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物·抒情·寄意”写作法 作者:Ashida “状物抒情寄意”,乃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写作手法。是对事物进行详尽的描绘,更是通过这些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感与深意。在这一手法中,作者往往借助对某一事物的细致刻画,进而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寄托某种寓意或哲理。这种写作方式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更使其具有更为深远的艺术魅力。 状物,即是对事物的具体描绘。这要求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能够捕捉到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等各个方面的特征。通过生动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亲身感受这一事物。 抒情,则是作者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恐惧,也可以是更为复杂的情感体验。作者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事物的描绘之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 寄意,则是通过事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寄托某种寓意或哲理。这种寓意或哲理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寄意,作者希望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启迪读者的思考。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状物抒情寄意”被广泛运用。例如,在诗歌中,诗人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便通过描绘黄鹂和白踏的生动画面,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散文中,作家则常常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详细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如《爱莲说》便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一、写作方式方法 (一)聚焦法 选择一个具体的事物,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特写描写,突出其独特的特征。比如描写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可以从花瓣的颜色、形状、纹理等方面进行详细刻画,仿佛能亲眼看到这朵娇艳的花朵。 案例解析: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走进公园。不远处,一朵牡丹花静静地绽放着。它的花瓣层层叠叠,如丝般柔软,颜色是那么鲜艳夺目,红得似火,粉得如霞。每一片花瓣都像是精心雕琢过的艺术品,边缘微微卷曲,带着一种优雅的弧度。那细腻的纹理,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精巧的画笔勾勒而成,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二)烘托法 通过将所描写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烘托出其独特之处。可以是不同种类事物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状态下的对比。 案例解析:与周围那些淡雅的小花相比,这株向日葵显得格外耀眼。它高大挺拔的身躯,如同一个威武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而那些小花则显得娇小柔弱,在向日葵的映衬下,越发显得微不足道。向日葵那灿烂的黄色花朵,向着太阳,充满生机与活力,与旁边那些低垂着脑袋的花朵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动态法 描绘事物的动态变化,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可以描写事物在风中的摇曳、在雨中的洗礼、在阳光下的生长等。 案例解析:微风拂过,那片芦苇荡顿时热闹起来。细长的芦苇随风舞动,宛如一群轻盈的舞者,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优美身姿。它们时而弯腰,时而挺立,时而相互交织,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首美妙的自然交响曲。 (四)静态法 专注于事物的静态特征,进行细腻的刻画。描写事物的形状、颜色、质地等,展现其在静止状态下的美。 案例解析:那座古老的石桥静静地横跨在小河上。它由灰色的石块砌成,石块之间的缝隙里长满了青苔。石桥的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湛工艺。在阳光的照耀下,石桥散发着一种沉稳而古朴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五)感官法 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对事物进行描写。 案例解析:走进果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树红彤彤的苹果。那鲜艳的颜色让人眼前一亮,仿佛是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凑近一闻,一股浓郁的果香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轻轻触摸苹果的表面,光滑而又凉爽,仿佛能感受到它内部蕴含的甜蜜汁液。摘一个苹果咬上一口,酸甜可口的味道在口中弥漫开来,让人回味无穷。 (六)寓意法 赋予所描写的事物以特定的象征意义,通过对事物的描写表达更深层次的寓意。 案例解析:那棵屹立在悬崖边的松树,是坚韧不拔的象征。它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长,无论狂风暴雨如何肆虐,它始终挺直着脊梁。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像松树一样,坚定信念,不屈不挠。 (七)联想法 由所描写的事物引发回忆或联想,使文章更具情感深度和内涵。 案例解析:看到那只旧钢笔,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童年。那时候,爷爷经常用这支钢笔给我写信,每一封信都充满了他对我的关爱和期望。如今,爷爷已经不在了,但这支钢笔却成为了我最珍贵的回忆。它让我明白,亲情是如此的珍贵,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人。 (八)拟人法 将事物拟人化,赋予其人类的情感和行为,使事物更加生动有趣。 案例解析:那朵小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美丽。它微笑着,似乎在告诉世界,它虽然渺小,但也有自己的价值。小花的这种乐观自信的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看到它的人。 (九)比喻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所描写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使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案例解析:那片湖水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周围的山峦。湖水清澈透明,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银光,就像无数颗宝石洒落在水面上。 (十)排比法 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对事物的多个方面进行描写,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案例解析:那棵大树,是鸟儿的家园,是行人的遮阳伞,是大自然的守护者。它高大挺拔,枝繁叶茂,为我们带来无尽的生机与希望。 (十一)夸张法 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案例解析:那座山峰高耸入云,仿佛要刺破苍穹。站在山脚下,人们显得如此渺小,就像蚂蚁一般。山峰的雄伟壮观,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十二)抒情法 借助对事物所处环境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案例解析: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那片金色的稻田上。微风轻拂,稻穗摇曳生姿,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我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和生活的美好,心中充满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十三)言志法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理想。 案例解析:那只展翅高飞的雄鹰,是勇敢和自由的象征。它在天空中翱翔,不畏风雨,不惧困难。我渴望像雄鹰一样,拥有勇敢的心和自由的灵魂,在人生的天空中追逐自己的梦想。 (十四)双线法 以事物为明线,以情感或寓意为暗线,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使文章更加丰富深刻。 案例解析:那朵盛开在角落里的野花,虽然不引人注目,却散发着顽强的生命力。它的存在,让我想起自己曾经的奋斗历程。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像这朵野花一样,被忽视,被遗忘,但依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文章中,野花是明线,而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则是暗线,两条线索相互呼应,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十五)故事法 围绕所描写的事物讲述一个故事,通过故事来传达情感和寓意。 案例解析:在一个古老的小镇上,有一座破旧的木屋。这座木屋曾经见证许多人的喜怒哀乐,也承载着无数的回忆。多年前,一个年轻的画家来到这里,被木屋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他在这里住了下来,用画笔记录下小镇的美丽风景和人们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画家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而这座木屋也成为他创作的源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平凡的事物也能成为生命中的宝贵财富。 (十六)细节法 注重对事物的细节进行描写,通过细节展现事物的特点和情感。 案例解析:那本旧书的封面上,有着一些淡淡的划痕,书角也微微卷起。翻开书页,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书中的文字虽然已经有些泛黄,但依然清晰可辨。那些细小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十七)多角度法 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描写,使读者对事物有更全面的认识。 案例解析:从远处看,那座山峰就像一个巨大的金字塔,雄伟壮观。走近一看,山峰上怪石嶙峋,有的像凶猛的野兽,有的像美丽的仙女,形态各异。从山顶俯瞰,周围的景色尽收眼底,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 (十八)虚实法 将对事物的实际描写与想象、联想相结合,丰富文章的内容和意境。 案例解析:那片星空下,萤火虫在草丛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我仿佛看到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在那里,星星和萤火虫一起舞动,编织出一幅美丽的画卷。这虚与实的结合,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也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 二、写作技巧 (一)强于观察 要写好状物抒情寄意的文章,首先需要对所描写的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纹理、气味等方面的特点,注意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准确地描写出事物的真实面貌,为抒情寄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贵在真挚 在描写事物的过程中,要将自己的情感自然地融入其中。情感要真挚、深刻,不能虚假做作。可以通过回忆、联想、感悟等方式,将自己对事物的情感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寄于寓意 状物抒情寄意的文章要描写事物的美,还要通过事物传达出深刻的寓意。寓意要独特、新颖,不能过于俗套。可以从事物的特点、象征意义、历史文化等方面入手,挖掘出事物背后的深刻内涵。 (四)锤炼语言 使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事物,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也可以运用一些优美的词语、诗句等,增加文章的文学性。 (五)合理结构 文章的结构要清晰合理,层次分明。可以采用总分总、分总、总分等结构形式,使文章的逻辑更加严密。在描写事物时,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如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到近、从外到内等。 三、注意事项 (一)避免过于平淡 在动笔之前我们要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是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描绘和抒情。在描写事物时,要避免语言平淡、单调。可以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让文章读起来更加流畅。 (二)不要过度抒情 抒情是状物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抒情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度夸张或矫揉造作。要根据事物的特点和情境来决定抒情的程度和方式。抒情要适度,不能过于泛滥。要让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不能强行抒发。过度抒情会让文章显得虚假做作,失去感染力。 (三)寓意不能牵强附会 寓意要与事物的特点相符合,不能牵强附会。要通过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挖掘出事物背后的真正寓意,使文章更加深刻。 (四)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细节是状物抒情的基础。只有真实生动的细节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因此我们在描绘事物时要力求做到细致入微、形象逼真。在描写事物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不能使用模糊、不准确的词语,以免让读者产生误解。同时,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和语法的正确使用,使文章更加规范。 (五)避免千篇一律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要有精彩的内容还要有合理的结构安排。在状物抒情中要注意文章的起承转合和前后照应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在选择描写的事物时,要避免千篇一律。可以选择一些独特的、有个性的事物进行描写,文章更加新颖。同时,在描写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上也要有所创新,避免落入俗套。 四、案例解析 ###《春》中的春天描绘 作者:朱自清 案例描述: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并通过这些描绘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写作手法:细腻描绘法和借景抒情法。 ###《石榴》中的石榴象征 作者:郭沫若 案例描述:通过对石榴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生命热烈和坚韧不拔的赞美。 写作手法:拟人化手法和象征暗示法。 ###《小草》中的小草象征 作者:邓力维 案例描述:通过对小草的描绘,展现了小草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和毅力,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法。 |
|