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认知的3个核心问题(4000字长文)

 景夜思 2024-09-24 发布于安徽
 

周末读《管理者怎样学习》这本书,作者那子纯老师是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的院长助理,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实战派培训专家。
读这本书,就好像作者坐在我们面前,掏心掏肺地传递他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努力让读者朋友少走一些弯路。
虽然这本书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反思学习的,但是对于一线的职场人士也很有参考价值。
例如,第66页谈到的“关于自我认知的提问”这个话题,就非常有启发。原文如下:
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或帮助他人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向自己或他人提出洞见性问题。
对此,彼得·德鲁克曾有几句精彩的提问:“我的长处是什么?”“我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的做事方式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沃伦·本尼斯也有几句提问:“你是谁?”“你想成为谁?”“周围的世界认为你是谁?”“周围的世界想要你成为谁?”
彼得·圣吉的几句提问也很精辟:“认识自己的个人愿景?”“什么是我真正在意的?”“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我们如果认真回答上述提问,会发现自己很难回答、不愿回答,更不敢当众诚实地回答。我曾将前面的提问抛给很多管理者,他们的感觉大抵如此。甚至有人说:“简直有芒刺在背的感觉!”
上面的问题,我总结提炼为“自我认知核心三问”,我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

01

第一,我是谁?或者说:我想成为怎样的自己?
这个问题倒逼我们站在当下的位置,反思过去的人生路途,眺望未来的前进方向。
上学时,我们听从父母、老师的安排;工作后,我们听从领导、导师的安排。小时候比成绩,上班后比业绩。冥冥之中,有很多股力量推动着我们往前走,没有给我们停下思考的时间。
我们一路走来,很少反问自己:在这个短暂的几十年人生历程中,我究竟和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如果可以选择,我想过怎样的生活?
在西方,比较流行一个人生反思的方法,那就是想象你去世后,要在你的墓碑上刻下一两句最简练的话来概括你的人生。想想看,你的墓志铭会是什么?
武志红老师在他的心理学专栏中说:“我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红与黑》的作者、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的那句: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活过,写过,爱过。(亨利·贝尔是司汤达的原名,他十分热爱米兰,所以管自己叫米兰人。)”
武志红老师说,2015年年底开始,他脑海中给自己的墓志铭是:“他跳入过深渊,他安全返回,他品尝到了生命。”
我在专栏文章的评论区读到一些读者写给自己的墓志铭,选择几个有意思的回复,摘录如下:

1.我以前的墓志铭应该是这样:这个人在一家国有企业干了一辈子,然后退休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现在的墓志铭,我期望是:他37岁出生,一直在追求成长和有趣的路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2.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铭有一句话:“我从来没有长大,但我从来没有停止过成长。”我非常欣赏这句话,也希望这句话可以作为我的墓志铭。

3.如果设想墓志铭的话,希望自己的是:一个内心强大而有趣的灵魂。

4.我的墓志铭:“她是一个普通但不平凡的人,她曾经妄想改变世界,到最后和这个世界和自己达成和解”。

5.我想要的墓志铭是:她有信仰,更有觉知,她成就了自己,也让身边人受益匪浅!

6.我的墓志铭:她著作等身,她帮助过许多人,她周游过世界。

7.墓志铭:这里安眠着一个古怪的、孤独的孩子。

8.墓志铭:北平赤子。

9.脑海里蹦出来的一句话是:风一样的女子。

10.墓志铭:她从没停止过求知的欲望。


如果让我写墓志铭的话,现在的自己大概希望是这样:“这是一个热爱读书、写作、分享的人,他的文字启发了很多读者。他看上去有些高冷,其实很好相处。”
墓志铭似乎有点像人生的北极星,它倒逼着我们反思,不要总是低头赶路,却忘记了抬头看看,自己应该去往何方。
美国作家戴维·布鲁克斯在《品格之路》一书中提到两个有意思的概念——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
简历美德,就是写在简历上的工作履历、职技能、获得的证书荣誉等等。
悼词美德,就是葬礼上的那个悼词。想象一下,在你的葬礼上,亲朋好友谁会怀念你曾经获得过什么证书吗?在悼词中回忆的,大多是这个人的品行、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无关金钱,也无关荣耀。
过去我们一直追求的,大多是简历美德,希望简历上金光闪闪,希望有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头衔、更大的荣誉,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无法带走的东西。
而真正评判我们这一生的,恰恰是悼词美德,也就是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以后,别人在你的追悼会上念出来的那段文字,那才是这个人真正的一生。
大多数人不愿意思考这样沉重的话题,在碰触内心的那一刻,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缩回手,似乎停下思考,回归到人群中,才显得更加安全。
认识你自己,是一个看上去遥不可及,其实很接地气的课题。这一题没有标准答案,对个人而言,最好的答案就是你经过认真思考而选择的那段人生。

02

第二,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或者说:对自己而言,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在意的?
在我看来,价值观就是取舍观和排序观。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其不朽诗作《自由与爱情》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一个人更看重什么、喜欢什么,可以放弃什么,构成了他的价值观基础。
罗振宇在《文明之旅》栏目中提到他对价值观的看法:
什么是价值观?简单说就是:当两样东西都摆在我们面前,您觉得哪个价值更高一点?这个判断背后的那把“尺子”,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为什么重要?不仅是因为那些话说得很漂亮、很好听,而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用处,就是省力,在选择的关头让我们省力。
如何理解价值观对我们行动的影响呢?
举个例子,假设有个水果店,现在店里有一些芒果出现了很多霉点,已经变质,请问如何处理?
A.直接扔掉,或者销毁坏掉的芒果。
B.把芒果坏掉的部分切掉,然后把剩余的芒果打成水果汁进行出售。
第一种选择的背后,体现了水果店老板“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观,不能卖坏掉的水果,要对顾客的健康负责,也就是对水果店未来的声誉负责。
第二种选择的背后,体现了水果店老板“以成本为中心”的价值观,优先考虑企业的利益,把收益的重要性放在顾客健康、店铺声誉之上。
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价值观对我们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做出了相应的选择。
价值观不是贴在墙上的口号,也不是写在制度里的条款,而是我们采取的具体行动所代表的取舍和排序。
博恩·崔西在《吃掉那只青蛙2:高效率学习手册》中建议我们:
花点时间找出你最重要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你想让别人知道你要坚持的东西。它们可以是“照顾好我的家人”“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总是乐于助人”和“始终保持坦率和诚实”。如果你很难确定自己的价值观,想想你敬仰的人。你为什么仰慕他们?他们有什么价值观和习惯让你尊重他们?你想让别人怎么评价你?
你的价值观必须是至高无上的,是你不会轻易妥协的东西。你会妥协的东西就不算是价值观。当然,没有人是完美的,有时候你会很难坚持自己的价值观。重要的一点是你要保持努力。总是回归到这些价值观并重新出发,你就会不断进步。
价值观是自动化的决策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理顺事物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选择,从而坚定自己的行动。
没有明确价值观作为指导的人,很容易瞻前顾后,听风就是雨,在各项选择之间来回摇摆。事前没有标准,事后总是后悔。
如果总是出现类似的情况,就要站在问题的上一级,去思考和构建自己的价值观,让价值观成为我们行动的导航和助手。

03

第三,我擅长做什么?或者说:我能够为别人提供怎样的价值?
每当被问“你最擅长什么?”这个话题时,很多人都会不自信地摇摇头,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擅长的事情。
这是我们很多人的苦恼,即:
第一,从没有想过要去寻找自己擅长做的事情;
第二,想过但是没有深入挖掘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尝试了几次就放弃了;
第三,发现了自己擅长做的事情,但是没有将之发展为自己的个性化竞争力,并以此为社会、他人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如何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呢?无外乎三个关键词——问、测、试。
第一,问:
你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我在哪些方面经常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
“我在哪些活动中感到特别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我在哪些事情上花费了最多的时间和精力?”
通过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可以初步确定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所在。
你还可以问问他人对你的评价。通过与朋友、家人或同事的交流,了解他们在哪些方面认可你的能力。例如,你可以问他们:
“你觉得我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你认为我有哪些突出的优点?”
这些反馈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认识自己,避免自我认知的偏差。
《纳瓦尔宝典》中提到:“想要找准适合自己的专长,可以回想一下在孩提时代或青少年时期,有哪些事情是你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的。有时候,即使你自己不觉得那是一门技能,身边的人也会留意到。你的母亲或者你成长过程中最好的朋友会知道你有什么特别之处。
第二,测:
通过一些职业测评与咨询,来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
例如,MBTI性格测试、盖洛普优势识别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DISC行为风格测评等,都是常用的职业测评工具。这些工具通常会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和访谈,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能力,从而推荐适合的职业方向。
第三,试:
如何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呢?
彼得·德鲁克在《自我管理》(Managing Oneself)一文中提到:
“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途径就是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
坐在家里想,是很难想出答案的。当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感觉迷茫的时候,不要逃避测试,最好是像德鲁克建议的那样,给自己一定的周期,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靠谱,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测试自己能不能做好某件事。
以前在琢磨先生的文章《冰雪丹麦》中看过一段话:
“你的志向是做服务员,那你就去读服务员的技校,如果你喜欢挖掘机就去读蓝翔。如果将来你觉得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就再读书进修。我们通常是一次性把自己读恶心了,反而不知道以后该做什么。年轻就多尝试,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
需要注意的是,擅长的事和喜欢的事,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干工作,我们应该选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而把感兴趣的事情留给业余爱好。道理很简单,只有干我们最擅长的事情,才有可能通过持续改善,实现高效能,成为行业高手。
《纳瓦尔宝典》中有句话:“其实,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寻找,寻找那些最需要你的人,寻找那些最需要你的事情。”
去问、去测、去尝试,别着急,那些你擅长的事情,总会浮出水面,给你线索,让你发现它。

总之,当我们对未来感觉迷茫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这3个问题:
·我是谁?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我擅长做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会告诉你接下来该做什么。

其他精彩文章,点击下方标题阅读:

新书《高效精进》上线啦!

重视基本功

要不要日更写作?

推荐一款好用的AI笔记软件(得到App出品)

工作以后,如何培养读书习惯?

直接做,就是最好的行动策略

持续写作,增援未来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