多时候,我们打起十二分精神来进行职场劳动,其中有九分是用来情绪劳动。 ![]() 生而为人,免不了要社交,而最大的社交场合,就是职场。 一个人在职场中能不能获得成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同事、领导对他的认同。 这里不是说个人技能不重要,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再有能力,也没有发挥的空间,自然就没有立足之地。 知乎网友@周粥曾在家具城卖家具,每次遇见刁难的客户,她就懒得搭理。 甚至毫不遮掩脸上的不高兴。 尽管她对每款家具了如指掌,但依然免不了每月业绩垫底。 老板娘常常劝她,不能总因为情绪问题丢单子。 她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 后来,她辞职去了一家电商公司。 老板看中她有销售经验,又是大专文化,打算留她做主管。 却因为一个月内跟同事发生了三次冲突,被老板劝退。 @周粥也很苦恼,她不是没本事,只是脾性太直,心里藏不住半点事。 作家胡夫兰德说:“世上一切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功败垂成的,往往就是过度的情绪。” 为了图一时痛快,发泄不满,以致弄丢单子、搞砸项目、搅黄合作。 最终还是由自己承担后果。 职场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人。 一个情绪化的职场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制造问题。 最终,在工作中吃的苦,大都是情绪种下的毒。 ![]() 如今职场内卷严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大家都削尖脑袋,拼命证明自己,只为保住摇摇欲坠的饭碗。 如此高压之下,岂有肆意呼吸的时间与空间。 情绪崩溃,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 资深公关李国威,曾带着国内顶级的汽车媒体去国外参展。 因航班延误,在到达目的地后,记者们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稿件。 然而,语言障碍和倒时差的疲惫,让记者们难以在有限时间内,快速高效地报道。 在接到主编一遍遍催稿电话后,有些记者当场情绪崩了,放声大哭。 面对几乎失控的状态,李国威没有慌乱,他静静地思考片刻,做了如下决定: 评估当天可用的备稿及有效写稿时间; 让所有媒体记者先回酒店休息倒时差; 他独自去参观所有展台,搜集稿件资料。 3小时后,他将记者召集起来,结合看展的见闻和行业经验,对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口述,记者们边听边写稿。 就这样,一篇篇高质量的稿件,按时传给了主编。 正是对情绪的掌控,让李国威名声大噪,成为国内公关界首屈一指的人。 工作,本就不是用来享受的,毫不夸张地讲,它有无数个无法预料的关口等着你去闯。 技能只是你手里的工具,如何让技能正常发挥作用,则是情绪在幕后操纵。 有的人遇见问题,焦躁难安,甚至大脑一片空白。 本来需要花2分力气解决的事情,如今花10分都拿不下; 有的人则能临危不惧、临慌不乱,分析形势、捋清思路、找到切口,逐一攻破。 这,就是情绪稳定的力量,也是每个职场人走向成功的必备法宝。 ![]() 网上有句话,我十分赞同:工作而已,不必上头。 我相信大多数职场人之所以进入职场,不是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而是为了养活自己。 既然工作是谋生的手段,既然赚钱是终极目的,就没必要在工作中去消耗自己。 如果同事不好相处,就维持礼貌客气的同事关系,没必要过分纠结。 毕竟,我们是来上班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如果工作中与客户产生摩擦,只需把事情解决好就行,不必太在意那个人的行为和态度。 毕竟,生气、失控最终伤害的都是自己,不计较不理睬就是对待摩擦最高的礼仪。 如果领导误解了你,甚至给你制造了障碍,别轻易抱怨和放弃。 毕竟,轻松得到的东西往往不值钱,值钱的东西往往都要费些心思。 工作也一样,你穿过的关卡越多,见到的场景越多,获得的宝藏自然越多。 当你把脸皮练厚,把心态练稳,把技能练扎实,你也就完成了一次淬炼。 那时领导必然对你刮目相看,而你也成为了可造之材,再回头看那些委屈、难题,会觉得不值一提。 人生想要获得成长,必然要经历磨难。 而工作中的磨难,相对来讲是最公平客观的,毕竟职场再魔幻,总有规则可循。 你处理好了情绪,再去看问题时,会发现问题只是问题,有可能就是你自己出现了问题。 所以,换个角度,换份心态,会发现工作并不是上坟,赚钱也能很有意思。 活着不易,工作不易,别让情绪成为压倒我们的稻草。 试着站在更高的位置,去看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不愉快,你自会活得愉快一些。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职场实现自我,拥有充实快乐的人生体验。 点个在看,与朋友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