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钻心虫是一种危害甘蔗的害虫。常见种类有卷叶蛾科的黄螟 (Aryroploce schistaceana)、螟蛾科的条螟(Chilo venosatus)和二点螟(C.infuscatellus)。体长约7~8毫米,灰褐色,翅展5~8毫米,前翅中央有“y”形黑纹。幼虫体长约20毫米,淡黄色,头部赤褐色。体上着生小毛瘤。危害是以幼虫蛀入甘蔗嫩茎,破坏生长点,造成枯心苗。一旦虫害发生,甘蔗减产必成定局。 甘蔗钻心虫危害特征甘蔗螟虫以黄螟为主,黄螟体长7-8毫米,灰褐色,翅展5-8毫米,前翅中央有“Y”形黑纹。幼虫体长约20毫米,淡黄色,头部赤褐色,体上着生小毛瘤。在甘蔗幼苗期和分蘖期,幼虫常从地下部的芽生长带或叶鞘间隙侵入为害蔗苗,蛀道弯曲,蛀孔外常露虫粪;伸长期多潜入叶鞘间隙,再从芽或生长带侵入茎内。老熟幼虫在叶鞘内侧或蛀孔中作茧化蛹。被钻心虫为害过的甘蔗植株多弱不禁风,很容易折断,虫伤部位还可能引起赤霉病病菌的侵入。 甘蔗钻心虫发生规律甘蔗钻心虫一年内可繁殖6-8代,且无明显休眠期,为害盛期随当地气候及植株生长期而异,5、6月发生,多造成枯心苗,之后为害造成螟害节,直至11、12月,成虫夜间活动,在春植蔗拔节前产卵于蔗苗基部,后期产卵在蔗茎上。幼虫孵化后钻入叶鞘间,逐渐下移。 甘蔗钻心虫防治方法幼虫从孵化到钻入甘蔗植株前大约有5-10天的时间,是防治钻心虫的好时间段。 (1)及时清园:甘蔗钻心虫可以寄生在甘蔗根茎中越冬,应及时带出园外销毁,如果不能及时带病甘蔗根茎,就有可能发生大面积甘蔗钻心虫、棉蚜虫灾害。 (2)农业防治:种植甘蔗的田块,尽量避免连茬种植,要采取换茬翻耕或水旱轮作,在管理上要做到平衡施肥。同时保持田间通风透光。 (3)生物防治:利用性诱剂诱杀,作用机制是在蔗田悬挂性诱剂(仿生化合物),干扰雄蛾辨别雌蛾所在方位,中断信息联系,中止交配,可大大减少虫口密度,是防治甘蔗钻心虫的一项新技术。 (4)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建议使用高钻(25%喹硫磷乳油)或者卷钻5%阿维菌素加上康西(5.8%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进行防治起到杀虫保叶保苗作用 【声明】本文改编于网络或转载其它平台,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
|
来自: 83年海宝 > 《黑皮甘蔗(糖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